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天剑 发表于 2024-11-7 19:47:44

桐城有“六尺巷”,枞阳有“二十丈”!

走遍枞阳,为你讲述不一样的枞阳故事——先让与礼让

11月5日上午,县委宣传部组织县融中心及相关自媒体代表前往桐城市六尺巷及枞阳义津镇先让村等地参观学习。在枞阳县义津镇先让村,本站小编听闻到一段流传民间的、比桐城“六尺巷“历史文化还悠久的”礼让”故事——



在菜子湖畔义津段有一个湖心岛,就是现在的先让村,原名下叽岛,之所以改名为先让,与三百多年前发生在当地的一个故事有关,这个故事传承的就是吴氏让德文化。根据高甸吴氏荣华股家谱记载,当时,岛上住着一个叫吴廷枚的乡贤,字隽民,号白湖老人。吴廷枚从小就孝顺懂事,聪慧过人,善文词,通经史,年少时参加府县考试,常常名列前茅。但由于他生活在明末清初的乱世,流寇纷扰,父亲被流寇逮捕致死,很早便父母双亡。所以放弃了科举考试,息养林泉,每日沉迷于四书五经,办理私塾,课教子孙及乡民。私塾先生吴廷枚为人谦恭,人称“大先生”, “大先生” 对家谱及史书中记载的“泰伯奔吴、季子三让”的故事烂熟于心,他常对子孙说:“我吴氏向来以礼让传家。凡是居家不可不以让字为先。”

吴廷枚老人可谓说到做到,言行一致。吴廷枚父亲留下的祖山界与堂伯父留下的祖山界相邻,过去就没有分得很清楚,所以每年到伐树、砍柴、垦荒的时候,偶尔会发生一些小摩擦。有一天,吴廷枚就亲自到祖山地来查看,然后对一家人说,汉寝唐陵何处是,再过些些也不妨,不如我们就让他们家十丈地吧。对方听说此话也十分感动,随即表示也愿意退让十丈。从此以后,这一处竟等于有二十丈的空闲地带,乡民们有目共睹,有口皆碑,一时传为佳话,影响了这一带的民风,这就是现在枞阳县义津镇先让村的由来。



吴廷枚的墓地现在先让村的八角处,墓碑中间书写着“明处士嶲民吴公暨淑配孙太君之墓”;碑的左边是“同里后学胡宗绪拜题”。据当地人吴寿平说,“二十丈地”就在吴廷枚墓地的东南向。

民间常将这个“二十丈地”故事与桐城相提并论,“二十丈地”故事是吴氏家族之间的宽容礼让;“六尺巷”故事是吴氏家族与张氏家族之间的邻里互让,本质上都是吴氏家族让德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让德作为中华民族一项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排个顺序的话,吴廷枚的事迹要早六尺巷故事几十年。据吴氏家谱记载,吴廷枚去世时间是康熙八年,而张英任大学士(民间说法拜宰相)时间是康熙三十八年。明史学者、原枞阳县文联主席章宪法认为,吴廷枚“二十丈”故事,出自吴氏子弟“习忍让”家训的自觉,与“六尺巷”故事异曲同工。“不见当年秦始皇”,可谓“汉寝唐陵何处是”的白话版。

食者有毒 发表于 2024-11-14 15:35:32

能不能在原礼让地效仿六尺巷规划一下,原礼让村一边建设500米桃林,原先让村一侧规划500米梨园,中间留20丈麻石条路。这样建设成本不高,也有个实地教育基地,又能发展当地农业,观光业,餐饮业。一举多得。:)

食者有毒 发表于 2024-11-8 08:17:06

张英官拜宰相,张府地处闹市,名人名宅名言入籍流传,实乃正常!印证说明了桐枞大地自古民风淳朴,文风昌盛!

食者有毒 发表于 2024-11-14 15:46:48

胡宗绪十岁丧父,其母潘氏知书识礼,教子严而有方,令其专攻经史。宗绪严守母训,发愤自励,品学兼优。康熙五十年(1711)中举人,被荐为明史馆纂修。雍正八年(1730)成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迁国子监司业,立教章、严师法。其性格豪放,表里如一,诙谐幽默,谈笑风生,一时海内名流多乐与交往。

关注 发表于 2024-11-14 16:00:43

食者有毒 发表于 2024-11-14 15:35
能不能在原礼让地效仿六尺巷规划一下,原礼让村一边建设500米桃林,原先让村一侧规划500米梨园,中间留20丈 ...

非常好的建议!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桐城有“六尺巷”,枞阳有“二十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