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曲1998 发表于 2010-6-6 22:26:37

电脑报:Apple与Adobe的江湖恩怨

虽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但像Apple与Adobe那样毫无征兆地站到擂台两头,仍然让人感慨此中的快意恩仇,毕竟前者的个人电脑和后者的设计套件始终被奉为“天生一对”。“曾分享很多美好时光的昔日盟友,为何如今会水火不容






虽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但像Apple与Adobe那样毫无征兆地站到擂台两头,仍然让人感慨此中的快意恩仇,毕竟前者的个人电脑和后者的设计套件始终被奉为“天生一对”。“曾分享很多美好时光”(Apple首席执行官乔布斯语)的昔日盟友,为何如今会水火不容?

  Flash的失意
  争执因Flash而起,其实由来已久,当第一代 iPhone 发布的时候,Apple 便拒绝为 Flash 播放提供支持,这一政策贯彻至今,即使 Adobe 数次伸出橄榄枝,Apple 和它的 App Store 依旧如铁板一块。只不过当时双方还未撕破脸,给人的错觉是只要Flash改进得让苹果满意,登录iPhone将是迟早的事。
  但iPad发布后,Apple的赶尽杀绝之举彻底激化了双方的矛盾。Apple的新明星产品iPad依旧不支持Flash也就罢了,但Apple还修改了 iPhone OS 4.0 的开发者协议,禁止使用任何许可之外的语言、编译器进行开发工作,这彻底断绝了Flash进入iPhone OS的可能(iPhone、iPod Touch和iPad均采用iPhone OS),也让Adobe正在筹划的曲线进入iPhone、iPad的努力化为乌有(编注:Adobe当时计划在即将推出的 Flash CS5 中加入“编译为 iPhone 应用程序”的功能,编译后的程序在没有安装Flash插件的环境下亦可运行);紧接着,Apple 首席执行官乔布斯又以自己的名义,在公司网站发表名为《关于 Flash 的思考(Thoughts on Flash)》的文章,炮轰Flash的落后和不可靠,正式表达了 Apple 与 Flash 势不两立的决心,同时鼓动大家选择 HTML5 作为替代品。
  暂且不论双方过去的那些花边新闻,当Apple 这一次喊出“Flash将死,HTML5当立”的口号后,一场关于Flash 与HTML5的战火很快烧遍互联网,技术人员间Flash 与HTML5孰优孰劣的争执尚未平息,怀着不同目的的各大巨头也纷纷加入到这场战火中来。
  微软IE团队总经理在官方博客中表明“未来的网络将属于HTML5”,“IE9将支持HTML5和H.264视频解码”; Opera的CTO指出“Flash有被网络淘汰的危险”,其产品分析师则直接给出了Flash还能存活的时间,“如果不做出改进,在现有的结构下,Flash最多还能存活一年半时间”;甚至移动芯片厂商ARM也加入了战局,并将智能本未能及时推出的部分责任算到了Flash头上,认为正是“Flash优化的延迟让我们偃旗息鼓”……参与论战的巨头们几乎呈现一边倒的局面,可怜的Flash似乎成了众矢之的。
  乔布斯挑起的关于Flash与HTML5的战火烧遍了互联网,纷纷参战的各大巨头似乎对Flash都有话要说。


被推上前台的HTML5
  其实Adobe本来有理由自信,多年的打拼,造就了网络上70%以上的游戏和75%以上的视频都使用Flash的现状,很难想象有谁会甘冒置用户体验不顾的风险完全拒绝Flash。但乔布斯显然是个例外,他干净利落地拒绝了Flash,选择了将HTML 5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2






如果仅从名字看,HTML5 不过是“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网页的基础)的第 5 版,可事实上它肩负着将整个互联网络重新平台化、标准化的重任,网络页面上的所有图像、视频、音频、动画,甚至人机交互,HTML5 都将赋予它们统一的形式。比如未来我们不需要再安装 Flash等插件来播放嵌入网页的多媒体内容,浏览器自身会承担起与网页显示有关的一切工作。
  从技术角度比较一下两者:Flash 本职工作是动画播放,而 HTML5 提供了画布(Canvas)标签,用于绘制 2D 图形和动画;Flash 支持嵌入视频、音频,HTML5 设置了相关的固有标签(不再需要第三方插件的支持即可正常显示);AIR 1.0 后 Flash 允许本地缓存,HTML5 则借助离线存储数据库实现;Flash 近几年积极完善 ActionScript、表单等交互部分的设计,HTML5 也更加强调网络应用在互联网中地位的重要性;Flash 在服务器连接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开发复杂的网络游戏成为可能,但 HTML5 引入 Web Socket,同样具备实现实时的、事件驱动的网络应用的机会。Flash能做到的,HTML5同样也能做到,也就是说,HTML5强化了浏览器对HTML的理解能力,让它摆脱臃肿的插件,从而可能带来更高的执行效率、更好的用户体验(编注:参阅电脑报第15期《浏览器之战进入HTML5时代》一文)。
  由于 HTML5 的远大目标,尽管它仍处于草案阶段,但包括 Google 在内的很多网络服务商都已经开始部署。不过 它也并非无懈可击。HTML5 尚是个雏形,仍在不断更新,无法立即披挂上阵,根据时间表,它将于 2012 年正式交付使用,这为 Flash 提供了宝贵的时间优势,Adobe 完全可以继续改进,达到一个新高度。
  另外,HTML5 的实现依赖浏览器的更新换代,但用户惰性证明更换浏览器远比更换插件来得困难,何况浏览器战国的诸侯能否做到解析结果一致都难下定论。许多关于 HTML5、Flash 性能效率的比较试验也表明,前者缺乏性能出众的渲染引擎。相较一家主持的局面,HTML5 面对问题时反应必然缓慢,比如视频解码器的选择,便至今无果。
  有人落寞,也有人风光。伴随着乔布斯引发的这场战火,HTML5正变得炙手可热。
  主战场在移动互联网


乔布斯在《关于 Flash 的思考》一文中,历数 Flash 的性能、电池续航力、对触摸屏的支持等缺陷,这些观点更倾向于单独针对移动互联网设备领域,因此拒绝Flash,也可以看做是Apple布局未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项重要举措。
  随着智能手机的蓬勃发展,移动互联网概念日益深入人心,iPhone和App Store的巨大成功奠定了Apple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地位,而刚刚发布的iPad也表现出了延续成功的势头,Apple利用自己的移动设备、App Store、未来走向云端的应用打造新的生态系统成为可能,而要完全掌控这个生态系统,寄希望于别家的Flash显然不是一个好选择。
  当然,Adobe在移动互联网战略上的缓慢进展也让Apple找到了抛弃Flash的借口。正如乔布斯指责的那样,对于移动互联网设备,电池续航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些大量占用处理器的应用会明显缩短电池续航力,早期的 Flash Player 便是这样一头“电老虎”,而且硬件要求较高。于是诞生了 Flash Lite 的折中方案,在尽可能保证开发一致性的情况下牺牲了部分功能,开发者可以通过 Flash 开发软件开发专门用于移动设备的 Flash Lite 应用。随着硬件性能的提升,以及强调移动设备网络访问与桌面体验相同的移动互联网新观念,Adobe 不得不考虑将 Flash 完完整整地搬到移动互联网设备上。
  Flash Player 10.1 开始,Adobe 看到了跨移动平台的可能,因为新播放器的效率令人满意。于是它设法联系了一些设备制造商,包括移动设备处理器厂商 ARM、nVidia,以及拿出移动平台新贵 Android 的 Google,希望能够为它们的相关产品提供真正的 Flash 支持。这理应是 Adobe 推广自身互联网战略的大好时机,但直到目前为止依然没能发布任何值得一提的播放器产品,nVidia 方面只有一台外壳裸露的概念机,ARM 批评 Adobe 对 Flash 优化不力,Android 方面则还需要等待一些时日。依此推测,Flash 在性能、电池续航力方面的确有着先天不足。
  相比之下,HTML5 标准的制定过程正值移动互联网崛起,标准组织成员中的 Apple、Google、Opera 本身便有着对移动互联网的独立思考和见解,并最终影响 HTML5 的实际成果。设计之初,HTML5 便拥有桌面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兼容并蓄的想法,不仅是开发方式、网络内容,还做到了访问方式的体验统一化,这也为Apple彻底拒绝Flash、支持HTML5提供了技术支撑。
  尽管被Apple抛弃,但这并不意味着Flash的完败,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新贵Google已经确认Android 2.2 会内置对Flash 的支持,对Adobe 来说,正在崛起的Android也许是一个更大的机会,如今Adobe不再纠缠Apple是否支持Flash,而是将注意力完全转移到 Android 平台上,一场新的大战才刚刚开始。
  Apple拒绝了Flash,而同样对移动互联网野心勃勃的Google却伸出了橄榄枝,大战才刚刚开始
“心怀鬼胎”的巨头们
  Apple自 推出 iPhone 起,开始涉足移动互联网业务,几年来无可争议地成为该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企业之一,而 App Store 的迅速发展,更让 Apple 认识到充分掌握网络应用分发渠道的重要性。Flash 对它来说太危险了:Flash 在 Apple 辛苦构建的移动互联网平台之上再搭新平台,并通过新平台向终端用户提供网络应用程序。届时用户使用基于 Flash 的网络应用,开发者使用 Flash 开发跨平台的网络应用,Apple 沦为纯粹的硬件商,App Store 失去价值,原先移动互联网业务积攒的底子荡然无存。
  Apple 另一个试图“绑架”的,是开发者。乔布斯的公开信里,坦陈第六点最重要:“Flash 是一个跨平台开发工具。Adobe 的目标不是帮助开发者写出最好的 iPhone、iPod 和 iPad 软件,而是帮助开发者写跨平台软件。”如果有简单方便的多平台开发方式,开发者难免将精力和注意力分散到多平台软件的兼容性上,从而忽视软件本身的可用性。除质量外,还将消弭 App Store 应用数量遥遥领先其他平台的优势。
  所以 Apple 必须拒绝 Flash,多严厉、多偏执都不过分,它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打造的 iPhone、iPod touch、iPad 移动互联网布局,被 Adobe 坐享其成。现在的 Apple,有影响力,有 HTML5,应该为未来下注赌一把。如果胜利的话,甚至可以反作用于桌面环境,进一步增强在桌面互联网环境中的发言权。
  还有一家心怀鬼胎的企业 Google。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互联网企业,Google 同样需要合适的网络应用框架,无论对它的网络应用(比如 Google Docs),抑或是对它巩固业界地位,都有着非比寻常的重大意义。这种情况下,Google 当然不甘心受制于人,HTML5 无疑是最佳选择。不过 Apple 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所表现出的巨大野心,以及移动平台、广告等方面的积极动作,也让 Google 居安思危,不惜通过 Chrome 捆绑插件等手段,试图借助 Flash 的力量来压制对手。
  其他企业人在江湖,身亦不由己,哪怕你丝毫没有与三巨头一逐天下的念头……微软担了多年破坏网络标准的恶名,指望靠 IE9 对 HTML5 的力挺打个翻身仗;而包括《纽约时报》、路透社、CNN 在内的多家新闻媒体推出为 iPad 量身定制的 HTML5 网站,表达了传统媒体企业对 Apple 和 HTML5 的乐观;也不乏 YouTube 这样,HTML5、Flash 各一套页面,满足网民需求的同时,两不得罪。
  Apple 与 Adobe 的江湖厮杀,是 HTML5 和 Flash 的网络应用标准之争,更是两家谁执移动互联网牛耳之争。前者拥有布局良久、完整齐全的移动互联网产品线,而后者则掌握着过关斩将、发展成熟的 Flash 环境,哪一方都不具备压倒性的优势,这一场江湖鏖战势必旷日持久,牵扯众多。作为终端用户,或许技术的实现过程无需多加关注,最终呈现在面前的结果和体验才是我们真正关心的东西。无论 HTML5、Flash,以及 Apple、Adobe 哪一家笑到最后,我们都将目睹更为强大便捷的互联网环境,享受更为舒适简单的互联网体验。
  Apple 与 Adobe 并非慈善家,Flash 和 HTML5 孰生孰死的背后,同样伴随着诸多商家的博弈较量。


















蒲城大郑 发表于 2010-6-6 22:33:06

专业知识太深了,闪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电脑报:Apple与Adobe的江湖恩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