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浮渡山
题记: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艾青多年来,每次我走进浮渡山,迎我的全是它的沉寂与空漫,我不喜欢喧嚣着的尘世,我向往一份宁静,可是,浮渡山的宁静却带给我莫名的凄凉,那份宁静中透着某种令人神伤的寂寞。
望江亭
望江亭在何处?现在的游客恐怕难以回答了,我也只有靠翻捡记忆,才能模糊它的所在了。问路过的老者,他用手指向妙高峰顶:“哦,在那边,哎,早倒掉了”,听着老者的沉重叹息声,看着老者离去的身影,我暗自庆幸自己早就在不同的季节登临过浮渡山的著名亭榭,否则只能像大多数游客那样在志书中去追寻它的存在了。
公元1555年,桐城攀县令也许厌倦了市井的喧哗,或许想听听惊涛拍岸的江水声,抑或想看看数十里之外的滚滚长江东逝水吧,于是,因了县令的这一私之好,却不期然中成就了浮渡山的名亭,使得后人可以站立亭中,看云卷云舒,长江如练,望天柱擎天,龙眠横卧。然而,解放前那段硝烟弥漫的日子,整个中华民族都在风雨飘摇中,更何况一小小亭榭,它的轰然倒地也就在所难免了,如浮萍般掌控不了自己的命运。花谢花开,亭倒亭建,也许成了一种历史的必然,2004年的那个老天泪雨不绝的夜晚,那个狂风无息的夜晚,重建不到二十年的望江亭也许真的太年轻了吧,两层六角的它承受不了如此暴雨狂风,凄然般倒下,弄得瓦砾满地,却没有任何声响,连最后的叹息都为风雨声湮灭。
“望江亭,望江亭,望江亭上望江流,望江千古,江流千古”,陶醉的绝联在耳畔回响时,我正站在望江亭的废墟上,踏着些许残砖破瓦,极目眺望远处的长江,不知是我的目光如鼠般短浅,还是曾经明朗着的天空被工业废气污染得太严重的缘故,远处灰蒙蒙的,我没有像古人那样看见长江如练,也没有听见涛声依旧,我看见的只是被无情挖裂后裸露着的山体和被残酷榨干的瘦弱湖面,我听见的只是远处挖土机无休无止轰鸣声和工厂中日夜不停的作业声,我的所见是那么的刺目,我的所闻是那么的震耳,我有点暗自后悔,并深深责怪自己何苦要学作古人的样子登高远眺呢。
既然,看不了长江,听不了涛声,望江亭或许真的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倒也就倒了吧! 04年倒了望江亭,不知现在修了没有? 重建不到二十年的望江亭为何倒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