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航 发表于 2021-6-25 16:14:00

从人类最早使用太阳能说起

本帖最后由 渡航 于 2021-6-25 18:14 编辑

从人类最早使用太阳能说起      没有古代发明,就没有今天的科技成果。没有火的发明和利用,人类还处在野蛮时代。许多朋友小时候都玩过,在阳光下用放大镜聚光,点燃纸的实验。现代物理学称之为“将光能转变成热能”。古人称之为:空中取火法。《尔雅》记载:艾冰台。陆农师乃引《博物志》云:“削冰令圜,举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故名冰台”。古人把能产生火的物体称之为燧。《晋书·天文志》:"阳燧可以取火于日,而无取日于火之理,此则日精之生火明矣"。这是古代先民,对太阳能转变成热能的初步认识。一、阳燧制作方法      凹镜聚光原理,初中物理课本已有,这里不再多述。笔者幼时玩过一枚阳燧,可以聚光,已遗失。现有一枚古代青铜阳燧,已经腐变。破铜一块,很有岁月沧桑,是古人使用太阳能的重要实物证据。(如图)      1、阳燧制作起源。早前人类认知,光线射在水面、冰、阳起石、蚌壳、水晶等物体上,可以发生光的反射现象。尤其是,人们在生活中,观察到吃剩下来的一种大蚌壳,呈圆形,可以聚光。明科学家方以智《通雅·卷四十八·撰金石》:方诸明水,阳燧明火,皆鉴取之也。吕览、淮南尝言之,皆以阳燧为阳起石,方诸为大蚌或为水晶。             2、阳燧制作材料。《周礼·考工记》云:“金有六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铜,古代称之为金。阳燧的制作材料,主要成份是铜和锡,比例各为一半。还利用汞、鹿角烧灰、白矾、银母砂等。      3、阳燧的制作方法。方以智在《物理小识》中,是这样说的:“锡铜相和,得水浇之,极坚,世言秦镜。白铜古诗有青铜镜,中亦有锡,锡和水银急不相脱,以入铜则尤明。考工所云,鉴鐩之,齐令升所记是矣。今磨镜之药,乃锡汞也。足征锡汞,炼铜之光。鹿角烧灰,白矾,银母砂等分为末,磨镜永远不暗”。      铜锡高温熔化后混合物放入模型中,冷却后成型,然后再进行打磨。镜的表面,用锡、水银,或用鹿角烧灰、白矾、银母砂等。      4、阳燧大小。直径一般在85mm,凹镜深度10mm,镜后有一钮,可用柄把持。      5、阳燧聚光原理。宋朝沈括《梦溪笔谈》描述:阳燧面洼,向日照之,光皆聚向内。离镜一二寸,光聚一点,大如麻菽,着物则火发。此则腰鼓最细处也。   光的焦点约为60mm。引燃物有麻、菽、艾杆等。二、浮山铸燧堂      明朝浮山方以智又称为青原和尚,是山足禅师的师傅。山足禅师在“铸燧说”中描述:“(青原右廊曰:铸燧堂)。铸燧以聚其光,而上下收于点,以纸承之,则燃矣”。就是说浮山方以智住所右边有一铸燧堂。       浮山山足和尚编辑《青原和尚语录》记载:“铸燧堂示众。阳燧镜能于空中取火,然古人必于冬至铸之,此岂无谓耶。满空皆火,惟此燧镜面前,上下左右光交处,一点即燃”。
三、历史点链接      火的发现与利用,人类结束了茹毛饮血生活。以前,人们吃生食,容易生病,寿命不长。燧人氏发明火以后,人们吃上香喷喷的熟食。《韩非子·五蠹》记载:“民食果蓏(luǒ)、蚌(bai)蛤,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燧人氏。”      燧人氏是有巢氏后人。《古三坟书》:“燧人氏,有巢子也。生而神灵,教人炮食,钻木取火,天下生灵尊事之。始有日中之市,交易其物,有传教之台,有结绳之政”。据方以智《物理小识》记载,檀、槐树,比较结实,通过摩擦,可以生火。另外,还有一种石头,叫黄火石,含有硝元素,用锤敲击可以产生火花,引燃油料。


       伏羲氏是燧人氏后人,在伏羲氏时代,有专门掌握火的官员,并制作金属器具,叫火龙氏。《古三坟书》:“伏羲氏,燧人子也。因风而生,故风姓。命臣飞龙氏造六书,命臣潜龙氏作甲历,伏制牺牛冶金成器,教民炮食,易九头为九牧,因尊事为礼仪,因龙出而纪官,因凤来而作乐,命降龙氏倡率万民,命水龙氏平治水土,命火龙氏炮治器用,因居方而置城郭,天下之民,号曰天皇太昊伏牺”。
       周朝有司烜氏掌握火政。《周礼·秋官》:司烜氏以夫遂取明火于日。司烜氏,下士六人,徒十有二人。由此可见,燧的使用,应3000年以前。
   《淮南鸿烈解·卷之五·天文训上》:故阳燧见日则燃,而为火,阳燧,金也。取金杯无缘者,熟摩令热,日中时以当日下,以艾承之,则燃得火也。
   《衡岳志》:燧人氏,厥禅有巢,游于日月之都,寓于南垂,楚南垂也。乃有木焉,啄其枝,蕣然火出,燧人感之,乃象心星,钻木出火,革生以熟,以遂乎,人亦谓之遂皇。
      有巢氏之子燧人氏,燧人氏之子伏羲氏。上古时,有巢氏的子民居住洞穴,后有上栋下宇。明正德《南畿志•古迹•桐城》:巢城在县南六十里,其城三重,号为重城,南北川泽左右陂湖,今废。《庐江县志·卷十五·艺文》:“古巢城在桐城东南六十五里”。
四、寻找古人生活痕迹       枞阳境内浮山、白云岩等处,共有三百多个大小不同的洞穴,平均海拔75米左右,为远古人类提供了群居条件。       1、伏羲台,位于浮山张公岩右侧,有长约2米,宽0.45米石台,又称“伏羲洗儿台”。伏羲台上有产妇卧位、座位、产盆,边有排水沟,外有水池。用今天话说为妇产房。古时周边用木料围起来,今天还可以看柱孔,久经岁月的风雨洗礼,显得十分苍老。其右侧有一水池,名曰“三昧水”,池的上方有虫鸟文“虙犧台”三字。现代写法“伏羲台”。
      2、占星台,在伏羲前约20米,又称为八卦池。直径约二米,有石刻八卦图,池中注水,可以用来测影,中心一圆孔,树八尺臬于其中,作为测量日月星的位置变化。远古时以《八卦图》为规,以定方位。(至今还是草长虫飞,不好多言。)

3、上栋下宇      浮山、白云岩有许多洞穴二边有洞孔,是早期人类搭建相当于楼阁,为人们休憩的地方。
4、用火的痕迹   石灶台。灶台上可放置三足鬲、甑之类烧煮食物器皿,以木碳为燃料,下有一孔,可用吹火筒,增大火力。吹火筒一般为竹子做成,打通中间竹节,用以鼓风。
5、舂谷   地宕。可将收来的谷物,经脱壳后,放在地宕进一步舂熟。
      1977年10月,枞阳县文物部门在省、地和兄弟县的支持下,组织文物调查组考察了浮山。发现大量的陶片和陶鼎足,还发现了磨制非常精巧石斧5件,石箭头4个,石锛2个(残缺),石锄1件(残缺),石纺轮1件(残缺),铜箭头1件。陶片特点均有夹砂红粗陶和黄沙粗陶,且手制多,纹饰丰富而轮质次之,细泥陶较少。石器皆经磨制,制作精湛,石质坚硬,色质有青、黑、灰夹紫,刃口锋利,形制大小不等,特别是石箭头和陶纺轮制作精巧。根据出土物分析,与新石器时代晚期类似。专家们认为,此地在火山爆发后形成的天然石洞,可供人类居住;加之周围的水域、丘陵多鱼、禽,可供捕猎,为人类生存、繁衍提供了优越的环境。       火的发现与利用,开启了人类由野蛮迈向文明时代。人的疾病减少,寿命增长,智力增加。从金属冶炼,到阳燧制作,反映了我们的祖先开始迈出一个新的文明时代步伐。人们对光认知“日精生火”,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人类最早使用太阳能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