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齐山登高》析读及后续齐山古诗词脉络
关于池州齐山的古诗词,下面这首小杜的《九日齐山登高》,差不多是第一首。自此后,历代诗词大家,多有题诵齐山之作。由此也可见此诗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叹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泪沾衣。这首诗有古代诗评家誉为“感慨苍茫,小杜最佳之作”。个人觉得可能有所过誉,但此诗确属上作无疑,且此诗越细品而越有味。首先,此诗的思想虽然属于古文人常规的“不得意”,但通篇没有丝毫的怨怼之意。不但没有怨怼,反更有佛家看破红尘之后的劝度众生之意。其次,从用典来看,此诗也属上乘。用典而不着痕迹,哪怕读者不懂其中典故也丝毫不影响对作品的理解。我所知此诗典故有四处,也许还有我不知道的典故,但还是上面的那句话,即使不知道,也不影响对此诗的理解。第一处典故就是“翠微”。此典故出自李白的《赠秋浦柳少府》,下面会说到这首诗,这里就不再多说了。第二处典故就是“开口笑”。此典故出自《庄子.盗跖》:“(跖谓孔丘曰)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瘦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第三处典故是重阳节插菊花。此典故出自陶渊明的白衣送酒故事。同时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也和本诗意境高度吻合,更有甚者,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发生地就在池州东流。不着痕迹又一箭三雕,这个典故确实达到了用典的极致了。第四处典故就是“牛山”了。此典故出自《晏子春秋》。齐景公登上牛山感到终有一死而悲哀下泪。后遂以“牛山泪”等喻为人生短暂而悲叹。此典为本诗最为明显的一个典故,也是本诗劝度众生的思想所在。在文字上,此诗也有非常高的艺术成就。颔联“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我一直认为这种在意义上非常连贯,好像根本无意作对而却对仗工整,才是真正的好对子。好比杜甫的“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都是妙手偶得的天成佳句。除以上外,此诗还有一个巧妙之处,最后一句的典故暗含“齐山”。也许杜牧当时就是因为齐山这个名字而联想到牛山这个典故。杜牧这首诗里面的“友”是张祜,当时二人一起登的齐山,张祜当时也写了一首《和杜牧之齐山登高》,但此诗的历史地位就远比不上杜牧原诗了。秋溪南岸菊霏霏,急管烦弦对落晖。红叶树深山径断,碧云江静浦帆稀。不堪孙盛嘲时笑,愿送王弘醉夜归。流落正怜芳意在,砧声徒促授寒衣。再回头说杜牧诗的第一个典故,该典故出自李白的《赠秋浦柳少府》:秋浦旧萧索,公庭人吏稀。因君树桃李,此地忽芳菲。摇笔望白云,开帘当翠微。时来引山月,纵酒酣清晖。而我爱夫子,淹留未忍归。李白钟爱安徽,尤其爱池州。据统计在李白已知描写地点的诗中,安徽有两百多首,占三分之一以上,而其中描写池州的诗尤其多,光是《秋浦歌》组歌就有十七首。杜牧肯定是喜欢李白的,所以杜牧在池州时,特意在齐山上建了翠微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李白的这首诗才是第一首写齐山的诗,写得是百年后的齐山翠微亭。杜牧已属晚唐,唐后更是五代十国乱世,齐山再现诗坛要到北宋时期了。号称宋诗“开山祖师”的梅尧臣就写了两首和齐山有关的诗,《和绮翁游齐山寺次其韵》和《紫微亭》。这两首诗都比较长,这里就不抄录了。和梅尧臣一时齐名的苏舜钦也写了两首和齐山有关的诗。一首为《过池阳游齐山洞》比较长,也不抄录了。另一首《重过齐山清溪》如下:翠微曾与客同游,陟险搜奇兴未休。八载重来惊老大,千年高咏想风流。云迷复岭深藏洞,水落寒江远见洲。安得符离张太守,画图再与泻清愁。再后有学士王微之,此人在齐山做过官,也写过齐山的风景。但我并未找到其相关作品,倒是有两位大家因此人留下了和齐山有关的作品。这两人就是司马光和王安石。司马光有诗作《齐山呈王学士微之》:江上有齐山,群峰矗如剪。昔闻齐刺史,置酒升绝巘。其人有惠政,嘉名自兹远。君来踵其迹,词牒日清简。骤驹时入谷,胜地穷搜选。问俗复怀人,非徒事游衍。王安石有《和王微之秋浦望齐山感李太白杜牧之》:齐山置酒菊花开,秋浦闻猿江上哀。此山漠漠云垂地,南埭悠悠水映人。驰道蔽亏松半死,射场埋没雉多驯。登高一曲悲亡国,想绕红梁落暗尘。虽不知王微之原作,但想来只要和秋浦齐山相关,总还是脱不了李白杜牧的藩篱。王安石还有一首和诗,也是和齐山相关,《次韵和吴仲庶池州斋山画图》:省中何忽有崔嵬,六幅生绡坐上开。指点便知岩石处,登临新作使君来。雅怀重向丹青得,胜势兼随翰墨回。更想杜郎诗在眼,一江春雪下离堆。接下来出场的是大咖苏轼了,苏轼的《定风波·重阳括杜牧之诗》虽有游戏之作一说,但能写成这样,不得不说也算是对前人的一种致敬吧。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苏轼之后,苏门四学士中的黄庭坚也曾到齐山一游,并在山上留有石刻:“江西黄大临弟庭坚叔献叔达……绍圣元年九月辛丑泛舟同来”,但不知为何,并未留下诗句,也许是轶失了吧。四学士的另一人晁补之,未有石刻,反倒是留下了一首《齐山怪石森耸其西峰曰小九华》山上有山俱巃嵷,谷中通谷更唅呀。借君筇杖穿奇崄,直至西峰小九华。文人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终究是高高在上的一个小圈子,圈子里的各种趣闻雅事,酬和唱答,和老百姓都相去甚远,只能是“问着州民浑不识”。而民族英雄则不同,普通老百姓会自发地世代纪念和敬仰。所以,现在齐山之上并没有杜牧或者李白的雕像,而有一座岳飞的雕像,像高3.9米,象征岳飞39岁就含冤而逝的生命长度。池州人给岳飞立雕像也并非牵强之作,当年岳飞戎马倥偬之中,能特特上齐山,并且还能为齐山留诗,确实值得立像纪念。下为岳飞的《池州翠微亭》: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岳飞之后的杨万里也在安徽游历过很长时间,为齐山就留诗两首。诗名都比较长,其一为《宿池州齐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另一首为《同提举黄元章登齐山寺后上清岩翠微亭望郡城,左清溪,右大江,盖绝境云》西山落日浴晴江,僻贯清溪作一光。千嶂围来天四合,孤城涌出水中央。楼台玉塔云间见,杨柳金堤镜里藏。客子要穷秋浦眼,翠微亭上上清旁。与杨万里齐名的范成大在“重阳节,泊池口,登九华楼,以杜牧齐山之韵作《池州九日,用杜牧之齐山韵》”。范成大是著名的爱国诗人,而且他还曾出使过金国,有过很屈辱的经历。所以其对岳飞的怀念和敬佩,应该是发自内心深处,并有真正的切身体会。 年年佳节歌式微,秋浦片帆还欲飞。 万里蜀魂思远道,九歌楚调送将归。 杯中山影分秋色,木末江光借夕晖。 细捻黄花一枝尽,霏霏金屑满征衣。大儒朱熹向古人致敬的方式和苏轼相似,当然了,他致敬的人除了杜牧也许会加上苏轼。其作为《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此词在齐山之上,留有摩崖石刻。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与朱熹并称“东南三贤”之一的张栻也作有一首《游池州齐山》,比较长就同样不抄录了。以词而闻名的张孝祥在齐山之上写的却是诗。诗干净利落的就以《齐山》为名。江山平远三千里,水石嵌空二百岩。地辟天开成洞府,峰回路转有精蓝。九华却立才堪倚,万井横陈我所监。欲赋齐山无杰句,梦中危壁尚巉巉。到了明朝,最受后世推崇的王阳明,在平“宁王之乱”后,也游了齐山,写了《游齐山赋并序》和《游寄隐岩》诗一首,诗录如下。并留有一方刻石:“正德庚辰清明日阳明山人王守仁献俘南都还登此”每逢山水地,便有卜居心。经岁风尘里,何年沧海浔。洞幽泉滴细,花旗石房深。青壁留名姓,他时好共寻。以一曲牡丹亭而闻名的汤显祖,据说祖籍和池州有关连,故也写了一首《齐山秋眺》。相国风流出刺年,池阳幽色在南偏。烟华欲暗苍龙峡,玉笋长飞白玉泉。洞壑芊绵还自出,亭台萧瑟向谁悬?不堪游子登临意,长带秋江雁影旋。清朝大才子袁枚,也非常喜欢齐山的山水,著有《贵池同童伯龙公子周益三秀才泛舟齐山》。两面湖光一道堤,风烟绝似圣湖西。乱峰委地矮逾峭,古柳受潮高复低。穿石洞行疑出世,攀萝藤上似登梯。姓名毕竟摩崖好,七百年来认旧题。以上所列均为大家。至于吴中复,周必大,王安礼,赵蕃,王十朋、吴潜、华岳、魏了翁、江万里,萨都剌,黄道周,黄遵素、湛若水、方以智,吴应箕等等名人数不胜数,都有游齐山之作,就不一一细说了。明代释祖浩与道琏师徒合两代人之力,著有《齐山诗集》,收录历代写齐山之诗,多达七卷。首首精妙。古人将诗做尽,后人无以为诗,就是这个道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