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航 发表于 2019-11-11 17:24:25

聊一聊,枞阳出土的“龙彝” 青铜器是否是西周的? (交流稿)

本帖最后由 渡航 于 2019-11-12 09:11 编辑

聊一聊,枞阳出土的“龙彝” 青铜器是否是西周的?(交流稿)【按】“考古”我是门外汉,考古的要素是“通古人之心”。现谨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发表个人观点,纯属交流。或有错误或有不妥地方,诚恳大家批评!欢迎朋友撰文讨论,同时也建议有关部门申请国家级鉴定。发稿前,本稿已送请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宏兴阅。
   安徽省枞阳县周潭镇七井村汤家遗址出土青铜器一件,高44、口正面边长20、侧面宽18、正面底边长12.7、侧面边宽10.5厘米,重11.32千克。如图1、2。        根据安徽大学历史系与枞阳文物管理所合编的《枞阳商周青铜器》一书介绍,此彝没有铭文,是目前安徽省内唯一一件特殊形状的彝,在全国也属首例。专家们认为是西周早期文物,可能是做学问比较谨慎,笔者不敢苟同。因为论文中认定为西周早期作品,证据不足。       周礼·春官·小宗伯之职:“辨六彝之名物,以待祼将。【注】六彝,鸡彝,鸟彝,黄彝,虎彝,蜼彝,斝彝”。周有六彝,未有此彝记载,笔者目前没查到与此彝相关史料,暂且将它命名为“龙彝”。一、认识“龙彝”构成    首先从“龙彝”构件外表结构来看,我把正面分为七个部分,加上顶和底共九个面,如图。      1、脚部未见雕饰纹。      2、脚部上层,有二个图案,一为龙形图案,从拓片上看,龙头上有象形“父”字,下面有一小龙,其图案象征“子”字,为早期象形字,图案周边有水纹,整个画面呈现着龙游大海景观。    3、腹部为龙的面部图案。分别由穗、果、豆、麻等组成的整个龙面,物品代表古代供品。桃上有父、子二字可辩。中间鼻梁部分,形象早期金文中的“豐”或“禮”字。    4、由腹部到口部,有十根直柱,表示丛林,预示着十方世界,也有十全十美的意思。中间 “牛首”形。龙生九子,长子“囚牛”。整体图案,反映了古时人们希望龙子龙孙,兴旺发达。也呈现了我国古代农耕社会,牛起着举足重的作用。    5、盖为四边台形,侧面分二层,其上F、下层E有舒鹄的图案。下饰有云纹。此图案与浮山雷公洞一幅石刻相似。后来人们演绎成凤凰,象征美好与吉祥。    6、盖顶为四边台体,侧面有“山”的图案,为早期“山”字形象。顶层有四边形小台体,代表着天台。    7、四角为云纹,象征高升和如意。   8、底部内面,有一圆杯,中间有一柱,构成太阳形象,另有一孔相对圆杯要小些,象征着月亮,整个形状表达了四方世界,有日月阴阳。    彝的整体呈四面台体形,由下向上逐渐增大至口部,再由口至顶部逐渐缩小。表示古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天有四面,地有四方。有江河,有陆地、高山、丛林、有天台。体现了古代五行 “金、木、水、火、土” 的理念。祖先们用以祈祷五谷丰登,吉祥如意。反映古代农耕社会的心理诉求。所以,从形制上来看,象征着江山社稷,规格极高。二、枞阳考古发现   近年来,枞阳县境内发现旧石器、新石器文化遗址多处,出土青铜器鼎、尊、爵多件,其中1996年安徽省枞阳县官桥镇前程村发现,足部为赑屃(bìxì)图案鼎,其图案作法与龙彝图案作法相似,应为同一时期作品。        枞阳境内目前发现古矿口六处,所发掘的青铜器,其矿物质来源经有关部门鉴定,与矿口的矿物质相似。三、“龙彝”为枞阳境内原有物件    我国冶炼历史有四千多年以上历史。枞阳境内发青铜并非第一次。《史记•封禅书》记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嘉庆庐州府志·卷五十一·杂文志上》记载,公元63年,庐江太守献给汉明帝雒山宝鼎,《汉明帝赐庐江太守献雒山宝鼎诏》:“昔禹收九牧之金,铸鼎以象物,使人知神。奸不逢恶,气遭德则兴,迁于商周。周德既衰,鼎乃沦亡。祥瑞之降,以应有德。方今政化多僻,何以到兹。《易》曰:鼎象三公,岂公卿奉职得其理耶?大常其以礿祭之日,陈鼎于庙,以备器用(永平六年,王雒山出宝鼎,庐江太守以献雒,一作雄)”。“雒”现在写成“洛”。《水经注》记载,江淮之间有南淮水、施水、雒水。    宋代薛尚功撰《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记载,宋朝李公麟家藏夏琱戈、钩带,上有铭文。识文中介绍“夏禹以九牧之金铸鼎,垂运巧思,以镌镂之书”。说明夏朝时就有铭文。李公麟,字伯时,本地人。    从“龙彝”的图片上颜色看,与李伯时家藏的夏琱戈一样,属古时的紫金。四、枞阳历史悠久   《史记》上有一条关于黄帝、尧、舜江淮之间的说法。《五帝本纪》太史公曰:“东渐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   《汉书·武帝纪》记载:(元封)五年(前106)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嶷。登潜天柱山,自浔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薄枞阳而出。作《盛唐枞阳之歌》。盛唐,指盛德唐虞。尧、舜有禅让之德,汉武因而歌颂他们。就是说早在二千一百年前,汉武帝就认同唐虞时代,主要区域在枞阳县境内。    明正德《南畿志》中的安庆府历史沿革表,记录了唐虞三代,属繇。日本明治十二年,河村与一郎编的《十八史略字类大全》,列有历代帝王世系。繇为金天氏。
《续修桐城县志》记载,“禹贡扬州之域。《禹贡锥指》:扬州有古汪芒氏之封”。汪芒氏为夏朝第八代。禹娶嵞山女,筑夏氏宫,生启。舜让位于禹,在位八年,从启至汪芒氏,枞阳境内夏朝设都城有八个朝代,共有181年,后向北移。桀为夏最后一个君主,建有鄩城,“浔阳”一名来源于此。巢来源于“鄛”,演绎成“漅”。“桀放南巢”,“放”为“至”的意思,不是“流放”的意思。   人类早期生活在洞穴里,这是共识。词语“窟巢”,也作“巢窟”。浮山、白云岩、西峰岩的天然洞窟为先民们提供可居住环境。有巢氏架构房屋,使先民由穴居到房居时代。一九七九年出版《辞海》“范增”和“居巢”条:“居巢治所在今安徽桐城南,项羽的谋臣范增即本县人”。 《康熙庐州府志》:“巢伯史无其名,夏桀来奔,伯纳之。为筑王城以居,其后子孙未尝朝商。至周武王时,始来朝,芮伯作旅巢命”。 台湾出版的《释地三种•耆辜勇阵》曰:“郭巢,故巢城在桐城县南六十五里,其城一重是此,时所郭也”。《一统志•卷七十六》古巢城【在桐城县南六十五里,《太平寰宇记》即古南巢城俗号古重城,城三重,故名。南北川泽左右陂湖】。漅湖【在桐城县东,郦道元《水经注》施水又东经湖口戍,即此湖也。《太平寰宇记》在桐城县东二百一十里,其水发源庐江县界三公山下,入县界】。《嘉庆庐州府志·古迹》还记载了居巢城在巢北五里,沿石渠而上。《庐江县志》也记载了“古居巢在桐城东南六十里”。方以智《浮山文集后编一》中《祭直之弟文》:“毋乃还居巢之背疽”。以上记载均说明古巢在今天枞阳县境内。   还说明一点,现今巢湖是公元239年地震形成的,古名焦湖,后名巢湖。 五、我不认同“龙彝”是西周时期的理由“龙彝”雕饰,代表古代社稷的象征,级别很高。“父”与“子”二字出现,表明子为父作。周朝实行封建制,等级森严,在礼制有其严格规定。周礼有六彝,为小宗伯职掌。大宗伯执玉,王执圭。史料上,周朝没有“龙彝”的记载,只有“鸡彝,鸟彝,黄彝,虎彝,蜼彝,斝彝”。吴泰伯有谦让之德,初创荆舒,受封于周朝,不入朝贡,吴都在阳羡。后有皖公、周大夫均不俱备使用“龙彝”级别。   按宋朝周必大《吴郡志》记载有“夏鼎商彝”,证明了宋朝就发现了商彝。南宋真德秀在《大学行义》论述“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夏时就有彝的记载。杨子芳《巢伯论》一文记载,“汤居亳”,商朝首都在亳州,巢不入商。铭文始于夏朝,而此“龙彝”没有铭文。像这样高规格礼器,在商朝一般都有铭文。“昔禹收九牧之金,铸鼎以象物,使人知神”。夏朝既然能“铸鼎以象物”,也可“铸彝以象物”。因此推论“龙彝”以象形出现,应在夏初,或更早。   安徽省屯溪发现的商朝“父乙”鼎有铭文,但规格没有枞阳的“龙彝”级别高,其图案也简约了许多。而枞阳的“龙彝”,其金属光泽度不及“父乙”鼎。也证明“龙彝”制造时间更早。   夏朝实行世袭制,始创都城应在枞阳境内。会宫一名来源于会稽、夏氏宫。夏氏会天下诸侯而计功,这是“会计”的来源。禹有治水之功,“高甸”一名来源于“高德禹甸”。古桐城许多文人的诗文中,有夏朝历史的记述。枞阳清代以前有禹庙二座,一在石溪梅树庵,一在浮山。浮山大禹庙里有《山海经》碑刻,乾隆南巡至浮山后,庙毁,而碑移到别处。现从古诗文集中选三首诗,以飨读者。
明末清初姚士堂《南镇》(周禮南镇曰会稽)禹陵南指岭云重,野饭停舟托短筇。径转石梁开大陆,秋高玉取拱群峰。千年名镇苍松古,历代祠碑碧藓封。小立雕斋贪茗话,霜林冉冉暮烟浓”。 《龙眠风雅·卷二》
明末清初方景与《人日谒禹庙》占暦兹辰贵,旭气遍江洲。晨光动游兴,步屧随山幽。振衣会稽冈,烟峦迷九州。缅想神禹会,功烈古无俦。巍庙宛委下,蒸祀历千秋。金简窆石藏,云封不可求。丰碑树道偳,咸曰衣冠留。逶迤接南镇,庙貌何修修。老幼争祈禳,旦夕歌钟稠。来逢始播日,益仰四载休。微馨荐涧藻,百拜溯徽猷”。《龙眠风雅·卷二》
清朝张云璈《浮山禹庙观山海经塑像》江都县治西,有石同培塿。得毋类地肺,或可比石纽。巍巍白马儿,庙貌建已久。鼎既铸神奸,上复范妍丑。门前诸塑像,奇怪得未有。土功徵狸力,水祥见长右。毕方火为讹,闻�风是吼。钟山烛龙潜,平圃英招守。䴅既怪多足,䍺又笑无口。山膏雅善詈,钉灵徒解走。三年出象骨,十日炙女丑。神鼓雷泽腹,帝断刑天首。一抟居有穷,九山食相柳。蚩尤弃桎梏,贰负遭锁钮。凡此诸异物,其理难细扣。歧舌何能语,反膝安可蹂。船或坐而削,丝或据而欧。鱼或海上捕,蛇或耳中受。不知岁常然,抑或事有偶。无既已心死,何以心不朽。夏耕既无头,何以走厥咎。女尸化䔄草,譬若柳生肘。淑士处栗广,不异身横亩。阴廊风雨青,虚室神鬼黝。森然来搏人,駓駓张血拇。令我不敢前,颇觉惊心陡,昔读《山海经》,疑蓄不能剖。是书所由来,云出伯益手。自宜比《禹贡》,同为百篇取。崇伯有世系,乃为骆明后。羽渊化黄熊,墠渚复是否。考之于诸书,不合十八九。上甲微王亥,况又殷事狃。其说皆荒唐,直可覆酱瓿。每思起九原,质之文命后。龙威《遁甲》书,从此多纷纠。祖龙见神人,汉武宴王母。皆于此滥觞,奇说相煽诱。安得昆仑墟,开阳作干掫。不信乘吉量,遽有千秋寿。归来眩心目,万怪踆户牖。且操东向杯,帝浆以为酒。      人们在研究古代史时,忘却了长江流域文明,尤其是《水经注》上的一条南淮水,在古时连接着淮河和长江,由于受庐江地震带的影响,和泥沙冲积,这条河流已消失,但这里承载历史文化是深厚的。

渡航 发表于 2019-11-15 10:21:48

杰8570 发表于 2019-11-13 11:57
原来周潭镇七井村出土的“风波铜”叫“龙彝”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宝贝’今天才知道

铜,古时叫金,叫紫金,阴安县城又称金城。

所作所为 发表于 2019-11-13 11:13:24

杰8570 发表于 2019-11-13 11:57:28

原来周潭镇七井村出土的“风波铜”叫“龙彝”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宝贝’今天才知道

福临门家政服务 发表于 2019-12-24 12:02:03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聊一聊,枞阳出土的“龙彝” 青铜器是否是西周的? (交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