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航 发表于 2021-1-30 17:19:42

齐之鸾为中山王徐达后人

本帖最后由 渡航 于 2021-1-30 18:09 编辑

齐之鸾为中山王徐达后人
         分布在今天枞阳、桐城、庐江徐姓,徐读音为齐(qí),不读(xú)。而齐之鸾为中山王徐达后人,徐与齐到底有什么关联。笔者通过查询,提出本人观点与大家探讨。一、徐姓历史渊源         徐姓始于赢姓伯益,佐舜帝掌火,次子若木,夏后氏封徐,后以国为姓,周朝有徐偃王居彭城五原山。徐氏代有精英,在各地为官,有居京城,有居郡县。现今枞阳县为夏朝国都所在地。石溪过去有郡、府、县设置,因朝代不同,名称不一。徐姓历史人物有在这里为官、居家,直到元末基本固定下来,也有迁移别地。         朱煮、吕思成、方孔炤、钱澄之、姚士晋、何采、张英等为《皖桐徐氏宗谱·敬宗堂》濡墨。纵览谱序,石溪徐氏为豫州刺史徐椽丰,传二十世徐摛、二十一世徐陵。再传至二十四世分东海派曰有功,为唐朝开国大将徐世勣,字懋功后裔。《南畿志》载“徐有功,名弘,敏以字行,文远孙也”。从徐有功分东海派始。宋代徐铉、徐锴、徐师川等生活在本地。         “共说姚崇神在天,但庇徐母到桐川。复亨公老婺源县,陈太君营溪水边。马鬛封坟周礼订,乌思追远孝心虔。年年不到清明日,海陆同归祭祖先。”这是《皖桐徐氏宗谱·敬宗堂》谱中一首诗序。意思说在唐朝武则天当政时,徐有功妻子儿女在姚崇的庇助下,才得已逃出来,并回到现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境内石溪居住下来。         宋末元初徐复亨与夫人陈老太君居住石溪,陈太君墓在石溪旧城南门口(老坟窠),其地形为人形地。他们有四个儿子,其中三个分别为寿一、寿二、寿三,形成小岭、石溪、太公徐氏。枞阳、桐城、庐江一带徐姓基本为三支后裔。                                        徐复亨带四子离开石溪,谱上未注姓名是谁。疑是明朝开国大将徐达,为这支裔。徐达因战功显著,朱洪武将自己女儿嫁给徐达儿子,封徐达为中山王,赐铁券,落籍凤阳府。         谱序诗曰:“来自元朝末叶时,大明定鼎始开支。古梅深处营三窟,溪水街头占一枝。教子有方如窦氏,避秦无计拥藩篱。徘徊只爱浮山近,生长如斯老在斯”。         元末陈有谅占据浮山,朱洪武派兵久功不下,后徐达与朱洪武亲自率兵攻打。由于徐达熟悉浮山地形,带兵从浮山北面进攻,如同孙权当年攻打曹操,火烧赤壁一样,背北是浮山防守最弱地方。徐达攻打浮山,志书有记载,不再赘述。        二、徐读齐音来由         明朝正德《安庆志·十七·祥异志》记载,周惠王二十年甲子(鲁僖公二年,前657年)夏,徐人取舒。(徐附齐故,为齐取楚兴国。)《康熙字典》有词条,旧桐城县、庐江县地方志均有“徐人取舒”记载。         资料一:《左传·僖公》僖公十七年(前643年),【经】十有七年春,齐人、徐人伐英氏。夏,灭项。秋,夫人姜氏会齐侯于卞。九月,会至自会。冬十有二月乙亥,齐侯小白卒。         资料二:《徐偃王志》:惠之九年(前642年),我有诸侯之师,既成,以女妻齐桓公,及桓公将观兵召陵,使我取舒,以通道于楚,楚人恶我之即诸夏也。寻师于我,桓公既为牡丘之盟,使大夫援之,师退,而楚师至,是以有娄林之败。         【考证】僖十七年(前643年),《左传》曰齐侯之夫人三,王姬、徐赢、蔡姬。         【考证】《会通》曰:取舒为齐人通伐楚之径也。僖十五年(前645年),《左传》楚人伐舒,徐即诸夏故也。    襄王八年(丁丑)(前643年)夏,齐师伐厉。冬十二月,齐侯及诸侯会于淮。    襄王九年戊寅(前642年)春,君会齐侯伐英氏,以报娄林之役。    资料三:博古录:《齐侯钟八》“汝实征之,以夹辅王室。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皆得而正之”。《齐侯钟五》“咸有九州,处禹之都,不显穆公之孙,其配夔公之 而 公之女,粤生叔及是辟于齐侯之所,是以小心袭齐,灵力若虎,谨恪其政事,有恭于桓武灵公之所,桓武灵公钖及吉金”。李公麟的《博古图》,见录于现存《考古图》中。     以上资料分析:舒地不仅是吴楚争夺之地,亦是齐楚纷争之区。从齐侯钟铭可以看出,“齐自太公望得国,而周天子使召康公命之”。齐桓武灵公时齐国的范围很大,得今河南、安徽、山东部分区域。徐国本在淮泗之间,徐偃王将徐赢嫁给齐侯小白,二国结为亲戚。徐国在齐侯帮助下,于公元前657年,打败楚师占领舒地。公元前642年,齐国打败楚国的英氏之地(约在现安徽省霍丘、霍山、金寨一带)。从公元前657-642年,现今安徽省江淮之间基本徐、齐二国共治。这应该是徐、齐读音不分来由。    前645年楚人伐舒的原因,是徐占领舒地,群舒为诸夏故地。相当于明清时期安庆府、庐州府区域。夏朝国都没有在今山东省说法。笔者结合各种资料分析,当在枞阳县境内。
二、齐安也写作徐安         明朝《枞川八景》诗“汉武南巡驭六龙,际除氛祲布和风。鸟陈阵列浑惊弹,虹驾天心若挽弓。文德昔能兼武德,行宫今已变离宫。当时淮有青山在,曾见鸾旂離日红”。就是说古代这里曾有皇帝行宫建置。汉高祖刘邦在秦时,曾被封武安侯。汉孝文时设齐安宫,汉武帝时由于刘安造反,将行宫改为离宫。宋代李公麟是本地人,他收藏了齐安宫熏庐。刘原父曾在本地做官,志书宦迹有记载。他辩认了博山炉又称之为莲勺炉。二个物件不同写法齐安与徐安,当为同一处。按明朝方以智说法,李公麟曾得夏商鼎、宫炉有十七件。枞阳境内建藩邸宋、明二代均有,宋朝有宁宗潜邸、明代有沈王府。          博古录:“齐安炉。齐安宫铜熏炉,容五升,具盖重五斤六两。神爵四年(前57年),典宫啬夫忠佐史工司马让造。第一百三十一,廿三。右铭藏庐江李氏。铭云:重五斤六两。权校之为宋朝三两十铢,相当于汉之一斤。”设啬夫不止一人,还有朱邑也曾当啬夫。          林华观行镫:林华观,汉书不载。曰:五凤二年乃前汉时物耳。(钟鼎款识)刘原父帖,近又获一铜器刻其侧曰:林华观行镫,重一斤十四两,五凤二年(前56年)造,第一。汉五凤中,造林华宫汉书不载。《宣帝本纪》云:困于莲勺卤中,注云:县也,亦不云有宫,盖秦汉离宫、别馆不可胜数,非因事见之,则史家不能备载也。余所集录古文,自周穆王以来,莫不有之,而独无前汉时字。“莲勺宫铜一斗下(舟集),重四斤十两,五凤三年(前55年)五月己丑,工渭成徐安守属定昌造”。李公麟曾作《阳关图》。         刘宋时为南齐之地,所以齐不是现山东省专属地区。元朝赵孟頫感叹,“今古几齐州”。
四、齐之鸾为徐达后人         明朝正德《安庆志·选举》记载:辛未一人,齐之鸾,初姓徐,桐城人。县学生,累官翰林,庶吉士,刑科给事中,转兵科左给事中,左迁浙江崇德县丞,进长兴县知县。         清朝张英《存试堂诗集》中,《怀贤诗》【为业师齐古愚先生赋】:吾所北面人,澹荡古君子。传是中山裔,易姓汝南氏。【先世为中山族人,后易姓齐】。         潘江主编《龙眠风雅﹒齐之鸾小传》记载:齐之鸾,字瑞卿,号蓉川,正德辛未进士,本中山王裔也。举孝廉,魏上公厚遗金币,公固却之,因更齐姓,官给事。首发宸濠奸谋,力争武宗留驾。及南幸,复著《回銮赋》,以寓讽谏江彬、譛王文成通濠。公前后论救,凡十一疏,卒以言谪,寻擢佥宁夏,单骑走塞上,见饥民食蓬子,因封题献御,至花马池、小鉴池、毛不刺、榆林等处,城守弗固,公掘沙䥢泉,甃石为城,三月工就,一军大惊,都御史举以自代,后迁河南提学,历顺天府丞。所著有《南征纪》、《行人》、《夏录》诸集,歌行力追少陵近体,直逼初盛,洵词坛巨匠也。朱之蕃称其遒劲,明诗误为无锡人。         明正德《安庆志》:至正十九年(1359)己亥,九月,明奉国将军徐达,击赵普胜于浮山。(达及张德胜等,帅兵自无为登陆,至浮山寨,击之普胜。部将胡总管败于青山,遂奔潜山。) 《徐达传》:进攻安庆,自无为陆行,夜掩浮山寨,破赵普胜部将于青山。         徐之鸾更姓为齐,与魏忠贤有关系。《龙眠风雅﹒齐之鸾小传》已记载了,这里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徐齐同音,是特定历史条件形成的产物,反映了古代历史演变过程中一个印记。赵孟頫词“今古几齐州。华屋山丘。杖藜徐步立芳洲。无主桃花开又落,空使人愁。波上往来舟。万事悠悠。春风曾见昔人游。只有石桥桥下水,依旧东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齐之鸾为中山王徐达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