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飘飘 发表于 2010-5-23 18:42:43

我国行政区划名称由来及沿革

  北京: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名称为“蓟”,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都城。辽、金将北京作为陪都,称燕京。金灭辽后,迁都于此,称中都。元代改称大都。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于此,改称“北京”。1949年设为直辖市。

  天津:唐宋以前称为直沽。金代称直沽寨。元代设津海镇。明永乐2年(1404年)筑城设卫,始称天津卫,取“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1949年设为直辖市。

  上海: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当时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1292年,上海改镇为县。这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1949年,上海设为直辖市。

  重庆:重庆古称“巴”。秦时称江州。隋称渝州。北宋称恭州。重庆之名始于1190年,因南宋光宗赵敦先封恭王,后登帝位,遂将恭州升为重庆府,取“双重喜庆”之意。1997年重庆设为直辖市。

  青海:以青海湖得名。唐宋属吐蕃;元其土地属宣政院管辖;明属朵甘都司等;清初为卫藏地,后分设西宁办事大臣,又称青海办事大臣,为青海得名的开始;民国初设青海办事长官,后设甘边宁海镇守使,之后建青海省。

  山东:以在太行山之东而得名。唐大部分属河南道;宋设京东路,后分京东东路、京东西路;金更名山东东路、山东西路,为山东得名的开始;元设山东东西道;明置山东省,后改为山东布政使司;清改为山东省。

  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得名。唐大部分属河东道;宋设河东路;金分河东北、河东南路;元设山西河东道,为山西得名的开始;明置山西省,后改为山西布政使司;清改为山西省。

  河南:以在黄河之南而得名。西汉即有河南郡,为河南得名的开始。唐大部分属都畿道和河南道;宋设京畿路和京西北路;金改为南京路;元设河南江北省和河南江北道;明置河南省,后改为河南布政使司;清改为河南省。

  河北:以在黄河之北而得名。唐大部分属河北道,为河北得名的开始。宋设河北路,后分河北东、河北西路;金分河北东路设大名府路;元设燕南赵北道;明设北平省,后废省,所有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北直隶;清改为直隶省;1929年民国改为河北省。

  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唐属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后设湖南观察使,为湖南得名的开始;宋称湖南路;元设岭北湖南道;明属湖广省,后改省为湖广布政使司;清分湖广省置湖南省。

  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唐属江南东道、淮南道和山南东道;宋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为湖北得名的开始;元设江南湖北道;明属湖广省,后改为湖广布政使司;清分湖广省置湖北省。

  广东:以广南东路简称得名。唐属岭南道;宋以旧广州辖地置广南东路,简称广东路,为广得名的开始;元设海北广东道;明置广东省,后改为广东布政使司;清改为广东省。

  广西:以广南西路简称得名。唐属岭南道;宋置广南西路,简称广西路,为广西得名的开始;元设广西两江道;明置广西省,后改为广西布政使司;清改广西省;民国沿袭;1958年设广西僮族自治区,1965年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

  黑龙江:以黑龙江而得名。清分吉林将军置黑龙江将军,清末改为黑龙江省。

  辽宁:以辽河流域永久安宁得名。唐属河北道;辽置东京路;金沿袭;元置辽阳行省;明为辽东都司;清设辽东将军,后改属奉天将军,再改属盛京将军,清末改为奉天省;1929年民国改为辽宁省,为辽宁得名的开始;伪满复改称奉天省,1945年收复后仍改称辽宁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分辽东省和辽西省,后合并恢复辽宁省。

  浙江:以浙江(又称钱塘江)得名。唐属江南东道,设浙东观察使和浙西观察使;宋置两浙路,南宋又分两浙东路和两浙西路,简称浙东路和浙西路;元设浙东海右道和江南浙西道;明设浙江省,为浙江得名的开始,后改浙江布政使司;清改为浙江省。

  安徽:以安庆、徽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属江南西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东路和淮南西路;元属江东建康道和淮西江北道;明境内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称南直隶;清改为江南省,后分设安徽省,为安徽得名的开始;民国沿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分设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后合并恢复安徽省。

  江苏:以江宁、苏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属江南东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东路、两浙西路和淮南东路;元属江东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东江北道;明境内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称南直隶;清改为江南省,后分设江苏省,为江苏得名的开始;民国沿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分设苏北行署和苏南行署,后合并恢复江苏省。

  福建: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属江南东道,后设福建观察使,为福建得名的开始;宋置福建路;元设福建海右道;明置福建省,后改为福建布政使司;清改为福建省。

  甘肃:以甘州、肃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属关内道和陇右道;宋时东部属宋秦凤路,西部属西夏;金分秦凤路为秦凤、临洮、庆原三路;元初以甘州置甘肃路(不久即改为甘州路),为甘肃得名的开始,后改宁夏行省为甘肃行省;明为陕西行都司;清分陕西省恢复甘肃省。

  江西:以在江南的西部得名。唐属江南西道,后设江西观察使,为江西得名的开始;宋置江南西路,简称江西路;元设江西行省及江西湖东道;明置江西省,后改江西布政使司;清改江西省,省名至今未变。

  云南:以在云岭之南得名。汉设云南县,为云南得名的开始。唐为六诏,后为南诏;宋为大理国;元置云南行省及云南诸路道;明置云南省,后改设云南布政使司;清改为云南省。

  贵州:以贵山得名。唐为黔中道;宋属夔州路;元属湖广行省;明置贵州土司,是为贵州得名的开始,后置贵州布政使司;清改为贵州省。

  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唐大部属剑南道和山南东道、山南西道;宋设川峡路,后分设西川路和峡西路,再分西川路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峡西路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称四川,其间设四川制置使,为四川得名的开始,后改益州路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为利州东、西路。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后改设四川布政使司;清改为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后合并恢复四川省。

  陕西:以陕原之西得名。唐大部属京畿道和关内道;宋初设陕西路,为陕西得名的开始,后分设永兴军路,再设陕西五路经略使;元设陕西行省和陕西汉中道;明置陕西省,后改设陕西布政使司;清改为陕西省。

  吉林:以吉林乌拉前二字得名,满语“吉林乌拉”意为沿江。唐属东北民族地;辽属东京路;金属上京路;元属辽阳行省;明属奴儿干都司;清设吉林将军,清末改为吉林省。

  宁夏:以西夏安宁得名。唐属关内道;宋时属西夏;元灭西夏后以旧地设西夏行省,不久改为宁夏行省,治所为宁夏路,为宁夏得名的开始,后改行省为甘肃行省,迁甘州路。明属陕西省,改宁夏路为宁夏卫;清改为宁夏府,属甘肃省,并设宁夏将军;民国初设甘边宁夏护军使,后置宁夏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撤消并入甘肃省,1958年设宁夏回族自治区。

  海南:以海南岛得名。唐属岭南道;宋属广南西路;元设海南海北道,是为海南得名的开始;明、清、民国仍属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设海南行政区,仍属省,1988年设海南省。

  台湾:以台湾府得名。元在澎湖设巡检司,兼管台湾渔民;明为荷兰所占,明末郑成功收复,设东宁省及承天府;清设台湾府及台厦道,是为台湾得名的开始,并正式称台湾岛,后改台厦道为台湾道;清末设台湾省,后为日占,仍称台湾;收复后恢复台湾省。

  西藏:以清正式定名得名。唐宋为吐蕃;元属宣政院;明称乌思藏,设都司等;清初称卫藏,卫即前藏,藏即后藏;后正式定名为西藏,为西藏得名的开始;清设西藏办事大臣;民国初设西藏地方;1965年设西藏自治区。

  内蒙古:以漠南蒙古得名。唐为突厥地;宋时出现蒙古部落;后建元朝,其地直属中书省及岭北行省;明分达靼鞑及瓦剌;清统一蒙古,以漠南蒙古居内地称内蒙古,漠北蒙古居边外称外蒙古,并属理藩院。民国初分属热河、察哈尔、绥远等特别区,后均改为省;1947年5月1日中共设立内蒙古自治区。

  新疆:以其为新辟疆土而称新疆。西汉设西域都护府。唐宋为西域;元明为察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地;清统一其地,其北部称回部,设伊犁将军,又以其为新辟疆土而称新疆(其时贵州新辟疆土亦称新疆);清未设新疆省,为新疆得名的开始;民国沿袭;1955年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宋元以后岛上有个香港村,为转运南粤香料的集散港,香港因此得名。1997年设置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名字最早记录于明朝史书,叫做“蚝镜”(濠镜),意为海湾如明镜,盛产蚝。后又称做“澳”,即船只停航寄泊的地方。门字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但都是取地理形势如门之意。1999年设置澳门特别行政区。

何休 发表于 2010-5-23 19:04:57

了解啦!

曼联 发表于 2010-5-23 20:56:41

回 楼主(风飘飘) 的帖子

安徽于公元1667年(清康熙六年)始建省(原江南省分为安徽,江苏两省),因最初江南左布政使司地辖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庐州、凤阳七府,及滁、和、广(德)三州,官方文书便简称为“安徽宁池太庐凤滁和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其后又成为“安徽布政使司”,最后从安庆、徽州各取两个首字,简称“安徽”。

最初省会在安庆安徽建省后,定安庆为省会。

清咸丰三年至十一年(1853-1861)安庆为太平天国所占,省会迁至庐州府(今合肥市),后仍复治。民国初不变。抗日战争期间,省会曾迁至六安县城(今六安市)、立煌县(今金寨县)金家寨(今沉于梅山水库)、李家圩等地。同时日伪政权亦在蚌埠另立伪安徽省会。1945年后,省会先后迁至合肥县城(今合肥市)、安庆、屯溪。1949年5月全省解放,分设皖北行署(驻合肥)、皖南行署(驻芜湖)。1952年合并皖南、皖北行署,成立安徽省,定合肥为省会。后来曾有人建议将省会迁至芜湖,1958年9月16日毛泽东主席来合肥视察时说:“合肥不错,为皖之中,是否要搬芜湖呢?从长远考虑,比较适宜”。

最大的遗憾就是徽州改名黄山,把徽州改名为黄山市,设徽州区,太平县改成黄山风景区,屯溪市改成屯溪区,为黄山市人民政府驻扎地。

池州更名为九华山市的可能几乎不存在,有黄山的例子在。

长江边上 发表于 2010-5-23 21:58:56

芜湖是最佳地点,临近江苏省、上海和浙江省。

曼联 发表于 2010-5-24 01:34:03

回 3楼(长江边上) 的帖子

我在合肥读书的时候,同学说过省会将迁芜湖,当时芜湖发展飞速。如今合肥的发展加快了脚步,迁移省会的传说终于划上了句号。

让叶 发表于 2010-5-24 11:04:14

学习了

风飘飘 发表于 2010-5-24 12:12:54

回 4楼(曼联) 的帖子

最初曾希圣就有把省会迁至芜湖的想法,不过被毛主席否定了。芜湖和南京太近了

曼联 发表于 2010-5-24 12:45:45

回 6楼(风飘飘) 的帖子

  安庆在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江南分省)时为安徽省省会,至1938年日军攻陷安庆为止共做了178年省会。

  在安庆为省会时,安徽的经济状况和国家地位都是比较高的。

  当时安徽的经济收入几乎都来自于南方地区,安庆,徽州,宣州,太平,池州等地,相对于安徽南方而言,安徽北方相当落后。

  1938年安庆被西进日军攻陷后,省会暂时迁往立煌(今金寨)。解放后由于当时的安徽省省委书记曾希胜的缘故,省会被留在合肥,合肥在解放之前仅为一个人口不足5万的小县城,连两层以上的楼房都很少见,城区道路总里程仅14公里,各方面条件相当简陋,很多基础设施都要从零起步。

  省会迁至芜湖并不一定是曾希胜,不过是被毛主席否定的。

山高我为峰 发表于 2010-5-24 14:09:20

介绍得很详细,学习了。

求俊 发表于 2010-5-24 16:02:10

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历史和地理。

让叶 发表于 2010-5-26 11:09:29

回 7楼(曼联) 的帖子

以前太平可是一个非常出名的地方,现在连名字都没有了

曼联 发表于 2010-5-30 10:19:27

太平现在是镇,属于黄山风景区,太平湖在太平!

蒲城大郑 发表于 2010-5-31 12:58:18

安庆的发展太慢了

曼联 发表于 2010-6-5 22:07:52

安庆的发展太慢,安徽省最没前途。

厌子 发表于 2010-6-5 22:22:08

回 13楼(曼联) 的帖子

安庆潜在的力量你还没看到啊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我国行政区划名称由来及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