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航 发表于 2023-1-7 11:51:36

枞阳批量发现伏羲时代货币

本帖最后由 渡航 于 2023-1-7 12:10 编辑

枞阳批量发现伏羲时代货币
      市场交易始于燧人氏时代,许多古籍均有记载。《古三坟书》:“燧人氏,有巢子也。生而神灵,教人炮食,钻木取火,天下生灵尊事之。始有日中之市,交易其物,有传教之台,有结绳之政”。      据吴文炳、吴鸾《泉币图说》记载,伏羲氏时代,已经铸造九棘币。我们今天称钱,古时称泉,伏羲氏时代称金。《路史·遂人氏》、《礼记·礼运》等古籍记载:“范金合土”,但没有查到用石头作为货币的记载。笔者在收集近400枚古人遗物中发现,有原石货币、烧制货币。烧制货币主要是用分化的岩石、高黏土、含有铁、铜等元素的矿物质为原料烧制而成的,而这些遗物上有“虙羲”或“羲”字纹。现从中选择有代表性的货币作以分析,有不妥之处,欢迎批评。
一、认识“虙羲”和“羲”字符号      据老先生说,从山河村的拱乾到项铺的林巷,这几条长干组成“虙”字,“羲”字为浮山一带地形,不知道是不是真实的。我先画个草图,有那位感兴趣朋友,可以画得更好些。      随着田野调查进一步深入,笔者以柳峰山南端为坐标,从其东南到西南有九条山乾(干):王家塝到林巷及延伸支乾;白云中学到楼庄,再向西折项铺街道到底湾;吴祖庄到小步桥,吴祖庄西南折到马埠山延伸至唐山各支乾;卧牛山到火龙冈延伸到陈墩(唐山文化遗址);龙山冈到原白石初中(暇子巷);交山到徐岗、皋庄延伸至边山的各支乾;苍岘山到徐山,西南折鸣条乾延伸到许潭;以及小街觜、碳埠、拱乾。在这些山乾,分别发现过古代货币,集中点小步桥、吴祖庄、石溪。     我在分捡这些遗物中发现有“伏羲”或“羲”字纹,现举一例,后面的图片可以看到,不再细分。          我国古代货币中有伏羲钱,也称八卦钱,有十二生肖,上面刻有“虙羲”二字。另外,古代金锭、银锭上也出现“伏羲”或“羲”字纹,有的是用于防伪。    所收集的遗物中基本上都有一长画。有人说伏羲氏一长画,表示天地之间,包罗万象。       简而言之,古代金、银、铜的货币上所刻的“虙羲”和“羲”字长纹,与浮山石刻以及我所发现的这些古代遗物中“虙羲”和“羲”字长纹基本一致的。只不过是,石货币上的雕刻技术上不及后来的金、银、铜的货币技术成熟。其上面的刻纹,随岁月风雨侵蚀,有的已经有些模糊。 二、原石货币      我在分捡中发现,有古人直接利用大自然的石头,进行雕琢而成的货币。从形状上看有十二生肖图像,模式上有刀、足、宝、贝等。这些石货币有一个共同特征,每枚上都有“伏羲”符号或“羲”字纹。有的十分清晰,有的模糊。 1、十二生肖币   
      这些刻有十二生肖的古货币,证明了伏羲氏时代已经使十二地支。 2、一货多头      每一个货币从不同角度观察,有多个动物头形。其货币是否以头的个数确定面值大小,以及货币换算方式,有待进一步探讨。
二、烧制货币1、陶货币       我在分捡时发现有一部分货币是烧制的,不是用泥土作原料,而是使用分化的岩石,我们称之为烂矿石,经过捣碎后,制成坯,然后烧制。同时还发现用白色、黄色高黏土烧制的。上面有“伏羲”符号或“羲”字纹。按颜色划分,有白色、银灰色、土黄色、赤色等。
      从二枚断裂的残片上看,周边包浆均匀,断裂处颗粒状均匀分布,成坯做的很熟,有明显烧灼的碳的残留。硬度高于原石,经久耐磨。 2、金货币      金货币主要是指含铁和铜矿物质的币。这些铁货币一种是以原始铁矿石打造模型后,在外面镀上一层矿物质。另一种,是经过冶炼的粗铁制成模型后,在外面镀上一层矿物质。
   还有一种,是利用本地绿铜矿,现称为海绵铜,冶炼成粗铜制成货币,古代称为紫金。 三、最小的货币   锱和铢,锱的大小在3厘米左右,最小的铢2×1厘米左右,每枚上都有“伏羲”符号或“羲”字纹。 四、贝       贝并不是有人所说的水中贝壳,而是形状像贝一样石货币,贝有原石贝和烧制币二种。    五、宝       宝字繁体字“寶”,宝里衔珠。    六、方牙       伏羲名方牙,一曰苍牙,一曰苍精。我发现这些遗物中,其嘴端镂有一四边形,深浅度不一。
       历史是有继承性的,正如同我们今天使用货币,是由一种特殊的纸张,经过特殊印刷和加密,供人们当作货币使用。古人是利用天然岩石或含有矿物质的原料进行特殊加工,并刻有符号、图形和暗记,在商品流通中作为一种特殊的介质。它们反映了伏羲氏创建原始国家金融体系,是人类历史上首创。

渡航 发表于 2023-1-18 11:30:53

十二生肖,在蒙古、朝鲜、日本、越南、泰国及东南亚国家一直延用,从遗传角度来说亚洲人共祖没问题,当代科学可以验证。伏羲文化一直被亚洲国家承认。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枞阳批量发现伏羲时代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