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航 发表于 2024-6-14 19:54:48

“幽都”探寻记

本帖最后由 渡航 于 2024-6-14 20:07 编辑

“幽都”探寻记      学术指导:周宏兴教授   说起幽都,当今的人们把它联系到阎王的都城。其实,幽都、幽城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早的都城,为台城。幽陵指安葬在幽城边上的古代帝王陵墓。《竹书纪年》:“帝颛顼高阳氏,母曰女枢,见瑶光之星,贯月如虹,感己于幽房之宫,生颛顼于若水”。颛顼时称幽宫,尧帝时称为幽都,舜帝时称为幽陵。      “颛顼所建,帝喾受之”。就是说颛顼建筑的台城,后来帝喾居住。明朝赵釴《古今原始》记载,筑城始于高阳氏。位于今天的枞阳县项铺镇白石村X029公路至张远庄之间,有一古代台城遗址。在柳峰(太华)山南面,经卧牛山向南延伸的火龙岗余脉,最南端至张远庄,为颛顼筑的台城,后为帝喾明堂。二边都有山坳,中间凸兀,构成“幽”字形状。       从夯土痕迹上看,台城是用黄土夯筑而成的。明堂位于台城中央长宽约为100米。后来这里成了荒地,也有葬坟。1970年以后,陆续有村民移居上面建房。台城西边约五亩面积分三个层次,以前有砖砌成的墎,我小时还见过几座墎,后来被村民毁掉。我舅父原居束庄前的王家坂。1974年,因房前兴建排洪沟,被迁移到张远庄,在明朝张又杰墓的西北角建了房子。图中蓝色标记为当时村民放炮取石留的坑口。古庙遗址先是菜园地,后为村民在此建房子。张又杰墓西边有古墓,王根福给生产队打芋窖时发现的,为砖砌,里面有许多陶罐和残物,被抛弃掉。后来村民在西边挖土时,发现了许多马骨。台城东边有“风吹罗带”和“尧陵碑”,其下面的田又称“百箩湫”。南边的束庄和陈庄为尧城区域。西北为陶何庄、彭庄,疑为陆终儿子彭铿所居。
   夏代以前幽都(北)、尧城(南)、女止山虞城(东)、石溪的“三仞城”(西)为远古时代四大古城。       因“天天高速”修建要拆迁,我将遗址报告了文物部门。2023年9月7日,受市县文旅部门邀请,陪同省文物所专家察看白石村远庄遗址,发现了许多古陶残片,根据地形分析初步判断为一台城遗址,同时,还发现了石器遗物。省、市、县文物专家在现场,笔者顺手捡了一块“石头”,经过清洗后,反复观察,并请教有关人士,作以简要分析。        【发现一】帝喾与臣子像。发现地点在台城西南角张又杰墓边。这枚遗物为泥浆土制坯烧制而成,上面有明显碳颗粒和烧灼痕迹,有手工雕刻存留。最大长宽约14×11cm,呈不规则形状。
【简述】帝喾像。正面由“高辛”二字构予面部分图像,高辛氏生而骈齿。正面倒立像为上部分呈“首”字,右下呈“种”字,为“首种”二字组成图像。正下面为“弃”字,《史记》曰:后稷,名弃。在唐尧时为天官。

【简述】阴面正像,右侧为“舒”字①,为仓舒,或曰苍林。阴面倒立像,面部上方为“观”②字,呈观日像,《说文》观,古文“雚”,从囧。下方为“羲、和”二字。《说文》(羲)气也。謂气之吹噓也。按气下當有奪字。从兮。《尚书·尧典》:帝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参考索引】①舒。殷周金文集成引得(中华书局),字号.页:2430.749、4379.1291②观。甲骨文编(中华书局),页.行:180.1、368.5
      关于颛顼高阳氏,我在以前文章里介绍了一些遗物,除发现颛顼高阳氏七星铁斧、印节、货币外以及高阳氏文字名称外,又有新的发现,现作简单重点介绍。【发现二】五帝像。这枚遗物为黄色岩石粉和石英粉混制坯烧制而成,上面有明显有碳颗粒和晶莹颗粒,为手工雕刻。最大长宽约12×10cm,呈不规则形状。
【发现三】帝喾与妃子像。这枚遗物为朱色岩石粉制坯烧制而成,为手工雕刻,最大长宽约5.5×4cm,呈不规则形状。
       《大戴礼·帝系》:“帝喾卜其四妃之子,皆有天下。有邰氏姜原生后稷,有娀氏简狄生契,陈铎氏生帝尧,陬訾氏生帝挚。”此段记载了,在帝喾和尧帝之间还有三帝。
【发现四】帝喾斧。材料为铁砂制成。最大长宽约6×5cm,呈斧状。
       斧的阳面为“喾”构成帝喾像。阴面为“简狄①”二字构成帝喾妃子像。“简狄,帝喾元妃也”。斧是古代世系特征。此斧发现,证明《竹书纪年》、《拾遗记》、胡三省注司马光《资治通鉴 》记载的简狄为帝喾元妃是正确的②。司马迁《史记》却记载简狄为次妃,不知何因。        顶面的上面为极,下面的左边为“喬”,右边“虫”字,合为蟜极。左侧“辛”字是由《太微帝座图》构成。右侧为“夋”字。《帝王世纪》:帝喾高辛,姬姓也。其母生见其神异,自言其名曰夋。龆(骈)龀有圣德。      《路史》:“高辛氏葬顿丘台城阴野之秋山,所谓顿丘台也。顿丘。汉旧县,在今县北阴安城是也”。清《安徽省通志》,明《安庆志》有顿丘郡、阴安县设置记载。史书记载帝喾都亳,可能是后来的名称变化,幽是原始名称。 【参考索引】①简。金文詁林補(中央研究院),冊.卷.頁:3.5.1446②胡三省注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三·第 35b 页 》
【发现五】重黎像。此遗物为黄石粉制坯烧制而成,阴面纵横分别构成人物像。       《史记·楚世家》: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文曜钩》曰:高辛受命,重黎说文。
       限于篇幅,帝喾时代的遗物不再一一枚举,下面聊一聊幽陵。幽陵是古代帝王陵墓集中的地方。限于当时的生产力,是远远不能与秦始皇陵墓相提并论。我认为真正的铁镐、铁锄应用当从高阳氏筑城开始。古代的陵墓称墎,早期的墎基本在坎边用砖砌成,上面堆土。       《管子·封禅篇》:“古者封太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史料上的记载人物:有巢氏,燧人氏,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卷须氏,骊畜氏,容成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庐氏,混沌氏,昊英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笔者在幽城西南角先后发现有10个古代墎门封砖。 1、有巢氏的巢字。    “巢”字参阅《说文》:“鳥在木上曰巢,在穴曰窠”。巢字呈鸟入木之像。
2、朱襄氏斧。朱襄氏,也称襄。     《路史》:“有巢氏没。阅数世,而朱襄氏立。于是多风,群阴閟遏,诸阳不成,百物散解,而果蓏草木不遂。迟春而黄落,盛夏而痁痎,乃令士达作五弦之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令曰来阴”。穴居时代的有巢氏称大巢氏,后有巢氏在神农之后,黄帝之前。【参考索引】襄。金文編(中華書局),頁.行:587.3
3、阴康氏     《吕氏春秋·古乐篇》:昔阴康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参考索引】康。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湖北教育出版社),頁.行:672.9陰。金文編(中華書局),頁.行:938.2、938.3
4、庸成氏    《路史》庸成氏。庸成者,垣墉城郭也。群玉之山,平阿无隘,四彻中绳,庸成氏之所守先王之册府也。册府所在,庸成是立,故号曰庸成氏云,容成者非也。【参考索引】庸。甲骨文字編(中華書局),字號.冊頁:3627.下1140成。甲骨文字編(中華書局),字號.冊頁:3054.中919、3055.中919
5、辰放氏    《皇极典》:因提纪辰放氏。按:辰放氏以下十三氏,所谓因提纪也。因提者,其世咸有制作,俾后人可因以利时也。有号有世。宋均《注春秋命历叙》云:辰放,皇次屈之名也。古初之人,卉服蔽体。次民氏没,辰放氏作。时多阴风,乃教民 木茹皮,以禦风霜。绹发閐首,以去灵雨。而人从之,命之曰衣皮之人。治三百有五十载。
【参考索引】辰.甲骨文編(中華書局),頁.行:561.10放。殷周金文集成引得(中華書局),字號.頁:0685.426(清)陳夢雷《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皇极典·卷七》
6、神农氏    农字,上面是田,下面是匡,呈收获之状。我认为農簋、田農鼎、田農甗上面的“农”是正解。【参考索引】农。金文編(中華書局),頁.行:168.1、168.2、168.3申。金文編(中華書局),頁.行:10.4、999.2
7、未命名。        此字暂不能解读,砖有许多稻壳痕迹,证明的水稻在当时已经种植,我国水稻种植历史约有七千年。《神农本草》有香稻记载。      除上以外,还有物证没有列举。墎门封砖的字体,就是人们经常所称的“神农穗书”。由于水平有限,难免有认识上的误差,欢迎批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幽都”探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