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奕珠(桑榆) 发表于 2021-3-22 09:43:00

再登浮山

                              再登浮山
                                                            錢奕珠

      辛醜二月初二日,吾老戰友汪龍林偕夫人等一行四人,由池州駕車來樅,笑問吾曰:此來樅陽有盛景可覽乎?吾曰:眾多,首推浮山。龍林大喜。吾遂為導遊,驅車直奔浮山。
      浮山去縣城之北約六十裏,屬浮山鎮,吾三十多年前去過一次,現印象已經不深,此次陪同摰友再登,不亦悅乎。
      吾十一世祖田間先生再登浮山之時,年已七十有五,遵山公囑,作《重修浮山華嚴寺碑記》,載《田間文集》。吾今登山,年齒與先祖相若,何此巧合!噫嘻,然吾與先祖乃天地之殊,豈能相比哉!
      是日也,風和日麗,陽光燦爛,浮山早已披上初春盛裝,等候客人到訪。吾等從山腳拾級而上,邊登邊議,而歷代摩崖石刻,仿佛也在為吾等導遊。
      及至山頂,有文昌閣,明朝嘉靖年間縣令樊仿首建,今閣為浮山人施氏捐資建於己醜。是閣也,雕樑畫棟,氣勢恢宏,蔚為壯觀。人言浮山特色,吾以為僅一“奇”字而已,奇於浮。浮山古名浮度山,相傳明萬曆間,有皖人獻浮山石於朝,置水上而不沉,滿朝訝異,皆曰此山浮焉!因名浮山。
      天下之山,有聞浮於水乎?吾未聞也。民間傳說一二,無以征信,而浮山之浮,名符其實,有浮山石為證。是山浮於水上,乃天地之造化,億萬年前,火山噴發,堆積有焉,四周澤國,山浮水上。“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浮山不高(百六十五米),有奇則名。此浮山之奇一也。
      於是乎,數千年來,達官贵人,文人墨客,得道高僧,紛至遝來,一睹浮山之風采,留下千古之絕唱,由是浮山名揚天下。
      稱浮山為佛教名山,系“奇”之果二也。浮山有名,便有僧人探訪,早在晉梁時,浮山就建有寺廟,明代前後,有高僧遠録、朗目、青原、山公等建寺主持。明國母陳娘娘頒施藏經,因有華嚴寺、藏經樓、聖旨碑,佛事甚旺。
      曰浮山為“中國第一文山”,又是“奇”之果三也。浮山之奇,引來歷代文人墨客,遊山之餘,崖石之上刻字,或詩詞,或遊記,或碑記等。摩崖石刻者,上起唐宋,下至民國,文體各異,書法萬千。石刻作者,有文學巨匠,有禪師高僧,有官宦名流。唐宋明清,有孟郊、白居易、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黃庭堅、範仲淹、方以智、錢澄之、方苞、姚鼐等眾多文人大儒,相繼到訪,山上有摩崖石刻四百八十三塊,凡署名者,有近百位歷史名人。天長日久,浮山文化底蘊沉澱日深,山之周圍,便生育出眾多文豪巨匠,济世人杰。
      山下辦學,傳承文風,培育國家棟樑之材,乃房秩五先生之創舉也。近百年來,從浮中走出開國將軍黃鎮、少將朱鐵穀,樅陽五院士,四位出浮中,此乃浮中之榮耀也。吾之謬議,諸友稱是,皆曰,浮山以奇論之,不無道理。
   文昌閣前,極目遠眺,名山勝水,盡收眼底。遠處山巒起伏,延綿不斷;長江之水,滾滾東流;方圓數十裏,油菜花開,金黃耀眼;山下浮中,三千學子,潛心攻讀,一片肅靜。吾外孫曹冉,就讀三載,去歲中榜清華,此沾文山之靈氣,更感浮中培育之恩也。

                                                                              二月初四日於旗山花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再登浮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