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柏 发表于 2010-7-3 15:20:27

博文:我赞成把朱自清《背影》从语文课本中删去

丁启阵
    《语文建设》今年第6期上读到孙绍振教授的大作《<背影>的美学问题》。文章中,孙教授对朱自清的名文《背影》大唱赞歌。他说:“《背影》的动人之处,不仅是父子之情,还在父子之情的动态转化。文章的高潮是:一方面是强烈的转化,一方面是无所察觉,二者的对比,显出父亲的爱是无条件的爱。而儿子的爱,则是平静状态。这里就显示出了朱自清的深刻之处:他笔下的亲子之爱,是错位的,爱与被爱是有隔膜的。爱的隔膜,正是《背影》之所以不朽的原因。”孙教授的这一观点,我实在难以苟同。
   
   孙绍振教授大作一开头介绍了这样一个背景情况:2003年年底,武汉一家晚报披露,朱自清的《背影》在中学生民意测验中得分很低。中学生不喜欢《背影》,主要理由是,文中的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形象又很不潇洒”。因此,某中学语文教科书将《背影》排除在外。据说因为此举惹怒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家长,教科书编者又出来辟谣,表示已决定将《背影》列入下一册语文课本,风波这才得以平息。当然,某中学语文教科书的这一做法引出的风波,在孙教授心里并未平息。他感到不平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为什么要放入下一册”(他的真正意思恐怕是“为什么要打入另册”),二是没有正面回答中学生“违反交通规则”和“不够潇洒”的质疑。

      接着,孙绍振教授便自告奋勇,对中学生的两点质疑,逐一进行了洋洋洒洒的回应,或者说批驳:

    事实上,这里有一个很严肃的美学问题。遵守交通规则与否,属于实用价值。遵守是善,不遵守是恶。道德的善恶是一种理性。审美价值,则是以情感为核心的,情感丰富独特的叫做美。“情”与“理”之间的关系,既不是完全统一的,也不是分裂的,而是错位的。
在《背影》里,父亲为儿子买橘子,从实用价值来说完全是多余的。父亲执意自己去,越是不顾交通规则、不考虑自己的安全,就越显示出对儿子的深厚同情。如果左顾右盼地考虑上下月台的安全,就太理性了,没有感情可言,甚至杀风景了。这篇抒情散文以情动人,情感的审美价值和实用理性的反差越大,越是动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完全不讲实用理性……把情感看得比财富,甚至比生命还重要,才更动人,审美价值更高。
至于“不够潇洒”的问题,也一样。父亲越是感觉不到自己的费劲、自己的笨拙,越是忘了自己的不雅观的姿态,就越是流露出自己心里只有儿子,没有自己。这就是诗意。如果不是这样,父亲很轻松地、很轻快地把橘子买来了,就光剩下实用性,一点诗意也没有了。

         说实话,读了孙教授的批驳,我不但没有被说服,反而更加认同中学生提出的质疑了。

   孙绍振教授的批驳至少有如下几个问题:

   首先,他把“遵守交通规则与否”定性为道德上的善恶,是不准确的。遵守交通规则与否,不只是道德层面的问题,还有法律层面的问题。说得更明白一点,朱自清父亲的行为是违法行为。因为,他的行为有可能触犯他人的利益,造成火车无法正常行驶,破坏火车站的秩序,影响他人的正常旅行。

   其次,孙教授把“情”与“理”简单对立起来的审美观,是错误的,更是危险的。一个父亲,可以令儿子感动的行为方式实在是太多了,绝不限于违反交通规则去买橘子一种。比如说,他可以绕远道、上下台阶去买橘子,然后累得心脏病差点发作。按照孙绍振教授的理论,今年年初(1月3日),中国留学生江海松“吻瘫”美国新泽西州纽瓦克机场的行为,就是足以感动全世界的爱情故事,他应该被CCTV、联合国评为感动中国、感动世界的年度人物了。孙教授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作比喻,是不恰当的。因为,杜十娘的行为并不违法,并不损害他人的利益,她的不理性,结果只是损害了她自己的财物和生命。孙教授的观点、“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家长”的愤怒,都是危险的。或许,江海松的国际洋相,跟这种危险的审美观不无关系。

   另外,孙绍振教授对于“不够潇洒”的批驳,反映了他的审美理论有“以丑为美”的倾向。费劲、笨拙、不雅观,在那特定的情景下,固然可以打动包括孙绍振教授在内的不少读者,认为那是很诗意的。但是,怎么能够肯定,轻松、轻快、潇洒地把橘子买来,就不会感动人,就是没有诗意的呢?比方说,一个向来节俭的父亲,一反常态,在自己囊中羞涩的情况下,不但没跟可怜的卖橘者讨价还价,反而多给了几文钱,或者买下了他的全部橘子——多得根本吃不了,不是照样可以感人,照样很有诗意吗?中外文学史上,以美好感动人的作品还少吗?孙教授的理论,让我想起了鲁迅所批评的国人对于传统的审美观:“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鲁迅《热风·随感录三十九》)我认为,这是一种病态的审美理论。

    中学生之所以会对朱自清的《背影》提出那两点质疑,孙绍振教授是这样认识的:“学生不理解,与他们缺乏美学修养有关。”从头到尾认真拜读了孙教授的大作,我都没有看到孙教授对中学生两点质疑的含义进行过认真的分析。就是说,他并没有对所批驳对象的看法予以应有的尊重。在我看来,中学生的那两点质疑,完全可能是年青一代有正确的法律意识、有不病态的审美观念的一种表现。我不知道,孙绍振教授是凭什么认定,中学生的质疑只是对表面现象的肤浅认识,而不是因为时代进步、观念更新形成的较为合理成熟意见的。

    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孙绍振教授的观点,即孙教授所说的朱自清《背影》不朽的原因。依我看,朱自清《背影》之所以“不朽”,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叶圣陶等前辈语文教育家的推许,将它选入新式语文教材;二是《背影》有一定的作文技巧,语言流畅煽情;三是,符合中国人的病态审美理论。除此之外,乏善可陈。孙绍振教授极口称赞的《背影》的深刻之处,即所谓“他(丁按:指朱自清)笔下的亲子之爱,是错位的,爱与被爱是有隔膜的”,实际上不过是朱自清制造的一种幻影。从《背影》中,我们看不到朱父有什么品行上合乎公众价值观的闪光点,相反,从孙绍振教授文章的介绍和转引的《朱自清年谱》的一节文字,我们得知:朱自清的父亲既不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也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请看:

    因祖母逝世,回扬州奔丧。父亲时任徐州榷运局长。在徐州纳了几房妾。此事被当年从宝应带回淮阴的淮阴籍潘姓姨太得知,她赶到徐州大闹一场,终至上司怪罪下来,撤了父亲的差。为打发徐州的姨太太,父亲花了许多钱,以至亏空五百元。让家里变卖首饰,才算补上窟窿。祖母不堪承受此变故而辞世。(姜建、吴为公《朱自清年谱》,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3页。)

       1920年,朱自清从北京大学毕业后,辗转杭州、扬州、温州、上海等地,不停地换工作,都有为父亲纳妾造成家庭生活艰难埋单的缘故在里边。为了自己一个人的欢娱,在官纳妾、气死母亲、害苦儿子(这跟孙教授所说的父亲对儿子的爱是无条件的爱,南辕北辙啊),朱父实在是一个不忠不孝不慈的男人。专门写这么一个不堪男人的一篇文章,而能成为不朽名文、作为几亿十几亿人口大国的精神食粮代代相传,不能不说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

    孙绍振教授的文章中还有一节涉及冰心的文字:在说明朱自清笔下亲子之情不朽的时候,拿冰心笔下母爱文章垫底。他说:“经过半个多世纪阅读历史的考验,冰心的文章在中学语文课本有逐渐消逝之势……”。褒贬之意,是很明显的。我认为,孙教授以中学语文课本的选目作为他立论的依据,实在有失学者独立思考的风度,再者,也跟他对某中学语文教科书的态度相矛盾。如果,孙教授的褒朱贬谢(冰心)不只限于“亲子”“母爱”类文章,那么,我不得不怀疑,孙教授是否读过冰心晚年的许多散文,例如收在《我梦中的小翠鸟》中的一些文章。冰心晚年的许多文章,无论是语言文字的凝练优美,人生态度的旷达超越,还是立场情感的鲜明坚定,都是朱自清的文章所无法企及的。朱自清的文章,不过是一个身心皆不健康(我另有文章指出,朱有“恋童癖”)的小知识分子的无病呻吟,境界不高。充其量,也就是杜甫所说的“翡翠兰苕上”的小品,而不是“鲸鱼碧海中”的大作。

   总之,我赞成把朱自清的《背影》从中学语文课本中删去。

                                                    2010-6-23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00fe270100k3kd.html)

古柏 发表于 2010-7-3 15:27:28

我为什么批评朱自清散文?- 丁启阵_新浪博客

从“无菌主义”到“温室主义”丁启阵
   也许是早上空气比较新鲜的缘故,一觉醒来,突然有了一个发现:改革开放三十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无菌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温室主义”。今天,“无菌主义”基本上已经无人相信,“温室主义”正大得人心,大行其道。

   那么,何谓“无菌主义”,何谓“温室主义”呢?

   所谓“无菌主义”,是指这样一种理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都是蚊蝇细菌遍地的肮脏世界,我们一旦把窗子、门户向他们打开,蚊蝇细菌就会涌入我们这个清洁无菌的国度,后果不堪设想。结论是,向西方世界打开门窗的想法,必须予以坚决的制止。

   所谓“温室主义”,是指这样一种理论:我们的国家、社会当前最需要的,是维持一种温情脉脉的状态。为了维持这种状态,一切听起来有些刺耳的真话、实话,看起来有些扎眼的真相、现实,都要加以杜绝,加以掩盖。就像一个温室,室外的冷空气是决不允许放进来的,哪怕它是清新的冷空气。

    “无菌主义”的全盛时期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和早期,现在已经不大有市场了,无需再费笔墨去讨论。

    “温室主义”正处于如火如荼、如日中天的阶段,有必要稍作介绍。一介书生,孤陋寡闻,不能像社论高手那样高屋建瓴,侃侃而谈,循循善诱。我只能从亲历或眼见的具体事例入手,发点微不足道的议论。

    眼见的事例,指的是电视相亲类节目。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浙江卫视的《为爱向前冲》等,我都看过一些。虽然其中一些嘉宾(真假相亲者)的言论我很不以为然,也一眼可以看出某些男女意不在相亲,而在于迅速蹿红出名。但是,它们至少让我们了解到当今社会的某些真相,其中也不乏娱乐的成分。所以,我以为,这种节目并无大碍。但是,温室主义者却不这样看问题,他们认为,这类节目制作中存在的作假(嘉宾是托儿、提前排练等等)现象,某些嘉宾的炫富、拜金言论,等等,都是跟洪水猛兽同样可怕的,是会把我们的国家、社会推向危险境地的,必须加以严厉的禁止。

    亲历的事例,就是前天我写了一篇赞成把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从中学语文课本中删去的文字,在博客中贴出之后,就像捅了马蜂窝,咒骂、恐吓如潮水一般向我袭来,很多很多的人,恨不得立即置我于死地,让我人间蒸发。想来想去,我的文章基本上是学术探讨的态度,也没有什么恶毒的话语,不过是对朱自清先生散文所体现的观念、所表现的文风有所不满。具体地说,我认为朱自清的散文中,某些观念是不够健康的,他的文风是孱弱病态的,近乎无病呻吟,如此而已。

    我相信,以旁观者的眼光去打量,这两个事例都是匪夷所思的。但是,它们偏偏就发生了。究其原因,就是电视相亲节目和我的小文章,刺到了温室主义者的耳膜,扎到了温室主义者的眼珠。他们以为相亲节目和我的小文章可以导致“国将不国”(实在是过奖),他们恨不能立即禁止、灭掉电视相亲节目和在下,根源就在于此。

    书生本色,免不了掉书袋。我想起了高尔基的《海燕》,想起了明清时期的禁毁四大名著。要想矫健翱翔在大海之上,就得有海燕那种不怕暴风雨的精神,不能像海鸭、企鹅那样,一下子就吓坏了,就立即躲藏起来;要想文化繁荣昌盛,就要容得下含“色情”、“暴力”成分的文学作品,就要相信人民群众不是那么没有免疫力的,不要动不动就诅咒作者速死、死后入拔舌地狱(竟然有人把我另一篇文章中的“白居易前世太有才了,写了不少批判现实、揭露黑暗、同情草民的诗歌,死后不进拔舌地狱,已属万幸。接着的一世,智力低下一些又有何妨”,理解为我在诅咒白居易。阅读能力亟待提高啊),立即动用国家机器,加以禁毁。只有《好逑传》、《玉娇梨》,没有《水浒传》、《石头记》的国度,不能算是文化大国。

    我敢断言:倘若我们不破除“温室主义”的迷障,改革开放将就此止步,十几亿人口将永远无法真正摆脱“东亚病夫”的魔咒,强国、复兴之类的梦想,也将永远无法实现!

                                                      2010-6-25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00fe270100k59u.html)

秋雨燕双飞 发表于 2010-7-3 15:46:18

这些文人 真没意思!不这样显示不出自己的水平吗?

曼联 发表于 2010-7-3 16:01:22

《背影》貌似是删除了。

寒风 发表于 2010-7-3 16:14:07

先是鲁迅,然后再朱自清。不知下一步删到谁,又还可以留下点什么。

那个姓丁的是什么东西,不就是想出名吗。TMD,他写文章是不是先把自己父亲也交待一下,品行好不好,是不是遵守法律的良民。要我说,这也不是朱自清父亲他老人家的错,是政府不作为,应当大力普及遵守交通规则的知识,让这些老人明白,要买桔子得买这边的,马路那边是不能要的。我拷!!!
一个父亲的错误会影响孩子对他们的爱,对他们的思念吗?怎么以这种心态去接受那些曾经犯过错误的人,如果对自己的父亲都如此,那人何来善良!!!
这些鸟人也不想想,自己写这文章,表达这狗屁观点时,是什么心理在支配着,难道不是那种浮躁之气,难道不是那种虚名之邪,难道不都是TMD昧着良心在硬撑着吵昏天下人!
什么东西!

一篇好好的散文,硬给整成这样。我说这些人,会不会读课文。课文用来做什么,就是培养情感的。感觉那文字中透露的情感是主要目的,你看哪篇文章是四平八稳的。老舍是何等人,那姓丁的也配提及!

老子好久没骂过人了。上次删除鲁迅时,我还没这么气呢。真不懂现在人是怎么想的,是不是都丢了,才叫幸福,才叫人才!

池塘 发表于 2010-7-3 16:26:32

不管他们删不删,经典美文总是经典美文,在我们心目中的印象也不会被污蔑。背影总是那么令人感动

蒲城大郑 发表于 2010-7-3 16:46:11

我不赞成把朱自清《背影》从语文课本中删去

寒风 发表于 2010-7-3 16:47:46

刚写上面的帖子的时候,没看到1楼的所谓《从“无菌主义”到“温室主义”》。这篇文章写得心理更阴暗,手段更卑鄙。我虽非大家,但便是凡夫俗子,那点骨气还是有的。
1、一个对比。作者看上去很谦虚,“一介书生,孤陋寡闻,不能像社论高手那样高屋建瓴,侃侃而谈,循循善诱。”但动辄“主义”,末尾还“晓以”“东亚病夫”,都拣大的说。既孤陋寡闻,何敢言主义。主义难道是谁都可以说的吗。
2、心理阴暗。拿“东亚病夫”刺激国人神经。本来属于观念表达,也是用来刺激别人神经的,结果反倒说是“学术探讨的态度”,果真是学术探讨的态度,那就不必在“捅了马蜂窝,咒骂、恐吓如潮水一般向我袭来,很多很多的人,恨不得立即置我于死地,让我人间蒸发”后,又软了,没了文人骨气,吓得那么小心翼翼的解释“一介书生,孤陋寡闻”。
3、思想糊涂。文化的方向在哪里,不是个人的思想所决定。能说清楚秦始皇是暴君还是仁君吗,我敢保证,肯定会有人说它是仁君的。你为什么不说。大家都反对,都认为背影是好文章,你难道不能总结一下是不是自己的脑子有些进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博文:我赞成把朱自清《背影》从语文课本中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