渡航 发表于 2024-12-1 16:00:54

一不小心,枞阳又挖出黄帝儿子像

本帖最后由 渡航 于 2024-12-1 16:05 编辑

一不小心,枞阳又挖出黄帝儿子像——探讨我国远古时期瓷的产生时间学术指导:原北京人文学院初创校长周宏兴教授
      11月28日,我在枞阳县项铺镇白石村远庄台城遗址上捡漏,又发现黄帝儿子少昊图像一枚,尧帝泥像一枚,有雕刻的陶瓦片20余枚,以及其它人物像。【发现一】少昊陶瓷像

       遗物材料为白色高黏土,泥质较粗,通过光的检测,里面含有石英。阳面右眼下有“昊”字雕刻,为简笔人物雕刻像。阴面有佩戴的铆脚,为少昊时佩戴的古瓷像章。第二枚破损,疑是乾荒像。       本文重点谈谈瓷的产生时间,欢迎有识之士参与交流!一、瓷的产生      瓷。古称陶瓦,瓷是后来才出现的。《说文》对瓷的释意为“瓦器”。《类篇》解释瓷为“陶器坚致者”。瓷是在陶的制作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产生的,具体说是在精陶基础上形成的。瓷的制作最基础三步骤是:采石制泥,淘炼泥土,炼灰配釉。淘泥与炼灰,至少要使用筛箩进行过滤,筛箩布是在机织布出现之后才能制成。机杼在黄帝开始,最早的瓷器应在机织布出现后才能制作。下面将以前发现的陶瓷片作以举要梳理,了解到瓷的制作是在古代纺织业发展基础上出现的。【发现二】陶瓷片上有机织麻布的痕迹


   遗物上有机织麻布痕迹,8支/cm,厚度3mm,属于早期古瓷片。阴面有雕刻痕迹,疑是古写“瓷”或“瓦”字。二、瓷的材料【发现三】遗址上发现的白色高黏土
       遗址中发现的古人用剩下的白色高黏土,证明了本地有制作瓷的资源,我家门口就有这种高黏土矿源。早期瓷的制作主要材料是白色高黏土和石英。三、瓷器具残片【发现四】白泥粗陶
       白色陶器具,其硬度不及瓷。古陶与瓷的最大区别是否含有石英粉,含石英的硬度较大。【发现五】白泥精陶
       阳面为黑色泥,阴面为黑灰色,内胎为白色高黏土,质底细腻,瓷中一般含有石英,遗物是被二次利用。 【发现六】三色陶残片
      残片阳面为白色瓷,阴面为蓝色灰泥,内胎为红石粉。这才是真正的三色陶瓷。 【发现七】雷纹陶瓷片
       遗物为某器具的残片,阳面有雷纹和褐色灰泥,阴面为蓝色灰泥,有雕刻痕迹,内胎为白色高黏土。属于三色陶瓷。【发现八】搏拊
      据《书经·虞书》记载,搏拊,打击乐器,明堂用物。遗物直径20.5cm,厚度0.5cm。为二层瓷泥合压而成,阳面青色较重,阴面白色成份较多。阳面有轻微阿起,有写“二、二、三、四”,四个数字,为音乐节奏。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瓷打击乐器,约有4400年历史。 四、瓷碗残片【发现九】粗泥陶瓷与精泥陶瓷残片对比
      据老先生说,碗底未镂空的瓷碗较早。粗泥陶瓷与精泥陶瓷有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泥胎上,精泥胎细腻,反之粗糙。【发现十】早期陶瓷碗残片1、胎泥为白色碗残片
      远庄台城遗址瓷碗残片与尧陵碑遗址发现瓷碗残片比较,尧陵碑遗址的胎质细腻,做工精细。以尧陵碑瓷碗片为准,这枚瓷片约有4400年左右历史。以前文章里提到在白柳镇山河村发现墎瓷碗,为夏代以前的遗物。比我年龄大的枞阳人,有许多见证过墎中陶罐、瓷碗。2、胎泥为红石粉碗残片
       胎泥虽然为红石粉,但质底细腻,品相非常好,属于早期陶瓷碗。       陶瓷、纺织是人类历史上最原始的伟大发明,它比火药、纸、指南针等地位更加显著,是关系到最基础的民生问题。如果没有它们的出现,可以想象世界会是怎么样子的。今天的人们看到这些遗物觉得非常粗陋,但在四千多年前可是非常珍贵的奢侈品。瓷是在陶的制作基础形成的,麻纺布的出现推动了瓷的制作,反映了古人对高质量生活不断追求的结果,是伴随人类前进的脚步,一步一步地走出来的,也是古人通过许多次的实践中得来的。她不但应用到碗具,还应用到生活的其它方面。结合前面文章介绍过的少昊青色“金乌驮日”图案的陶瓷片,判断瓷的出现不晚于少昊时期,距今约4700年左右。       有人问我,你对远庄台城遗址有什么看法?我认为从在遗址中发现的遗物分析,可分巢居时期,燧人氏到黄帝时期,台筑时期,尧帝后期。台筑时期,主要标志是高阳氏筑城,有明显的红色夯土层和墙基,即史藉称为幽房,帝喾时设置明堂,为土墙瓦屋,也是历史上真正宫殿开始。台城西边墎葬群,为古代帝王陵园,即后来称呼的“幽陵”。       附:古代戴震《明堂》示意图
   简介: 戴震,字东原,幼年读书白云岩,枞阳县金社镇戴家塝人,与姚鼐交往甚密,清朝乾隆间赐休宁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不小心,枞阳又挖出黄帝儿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