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读书】我来聊三国(一)
我来聊三国(一) 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曹操与孙权在石溪、浮山这一带打过仗,很觉得好奇。偶然一次借到一本繁体《三国演义》,半生半懂地在找石溪和浮山等地名,结果很失望。后来,我就问隔壁的许是凡老先生,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以前叫浔阳、居巢、阴安、同安、舒州等等,曾为庐江郡。随着岁月的增加,听说东西比较多,但没有找到文字记载,也就放下了。《三国演义》主要是根据东汉末,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代表的三大军事集团,发生争夺战的故事编写成的,但它不完全是历史,其中有虚构成分。这部小说,作者对刘备这一方濡墨较多,以致人们忽略了曹操与孙权的争夺战。今天,我所感知的是魏吴,在合肥、枞阳、庐江、无为、安庆这一带发生过激烈的争夺战。在战争中,有以少胜多的、唱空城计的战例。战术上有火攻、水淹、攻心等方法,为后人借鉴,但战争给人民带来疾苦,是无法用文字描述的。从公元180-240年,六十年中,几乎是连年发生战争,连曹操自己都过意不去,他在《蒿里行》中写道: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由于不同时期,行政区划不一样,郡县设置范围不一,地名称谓演革多次发生变化,还有战争因素导致郡县更易频繁。笔者根据明朝正德《安庆志》、清嘉庆《庐州府志》、康熙《桐城县志》、《庐江县志》及相关史料记录,进行梳理。一、认识一条连江接淮的古河流 安徽境内古代有一条连接淮河与长江河流,《水经注》中记载为南淮水,沿着这条河流有好几座古代城池,也为中华文明史一个组成部分。一千八百后的今天,由于地名发生了变化,加之这条河流消失,导致了人们不知道从寿春到到枞阳白荡湖流域有一条古河道。 康熙《桐城县志》、康熙《安庆府志》、明正德《安庆志·地理志》都有同样记载:“石溪水出乌金渡达于长河,入于枞阳”。《续桐城县志》记载,石溪水经竹子湖,至吴家嘴,经袁子港出江。光绪《庐江县志》记载,罗昌河经白湖,过乌金(江)渡,从源子港出江。嘉庆《庐州府志》记载,冷水关在今天庐江县万山镇。古时,在庐江境内有上七里河和下七里河,从现在杭埠河经冷水关,到沙河、罗昌河,经浮山、石溪、西至长河出枞阳,枞阳又称三江之口。康熙《安庆府志》记载,枞阳水由长河经松源至白荡湖,经吴家嘴由袁子港出江。还有一条古河流,“桐城县东,郦道元《水经注》施水又东经湖口戍,即此湖也”。白荡湖的水在吴家嘴经汤沟向东,经石灰河流向无为出江。这些记载都说明,除长江以外,从枞阳到袁子港有一条东西方向河流,经石灰河向无为方向有一条河流,从白荡向北至庐江有一条南北向河流。过去它们都是相连通的。 在清朝乾隆时期以前,每到汛期,如果白荡湖水位超高,就挖开吴家嘴分流,经汤沟的双溪向东,流入石灰河,由无为注入长江。明朝知县陈于阶兴建陈家洲时,改道经袁子港(王家套)注入长江。每到秋季,吴家嘴堵起来,白荡湖水由长河经枞阳流入长江,形成了“碧水东流至此回”现象。堵吴家嘴目的是为了让白荡湖到庐江这条水道保持一定水位,方便航运。开吴家嘴坝的目的是泄洪。清乾隆年间,修破罡湖,断了这条水路,同时在庐江县罗河筑坝,截断了上游的河流,白荡湖水从此由袁子港出江,白荡湖水不再向西流了。1954年白荡闸兴建,白荡湖水进入长江通过大闸控制。古时吴家嘴坝,是起着调节白荡湖水位作用,有士兵把守,也就是县志上记载的湖口戍。清、民国时设有竹子湖所。枞阳的浮山为扼长江与淮河水路必经之地,山中许多洞穴可以大量屯兵,历代是兵家必争之地。无论是徐人灭舒,还是楚人围桐、围巢,吴人败之于鹊岸,甚至越人灭吴,周世宗划木鹅为界等等,这些战争都发生在今天的枞阳县境内,只不过是在不同时代名称不一而已。明朝开国将军徐达与赵普在浮山这一带发生了激战,明末张献忠也曾驻军浮山。 《禹贡会笺》卷十一,按《通鉴》魏任城王澄表称:“萧衍频断东关,欲令漅湖汎溢,以灌淮南,湖在今庐州巢县之西,周回四百馀里,南出于东关口,东南有石渠,世传为夏禹所凿,谓江淮地偏,水急不待,疏凿或分,遣官属往视,可乎 ?”这段文字在说萧衍利用孙权水淹法,孙权引长江水灌合肥新城,萧衍利用此法在浮山筑堰,水淹寿春城。 三国时,这条南淮水曾是魏吴争夺焦点。从军事层面来看,曹操老家在安徽亳州,寿春、合肥是曹操守卫前哨。一但孙权占据合肥,从寿春到亳州无险可守,这距进攻当时汉都许昌就不远了。在魏吴争战中,孙吴以楼船部队占很大优势,尤其是在那个冷兵器时代,船对大规模投送兵力和运送战用物资,极为方便,因而水道成了魏吴争夺地点,导致了他们进行长时间的拉锯战。 一代枭雄曹操,只能饮马长江,未能打过长江以南。最后,沿长江以北地区还是被孙权占领,使得他戎马生涯,抱憾而终。魏吴在合肥新城交战十二次之多,在沿长江一带,上从宿松下到无为近600里皖江,交战频繁,其中居巢、濡须交战不下十余次。 有的学者仅根据某方面资料发文,认为濡须口在今天芜湖裕溪口或在含山境内,这违背了科学求证精神。在地质学方面,由于历史上庐江地震带濒发,河道变迁,河床升起,我们无法还原一千八百年前的河道,但从长江水文资料来看,现今枞阳与无为的水位差相比,平均高出二米多。巢湖是吴赤乌二年(239年)地震形成的,原为南焦郡之域,名为焦湖。巢湖形成时,曹操已经不在人世了。即使当时巢湖有水道,在无为兴坞是不能使长江水淹到合肥、寿春的。况古时长江越向东河床越低,孙权如果在无为县境内兴濡须坞,引长江水是很难淹合肥新城的,别说在裕溪口了。因为当时没有现代的提水机器,只能靠筑坝提升水位,今天的人们应该科学地审视这一事实。现引江济淮工程从枞阳取口,也是根据长江水位而测划的。 二、古代地名解 魏吴相争,九江、合肥、居巢、濡须成为争夺焦点,而这些地名,都不是当今的地名,有的地名虽然存在,也非三国时地理位置。 1、古之九江非今天的九江市 宋高诲曰:汉庐江属县十二,若舒、居巢、襄安、皖等,皆在边江及江南一路。九江属县十五,若寿春、逡遒、合肥、历阳等,皆在淮南一路。晋改九江为淮南,而合肥仍属淮南。 三国时合肥,属魏重镇。《晋书志》云:合肥之北至寿春悉属魏。《通典》:“魏明帝时,以满宠为扬州都督诸军镇合肥。上表言:合肥城西北三十里有奇险可依,更立新城,据此,合肥属魏无疑”。《名胜志》“以舒、居巢等县属吴”。 汉之九江郡含合肥县。三国时合肥新城不在今天的合肥市,应在合肥市的西南方向。根据《庐州府志》、《舒城县志》、《庐江县志》等资料记载:“唐开元二十三年(732年)析合肥、庐江两县地置舒城县,即今之舒城也”。也就是说古合肥县有一部分在今天的舒城县境内。又晋之合肥城在合肥北三十里。古之淝水不是今天合肥的南淝河,南淝河为宋朝罗适所开。根据史料描述,笔者认为古之淝水应在三河镇一带。 《晋书地理志》:高帝十一年,立皇子长为淮南王,封刘濞为吴王二国,尽得扬州之地。文王十六年,分淮南为立庐江、衡山二郡。元封二年改淮南为九江,后汉顺帝省六并庐江郡,吴孙恪分庐江立庐陵南部都尉江西。庐江九江之地,自合肥之北至寿春南属魏。《庐州府志·卷四十八·大事上》 明正德《安庆志》记载,九江卫于明朝正德六年(1511),由江北移至江南,后设九江府。就是说现在的九江市,在明朝正德六年(1511),由江北移到江南。(待续)
现摘录公元180年至公元280年地方志及相关资料记载,为感兴趣朋友提供参考: 《庐江县志·艺文》“旧志载邑有巢六二国境。【按】巢伯国今为巢县,而居巢故地已陷湖中。又有古巢城在桐城东南六十里”。《嘉庆庐州府志》记载:摩旗墩,为汉寿亭侯关羽驻兵之处。摩旗墩在石溪圩,与亭子山相对,古有浮桥。《南畿志》记载,磨旗山,汉关羽驻兵处,有关羽庙。磨旗山在枞阳。《江南通志》:周瑜墓【在庐江县东一十瑞安丰乡瑜三国时吴将又见安庆府】《吴志》云:“吕蒙与甘宁伐皖张辽,张军救之至峡石。闻城巳拔,乃退峡石,筑南峡戍。是古南庐州,因名南。”《元和郡县志*李吉甫》云:“出桐城县东南峡石山,东南入于江。”《元和郡县志·舒州下》阙,佚云:“东南峡石山者,以旧山城言也。”公元180年《陆康传》:庐江贼黄穰等与江夏蠻速结十余万人攻没四县,拜庐江太守,康申明赏法,击破穰等余党,悉降。【按】事在灵帝光和三年(180年)。《庐州府志·卷四十八·大事上》公元181年《通鉴》:陆康为庐江太守,献帝即位(181年),天下大乱。康蒙险,遣孝廉计,吏奏贡朝廷,诏书策劳,加忠义将军,秩中二千石,时袁术兵寿春,部曲饥饿,遣使求委,输兵申康,以其叛逆,闭门不通,内修战以御之,术大怒,遣将孙策攻康,围城数重,康固守,吏士有先休假者,遁伏,还赴。暮夜缘城而入,受敌。二年(182年)城陷,月余病卒。《庐州府志·卷四十八·大事上》公元195年献帝兴平元年(195年),袁术以孙策攻陆康,拔之。(先是术攻徐州,求策于康,不听。术怒策,曾诣康,不见策。衔之至是,术遣策攻康,谓曰:若得康,庐江真卿有也。策帅程普、吕范等攻康。)(正德《安庆志·十七·祥异志》)《通鉴》:袁术初称以孙策为九江太守,已而更用丹阳陈纪,后术遣策攻庐江,太守陆康谓曰:前错用陈纪,每恨本意不遂。术遣策攻康,拔之。术复用其故吏刘勋为太守。《庐州府志·卷四十八·大事上》公元198年《纲目》:建安三年(198年),袁术以周瑜为居巢长,瑜弃官渡江,从孙策。《鲁肃传》:周瑜为居巢长,肃携老弱,将轻侠少年百余人,南到居巢就瑜。《庐州府志·卷四十八·大事上》《吴志孙策传》:坚初举义兵,策将母徒居舒,与周瑜相友,收合士大夫,江淮间人咸向之。《江表传》周瑜与策同年,英达,夙成。闻策声,问自舒,来造。劝策徒居舒,策从之。《庐州府志·卷四十八·大事上》【注】舒治于居巢已明,居巢含今庐江县南部桐庐区域。《册府元龟》:鲁肃临淮东城人,与居巢长周瑜相亲,结瑜之东渡。因舆同行,留家曲阿,会祖母,亡还奔东城,刘子扬与肃书曰:方今天下豪杰并起,吾子姿才尤宜今日,急还,迎老母,无事,滞于东城。郑宝者,今在巢湖,拥众万余,处地肥饶,庐江闲人多依就之,况吾子从乎。观其形势,又可博集,时不可失。足下速之,肃答:然其计。《庐州府志·卷四十八·大事上》刘子扬《遗鲁肃书》:“方今天下,豪杰并起。吾子姿才,尤宜今日,急还。迎老母无事,滞于东城。近郑宝者,今在巢湖,拥众万余,处地肥饶,庐江闲人多依就之,况吾徒乎?观其形势,又可博集,时不可失,足下速之。”(肃将百余人至居巢家,由曲阿,会祖母,亡还东城子扬,以书促之。)(正德《安庆志·十七·祥异志》)刘子扬,刘晔又写作刘华(?-234年),字子扬,是光武帝刘秀之子刘延的后人,封居巢侯。《南畿志》:鲁肃,临淮东城人,汉末天下乱,肃散财卖田以赈穷,结士为务。周瑜为居巢长,求资粮于肃,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肃指一囷与之,遂相亲结,瑜荐肃于孙权,权与语大悦,曹操既入荆州,欲东下。诸将皆劝权迎之,肃曰: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愿早定大计。因召周瑜任之,与刘备并力大破于赤壁,后以奋武校尉代瑜镇江陵,改屯陆口,恩威大将军。公元199年建安四年(199年)夏,袁术北走奔其部曲陈简,复为简所拒,士卒走散,不知所为。乃遣使归帝号于袁绍,袁谭迎术,欲从下邳北过,曹操遣刘备邀之,复走寿春。六月至江亭,愤慨呕血死,术从弟允率其部曲,奉术柩及妻子奔庐江太守刘勋于睆城。《纲目》《庐江县志·卷之五·兵事》《册府元龟》:建安四年(199年)十二月,袁术所署庐江太守刘勋率众来降,封为列侯。《庐州府志·卷四十八·大事上》建安四年(199年)已卯,太守刘勋降汉,汉封勋为列侯。魏刘晔斫杀郑宝,委其部曲于刘勋(阙)。庐江盗陈策数万据山,魏曹操克之。(策众数万人临山阴,而守不能死,操以刘晔之计,克之。)([刘晔]魏征虏将军。中平末(189年),为沛国建平长,与太祖有旧。后为庐江太守,为孙策所破,自归太祖,封列侯,又为河内太守、平虏将军。遂从在散伍议中。勋兄为豫州刺史,病亡。兄子威,又代从政。刘勋自恃与太祖有宿,日骄慢,数犯法,又诽谤。为李申成所白,收治,并免威官。)(正德《安庆志·十七·祥异志》)。【注】此山阴即阴安县旧城,位于现名柳峰山之阴。(建安四年)(199年)冬十有一月,孙策遣其兄贲辅破刘勋于彭泽,策袭庐江取之。(初孙策恶勋兵强,伪早辞以事勋,请出兵以为外援,勋伐上缭而在海昏,策分遣从兄贲辅,率八千人破勋,自与周瑜、董袭等四万人步袭皖,克之。得袁术,并勋妻子及其部曲三万余人,攻勋破之。勋北归,许策收其余兵,得二千余人,及舟千艘。)(正德《安庆志·十七·祥异志》)(建安四年)(199年)冬十一月,庐江太守刘勋以袁术部曲众多,不能瞻,遣从弟偕求朱于上缭诸宗,帅不能满数。偕召勋使袭之。孙策恶勋兵强,伪卑辞以事勋,请出兵以为外援,刘子扬曰:上缭虽小,城坚池深,攻难守易,不可旬日而举也。疲于外而国内虚,策乘虚袭我,后则不能独守,是将军进屈于敌退无所归,若军必出,祸今至矣。勋不听,遂伐上缭至海昏,宗帅皆逃,了无所得,时策引兵西击黄祖,行及石城,闻勋在海昏,策乃与周瑜袭睆城,克之。得术勋妻子,抚视之及其部曲三万余人,攻勋破之,勋北归,许策收其余兵二千余人及船千艘,进击黄祖。《三国志·刘子扬传》又《孙策传》注。《庐江县志·卷之五·兵事》
以上可以看出,海昏与上缭在江南。(待续)
题目大,内容广。 枞阳人说事 发表于 2020-1-22 16:28
题目大,内容广。
感谢关注与支持,祝新春快乐! ok 福临门家政服务 发表于 2020-1-25 15:17
ok
感谢关注与支持,祝新春快乐! 我来聊三国(二) 枞阳二三事 枞阳人气最旺的互动式网站
https://www.zy234.com/thread-325167-1-1.html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