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航 发表于 2020-5-10 17:58:46

【也侃吴三桂之四】戴名世有话说

本帖最后由 渡航 于 2020-5-10 21:32 编辑

也侃吴三桂(四)
五、福王未必朱氏子,杀害永历另有人    清朝一直不承认南明历史,因为福王未必是朱氏子。钱澄之先生是明朝灭亡亲历者和见证者,他的文章一度列为清廷禁毁书,据《田间文集》记载,南京拥福王就位,出于马士英极力主张,他在任凤阳总督时,福王独自逃难到凤阳,马士英本人没见过福王,仅凭一枚印鉴,认同福王身份,后来利用阮大铖等做通了史可法工作,拥戴福王上位。假太后、假太子、假皇后案子,使得南明内部矛盾重重,人心涣散。吴三桂与南明政权有分歧,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南渡疑案      南渡三疑案,是南明内部分裂的重要原因。如果太子、童氏是假的,福王就是真的,反之,福王非朱氏子。《太子一案》:“乙酉三月甲申朔,皇太子至金华。从石城门入,送止兴善寺,盖东宫旧竖李继周密奉御礼迎之至也。先是吴三桂拥太子离永平,檄中外臣民,将奉入京即位,至榆河阴逸之民间”。《明季南略·卷之六》:“(乙酉)三月二十八日辛亥,左良玉具疏请保全东宫,以安臣民之心,谓东宫之来,吴三桂实有符验,史可法明知之而不敢言,此岂大臣之道?”                                     陆圻《纤言中·南京太子》:“自成战败而还,携定王至潼关,独失太子,吴三桂护之奔军,三桂与太子亦相持而泣。当是时,桂既借师清庭,定约王清,不敢奉太子,顾匿之行间,恐清疑其贰已,并不利于太子,于是至榆河,阴逸之民间,使人导入皇姑寺,内监高起潜奔西山,太子自诣之,遂同至天津,浮海而南。八月抵淮扬,潜居兴教寺,十一月丁酉,起潜入而陛见。”      《三潘纪事本末·两案》:左良玉具疏言:东宫之来,吴三桂实有明验。朝廷诸臣但知逢君,不顾大体。《江南闻见录》:(乙酉五月)二十五日,寻到宏光,暂停天界寺。豫王往接,舁以无幔小轿,首蒙包头、身被蓝布衣,以油扇掩面;百姓唾骂。太后及妃俱随后。从正阳门,宏光易马,衣一把挝。乘马至灵璧侯家,设宴。太子上坐,宏光昭坐;豫王穆坐,从容向宏光曰:不为先帝报仇,反将太子监禁,此是何意?宏光穆然。又曰:我大兵尚在扬州,为何弃了陵寝、土地先去,以失民望?自主之耶?抑左右教之耶?宏光答语支吾,汗出浃背。余言尚多,不能尽述。唤乐户二十八人,歌唱侑酒。席散,发还;仍限二十日内着教师开戏一本,以便供应。
         方以智《告哀诗七首·其二》:谁任虎围当国事,幸留龙种在民间。【自注】十七日,召幸乐侯刘文炳,附马巩,永固人,托以东宫二王事,国母独付与嘉定太康云。            戴名世《子遗录》中《弘光朝纪略》:“当贼之陷京师也,上御便殿坐,命宫人曰:“传主儿来!”主儿谓太子二王也。太子二王犹常服入,上曰:“此何时,可弗改装乎?”亟命持敝衣至,上为之解其衣换之,且手系其带而告曰:“女今日为太子,明日为常人。乱离之后,匿形迹,藏姓名,遇老者翁之,少者伯叔之。万一得全,来报父母仇,无忘我今日言也!”太子二王及左右皆哭失声,班乱”。         《弘光朝纪略》:“初左懋第之北使也,密书与史可法,言太子在燕京,而可法先是亦误以王之明为真太子,尝上疏争之;及得懋第书,自悔,为书与马士英具述懋第语,且言一时有伪皇后、伪东宫二事,深可怪叹!士英因将可法书刊而布之。初贼之以太子出也,不知何以得脱于贼,徒步至前嘉定伯周奎家。奎,烈后父,太子外祖也。是时太子姊长公主养于奎家,相见掩面哭,奎举家拜伏称臣。已而奎惧祸,言于官曰:“太子不知真伪?今在奎家,奎不敢匿也!”因遍召旧臣识之,或谓为真,或言为伪,谓为真者皆死,太子绞杀于狱中,朝中皆言其谋出大学士谢升。升崇祯中位至宰相,予告家居。弘光时,加升上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礼部尚书,而升已北行矣。至是都人围其第宅而詈之,升不安,请告去,寻死,自言见钱凤览为厉而杀之。钱凤览者,亦言太子为真被杀者也。先是弘光元年二月,传言太子及二王皆遇害,及谥太子曰献愍,定王曰哀,永王曰悼,而二王不知所终”。         戴名世《子遗录》中《弘光朝纪略》:余姚黄宗羲、桐城秉镫至谓帝非朱氏子,此二人皆身罹党祸者也。大略谓童氏为真后,而帝恐事露,故不与相见。         《庐州府志·黄得功传》“北来太子之狱,抗辞曰:东宫未必假冒,先帝子即上子,未有了无证明,混然雷同者,臣恐在廷诸臣,谄狗者多,抗颜者少,即明白识认,亦不敢抗辞取祸矣。时真伪莫敢决,而得功忠愤不阿如此”。《明史列传》       太子持有吴三桂信符经过千辛万苦来到南京。并且,太子老师方拱乾也证明是真的,结果,太子和方拱乾都被打入监狱。当时太后在南京,可以一见就能明白,为何不让太后见呢?详情见钱澄之《田间文集》中南渡三疑案。否认太子手中吴三桂的信物,是矛盾焦点。       其二、前兵部尚书、蓟辽总督吴用先次子吴日暠,字汉章,号丽明。为南京守备,他的枕头下藏有唐王三份诏书,被人安排奸细(佣人)发现后告密,于十二月廿二日被斩于市。《桐城县志·节义》:才技绝人,名盛白下。甲申,援攘秦淮西南。推日暠为保障,读诰谕之辞,一字一哭。后以枕藏唐王三诏,为家奴所首,被执,死于市。       其三、南明政权对吴三桂缺乏信任,认为满清会拥戴他当政。《明季南略·卷之八·南都甲乙纪》“ 十二月十五日(己巳),左都督陈洪范南还。上言:“初,礼部荐臣,以臣与吴三桂同里戚谊,意大清之破贼,必三桂为政,其事殊不然”。       其四、南京攻破后,唐王、鲁王、靖江王、桂王等诸王,互不协调,矛盾重重。广州的王爷骂广西的为西贼,广西王爷的骂广东的为东贼。       其五、钱澄之《所知录》中二段记载:“初,张献忠僭号,四川有养子四人,皆封王:长孙可望为平东、次李定国为安西、次刘文秀为抚南、次艾奇能定北。献忠败死,可望帅其众,奔贵州入云南。值临安蒙自土司沙定洲乱,黔国公沐天波走永昌;可望讨平定洲,复省城。迎天波还,去其伪号,称将军;遂据有云南。可望长,稍通文墨,位固第一”。       《所知录》“言:‘本朝无异姓封王例;若尔主要求王爵,吾岂不足以王耶?’因自数其破京城、逼死先帝滔天大罪,蒙上赦宥,加以爵赏。‘尔张氏乘闻窃据一隅,罪固减等。今爵列上公,当与吾同心报国,洗去贼名,岂非大幸!勿欺朝廷孱弱!两家兵马彼此所知,鞭弭橐鞬足以相当也’”。张献忠被射死后,李定国、孙可旺、刘文秀节节败退,投向永历桂王。吴三桂派人送信,永历不回。明朝灭在李自成、张献忠手上,而李定国、孙可旺、刘文秀为张献忠的干将,永历是不是有认贼作父之嫌?        从资料来看,李自成、张献忠抢杀淫虏,无恶不作。张献忠的军队在庐州捉拿一百多妇女裸骂于城下,这些妇女不是被杀害,就是投水自尽。《绥寇纪略》以及潘江的诗均记载,张献忠在凤阳“刳孕妇注婴儿于槊,为嬉笑三日。”就是用刀将孕妇剖开,再用长枪将胎儿挑起来,惨不忍睹。戴名世《孑遗录》:尝掠民间一妇,有美色,贼渠置之座上,饮以酒,妇覆酒掷杯于贼面曰:吾良家子女,不幸落贼手,速死为幸,安能从贼饮乎?且泣且詈。贼大怒曰:姑勿杀,吾当众辱之。旦日,缚妇于河桥之柱,裸而磔之寸寸以解,城上人望见无不流涕。   李定国、孙可旺等杀死许多明朝官员不计,就孙可望杀掉许多平民百姓,是不能被一个有明智的帝王所能容忍的。        《云南府志·卷之五·沿革·二十七》记载:“顺治三年五月,孙可望掠打难民。(流寇入滇,昆明、晋宁、昆阳呈贡,各处士民数万人浮昆池避之,可望使贼将王自奇以兵搜掠,尽杀于雄川阁前。八年二月孙可望自称国主。三月,孙可望杀永历从臣严起恒、张载述、刘熹珍、吴霖。四月封孙可望为秦王。九年九月杀永历御史李如月”。       《贵阳府志·卷二》“(顺治)八年明桂王封孙可望为秦王。十年孙可望还贵阳。孙可望尽杀明宗室之在贵州者”。《三蕃纪事本末·卷十七》记载,顺治十四年(1657)丁酉,孙可望降清。同年,永历十一年三月,孙可望遣人杀明大学士吴贞毓等十八人。       南明到晚期,穷余末路,与李定国、孙可旺等绑在一起,被他们所挟持,其性质也发生了变化,永历只不过是一个号称而已。吴三桂自入关以后,先是追剿李自成、张献忠及其伪官,后消灭张献忠残余李定国和孙可望。如果说他反南明,只能说从追剿李定国、孙可望算起。《南天痕》评曰:永明仁慈有余,英断不足。崎岖山海之间,播迁流离。收遗孽为腹心,托绝域为禁篽,伤已。        其六、杀害永历是清廷       传说吴三桂杀永历,有多种版本,一说在云南,另一说在贵州,时间不也不一致。《三蕃纪事本末》记载:“十八年辛丑,缅人执王归于王师”。就是说永历桂王在清军手里。再者,处治永历桂王的权利不在吴三桂手里,在清朝皇帝手里,并且有清朝二将领爱星阿、卓罗在场。       【资料一】苍弁樵山《吴逆取亡录》:三桂拥永历还滇。内大臣爱星阿议所以处之,三桂曰:骈首。爱星阿不可。将军卓罗曰:彼亦曾为君,全其首领可也。四月二十五日,三桂命其将杨坤、夏国相等进帛于滇城之篦子坡。       《吴逆取亡录》:又传世祖殡天,三桂入临,虑廷议见留,乃提兵远道,络绎启行,前驱至燕,居民咸走匿,朝廷恐有变,令于京城外设搭众设祭,而去其反也。奉使笔帖式,王新命,乘间得脱,疾驰五昼夜至京师,赴兵部告变,至者以手抱柱,目上视气厥不能言,堂更见状,知有异,以汤灌之半日始苏,乃大言曰:吴三桂反,抚臣被杀,使臣见执矣,此诚齐东野人语。顺治十八年春,三桂方偕大将军爱星阿统师入缅,谋擒永历焉。得分身术,策兵北上,且三桂虽横,未奉诏旨,何敢拥兵而行?既已到京,亦不难谕令,单骑入城,决无令其搭厂祭之理。       历史上对顺治十八年与康熙元年时间界定有争议,顺治去世,祭场设在紫金城外,以防不测。如果吴三桂前去京城吊丧,他就没去缅甸。又说,他和爱星阿谋去缅甸擒永历,没有吊丧,那擒永历就不一定是吴三桂,吴三桂军队旗号为“穆”,不标“清”。自入关后,吴三桂帅旗一直使用白色的。吴穆,字一长,号三桂,在兄弟中排行第三,叫三桂。       【资料二】《云南府志·卷之五·沿革·四十二》:吴三桂缢杀永历及其父子于昆明。(爱星阿等议载送永历京师,三桂奏以道远,不便,请就云南处分。旨下,爱星阿问:当如何?三桂曰:骈首。爱星阿曰:如此未免太惨。三桂以上命对。时卓罗在坐,厉声曰:彼亦曾为君,全其首领可也,此事我自当之。三桂色赤。乃遣固山杨珅、章京、夏国相等,缢永历及其子于篦子坡,焚其尸扬之,家属送京。)        大标题看是吴三桂缢杀永历,细看按文,其大意是:爱星阿等议把永历押到京师,吴三桂奏说道远,不方便,就留在云南处分。清廷圣旨传下来,爱星阿问:如何处置永历?吴三桂回答:骈首。爱星阿说:他也曾经是君王,骈首太惨。吴三桂说:有皇上的旨命。卓罗坐在边上厉声说:全其首,此事由我承担责任。吴三桂脸色发红。于是派杨珅、章京、夏国相等,在篦子坡把永历及其子缢死。       也就说是清军在缅甸获得永历等后,押到云南府,上报清廷,清廷下旨杀永历及其子,其间只不过是征询吴三桂,而杀永历是杨珅、章京、夏国相等人。这怎么能算是吴三桂弑永历呢?有二个满将在场,充其量是征求吴三桂意见,因为杀永历的圣旨是清廷下的,执行圣旨的也不是吴三桂。还有史料没有吴三桂杀永历桂王的记录,       【资料三】《南天痕·纪略三·永历帝》:“(永历十六年)十二月丙午朔,大清兵至。白文选自木邦降。戊申,缅送上与太子至军前。明年三月丙戌,至云南府。四月戊午望日,蒙难,年三十八。太子亦遇害,太后及后嫔俱入京”。永历帝被缅甸送给清军,押到云南府。第二年四月二十八日蒙难,这段没有记载吴三桂弑帝。       【资料四】康熙五十六年,杨陆荣所撰《三蕃纪事本末》:“上恩免俘见。康熙元年壬寅四月二十五日,王与妃及世子俱终于云南”。没有吴三桂弑永历记录。              【资料五】《三蕃纪事本末》:“邓凯者,从王于缅,王既死,入昆阳普照寺为僧”。邓凯是永历随护官,直接见证人,他的《也是录》:十二月初二日未时,有缅官二王人来谒,云此地不便于居处,请移他所。尔国兵近我城,将发兵取道于此,恐惊官家耳。语未毕,而缅人畀上所坐杌子即行。太后大哭,随之,继有二肩舆畀太后、中宫以行。大小男女步行五里外,渡河至岸已昏黑,不知所由为何径。三鼓后至营,始知为清师也。“永历十六年壬寅十三日,上入滇城。四月初四日,命邓凯带小子出外。十八日上被难”。永历桂王为清军所获,更没有吴三桂弑永历记录。
       还有一个奇怪现象是,徐孚远年谱中在二条记录,《通鉴辑览》:永历十五年辛丑十二月,清兵至缅甸,初三日执帝以去。《通鉴辑览》:永历十六年壬寅四月,吴三桂弑帝于云南,南明亡。(【按】林霍传谓庚子岁遥闻永历帝遇害,亦误)。这二处记载,说明永历在清军手上,四个月后才杀,这么长时间,吴三桂作不了主的。《通鉴辑览》是乾隆时才编的,徐孚远不仕清朝,但从史料记载来看与吴三桂没有关系。记录在徐孚远年谱中,无非就是做实永历是吴三桂杀的,南明朝是吴三桂灭的,不是清兵灭的。

渡航 发表于 2023-6-9 09:00:08

王世德《崇祯遗录》:“闯贼陷洛阳,福王遇害。献贼陷襄阳,襄王遇害”。如果这条是真实的,进一步证实马士英扶持的福王是假的。

9c18 发表于 2023-6-11 09:43:51

这帖子怎么发到要闻版块来了?不是应该归为文史类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也侃吴三桂之四】戴名世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