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与假,看朱熹怎么讲
本帖最后由 渡航 于 2020-11-29 21:58 编辑想改尽天下书,也不是一件容易事
今天的铜陵市枞阳县是在1949年,由明清时期的安庆府桐城县,撤成今桐城、枞阳二个县。上世纪九十年代枞阳县才修县志,限于条件,诸多史实无法准确记录。由于历史上多种原因,加之清朝文字狱影响,清朝编修《四库全书》时,全国都在修县志,而桐城县例外,以致现今枞阳县石溪街,古代设郡治历史流失。1、志书被毁 《旧唐书·地理志》唯有淮南路缺失。明正德《安庆志·卷二》记载,明朝许浩修篡的《桐城志》有毁。现在存国家图书馆中的许浩修篡《桐城县志》,县令陶安写成刘安,许浩与陶安在桐城做官,相隔时间不长,再者,陶安被朱元璋誉为“天下翰林第一家”,应该不会有这样错误。而涉及到石溪设治的记载全毁。2、古代人物籍贯被移 《桐城续修县志卷三之二十四》中《李士桢序一首》记载:“桐国见于春秋传,江淮间附庸也。时属吴楚不常,自朱司农为啬夫,而民蒸蒸向化。晋魏而远,人物多让于灊。元明来,公卿輻辏辞藻,擅江左矣”。就是说远代历史让给到今天的潜山县,元明的人物被移到江西省等处,使人们不知枞阳有江州、浔阳设置。更不知道:会稽何氏三高。另外,还有宋朝吴育、明朝吴道行、吴道南等,而《麻溪吴氏谱》有其记载,现已移到别的志书上。潜与灊不分。查清朝以前史书,潜与灊分开写的。如明正德《安庆志》潜山志:十里曰凤凰山,其山翩然如凤,其下有平陆可宅、可田,王珪、岐公故居在焉,即王家坦。另一条:王祐墓,在潜山王家坦山上。王夫人墓在潜山王家坦仰山其断碑云:千里讣闻。等等。凤凰山又名箕山,又名东山。据《皖桐王氏宗谱》记载,应在枞阳县项铺镇,其家庙遗迹仍存。枞阳境内多为三槐王氏后裔。查《庐州府志》和《庐江县志》,潜县为汉时设置,北魏时庐江郡有潜县设置。今潜山市元朝以前属怀宁县,无潜山县设置,宋朝有四寨,古为灊的一部分。
3、地名被移陈焯《桐城县志序》:国朝之初年间,披卷循览,则古之所称鹊岸,冺减无闻,其盛唐已误入邻邑。查清朝以前《无为志》、《舒城县志》、《池州志》均有鹊岸记载。
4、政治因素影响明末清初,浮山、石溪、白云岩一带反清复明的斗争非常激烈,石溪浮山有白莲禅社,现存浮山石刻有莲社记载,清朝白莲教虽与白莲禅社没有关系,但是反清复明组织。在清朝的文字狱影响下,“天下文章其出桐乎”一句招来了宋朝修的《齐安志》、《同安志》、明修和清修《浮山志》的原本等,至今无法找到。吴应宾撰《浮山法句》记载:凡胡参知瓒,所成《浮山志》,中肇自戊戌(1598年)迄于壬寅(1602年),首尾五夏。清康熙十年左右由吴道新、潘江、释兴斧等编修的《浮山志》。甚至,波及到佛教书目,浮山释兴斧撰写的《五灯纲宗》,现能见到的名称已改,作者也异作他人。姚鼐先生的文集受到了纪晓岚润色,等等。明末清初时期的桐城籍文人,用自己名字记录家乡山水古称。如吴皖山、方嵞山、方唐山、方赤城、宓 (fú)山愚者、姚渭川等等。还有用文集名称表达的,如:朴巢、峡巢、居巢、是巢、潜德等等。这些都反映了他们是了解家乡古代历史,他们写的文章今已不见。举一例子,明朝方孔炤写的《太姥山赋》,被记录在清朝别的省志里。5、表述模糊明清时桐城基本为古枞阳、阴安、成安及永安的部分区域。汉朝以后的县治设置地点,为枞阳、城山、石溪、桐城以及吕亭左县。查明朝《南畿志》、《安庆志》、《桐城县志》,以及与之接壤《庐州府志》、《庐江县志》、《无为县志》、《舒城县志》、《南齐书》、《晋书》等史料。枞阳县境内有古嵞山称会稽山,周礼有四镇,会稽南镇。周朝基本以长江为界,吴周章被封,是在周武王封建的,跨江北江南。汉朝以后有舒、浔阳、枞阳,北齐有江州设治。郡州设治有庐江、建安、晋昌郡(晋熙)、齐安、湘州、东安、同安、盛唐、舒州、龙舒等设治,其表述含糊。现藏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明朝版本《通鉴纲目》:晋熙郡古阴安城也。6、焚毁清朝收集天下之书,名曰编修《四库全书》,实为禁书和改书。潘江主编的《龙眠风雅》、左光斗撰的《左忠毅公集》五卷、吴道行主编的《不愧堂刻奏疏》六卷,等等,被列为《四库禁毁书目》。尤其是吴氏家族的文章,由于受到吴三桂的影响,基本上不是改掉就是烧掉,甚至连人物传记也没有。举一个例子,《明史列传》为张廷玉主修、《康熙字典》是张玉书主编,张英是吴家外孙、张玉书是吴弘安女婿,他们怎么可能不知道吴檄、吴一介、吴用先,现存《明史列传》没有他们记载,他们存世作品几乎不见,吴一介唯一有一首收集在《桐旧集》里。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22.gif7、史海寻珠据《光绪桐城县志》记载:晋书地理志:庐江太守舒令,晋熙太守阴安令。《晋书﹒地理志》记载:晋熙太守领县。朱煮注《资治通鉴纲目》:“太清四年丙午,绎下令大举讨侯景,移檄远近。鄱阳王范至湓城以晋熙为晋州。遣其世子嗣为刺史江州郡县,多辄改易(改易郡县守令也),寻阳王大心政令,所行不出一郡”。“五月,梁鄱阳王范卒(范自枞阳,遣信告江州刺史寻阳王大心,大心以湓城处之,既至,以晋熙为晋州,遣其世子嗣为刺史,大心政令不出一郡,遣兵击庄铁嗣与铁善,遣侯瑱将兵助之,由是二镇相猜,无复讨贼之志,大心使徐嗣徽筑垒稽亭,以备范市籴不通,范数万之众无所得食,多饿死,愤恚而卒)。集览(晋熙,案《宋书志》:晋熙郡古阴安城也。宋文帝置太湖县属晋熙,今安庆太湖县是侯瑱。瑱,他甸反) ”。就是说今天的石溪村曾经设置过晋熙郡。《桐城县志》记载:东晋(晋熙)与皖分治。《食货典第十卷户口部汇考二》:宋孝武帝时,怀宁太守,领县三,户一千三百一十五,口五千九百五十。晋熙太守,领县二,户七百八十五,口三千九百二十五。 徐陵《徐孝穆集》:“吾君之子,含识知归,而答旨云:何所投身,斯其未喻一也。又晋熙等郡皆入贵朝,去我浔阳,经途何几?”徐陵在南梁为官,宋朝朱熹《石溪徐氏宗谱》序中,记录了徐摛、徐陵。 安庆府是由安庆名字得来。同理,同安郡是由同安得名而来,同安是由阴安、东安、齐安沿革而来,汉武帝作《盛唐枞阳之歌》,盛唐郡当在枞阳境内。盛唐郡,明朝正德《安庆志》、《桐城县志》均记载在桐城东或桐城东百五里。可见,南宋以前的安庆府设置在石溪。顺便介绍一下,石溪村境内及山河村交界,古代有二个城,在北阴安城古称金城,在现石溪街为府治,叫湓(彭)城、武城,石溪古名齐安。
许多记录,证明了过去老先生对我讲的是真实的,我想他没有必要欺骗我。 看了这些,越发感到被划走是个荒唐事 感谢关注! 《四库全书﹒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五》阴安故城在县东南一百八十里。按《宋书州郡志》云:晋熙郡阴安县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