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航 发表于 2021-7-12 09:51:37

这二块石头比月壤还珍贵

这二块石头比月壤还珍贵

石耒耜头卧牛背下土腴肥,刨石开荒帝力挥。时雨一犁巢甸绿,响鞭惊动凤凰飞。   2021年7月7日傍晚,我和汪艮明先生在白石村的百箩湫周边散步,发现一枚石耒耜 (lěi sì)头(图一)。轻轻地洗去了上面泥土,拍了实照发给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人文大学创校校长,中国书画艺术学院院长,赏石文化研究院院长,全国政协礼堂美石艺术珍宝馆馆长周宏兴先生,他感概地说:“拾起的是厚重的历史荒石,人类最初的身影!”        石耒耜头正面为四边形,对角长为15×9cm,厚度3cm,底面比正面略小,石质为当地称之为红麻石,制作比较粗糙,有磨损痕迹。        同时,还拾到石凿一枚,长17cm。如图。         2021年5月22日下午,枞阳县宣传部副部长方千、县文旅局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主任方绍兵,在白石村党支部书记陶金明等陪同下,专程对远庄、束庄、陈庄、陈墩进行考察,在束庄后面,距百箩湫南约一百米地方,方绍兵先生发现的一块石耒耜头(图二)。   

    石耒耜头的正面为四边形,对角长为16×10cm,厚度3cm。底面呈渐隆起孤状面。石质为当地的麻铁石,制作比较精致,有磨损痕迹。    从这二块石耒耜头对比来看,图一在使用过程中比较粘泥,起犁时,阻力较大。图二,在技术上予以改进,使用时,粘泥少,起犁时阻力较小,所以,此二枚石耒耜头应该属于二个不时期遗物,前者更早。    百箩湫位于古鄩城北约100多米,如图。     许嗣繁先生曾说:百箩湫原为舜帝时所耕,夏朝以前此为标准田一亩,长宽和200步,古时能打一百箩稻谷。周边田大小都以此为标准进行计算。        这二枚石耒耜头,未经实验室检测年代。《工部部汇考一》记载:“太昊伏羲氏,命大庭治屋庐,阴康治田里,栗陆主疏导泉源,始立冬官”。原始农业在伏羲氏时代就已开始了,并设置有治田、治水官员。据《易经·系辞》记载: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断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月令》曰:“天子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亲载耒耜躬耕帝籍”。关于耒耜,历史书籍记载有很多。可见,古代的天子把农业摆在十分重要位置。这二枚石耒耜头,是古代原始农业一个重要证据,是人类社会早期的一犁。如果是神农氏时代留下的,距今有7000多年了。    历史链接:伏羲氏。嘉庆《庐州府志》记载:伏羲山,明隆庆志在城东七十里,上有伏羲庙。李孚青《伏羲山》诗。虚白曳云衣,浓绿施州鬟。崒嵂失平地,刚耿当重关。钩梯耸绝壁,清涧时湾环。啼鸟异凡声,老鹿驯欲仙。未审上古帝,遗迹奚由传。盛衰几沧桑,山名犹昭然。    青山可以作证,卧牛山如今还在沉睡。《天下名胜志》:“《舆地志》云:卧牛山背有桀王城。《江南通志》:今为紫微观”。按《南畿志》记载:许由隐于巢的卧牛山和东山。   站在古巢这片原野上,拿起这二枚石耒耜头,仿佛又看到了我们祖先在这里深耕的背影。“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丰年若土,岁取千百”。仿佛又听到了,当年在这原始田野上空飘荡的击壤歌声。因为它的存在,使得华夏民族一代一代相传,繁衍生息。人们在编写历史教科书时,确未将它们记载。考古学也没有记录。有巢氏、陶唐氏、夏后氏已被人们淡忘。   月壤,人类凭借着现代先进技术,可以不断的去挖取。而这二枚石耒耜,除了找到同类外,是不允许复制,更不可能失去后,再重新挖回来。没有它,不会有今天人们从月球上挖取。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这二块石头比月壤还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