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陆庄“看”大学问家方以智
浮山有山有水,环境幽雅,历有高人择居,明末清初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杰出的科学家、文学家方以智就曾居住于此。方以智故居位于浮山西麓,丹丘、墨历两岩之下,现名陆庄,旧名在陆居,全称在陆山庄,建于明朝万历辛亥年(1611年),为方以智祖父方大镇所建。陪同记者采访的枞阳县地方志编委会原副主任疏获老先生向记者介绍说,方以智的祖父方大镇时任大理寺左少卿,因避“东林党”祸,辞官归里,隐居浮山,自号野同翁,题“在陆居”中堂为“此藏轩”。后方大镇移居白鹿山庄(今安庆市郊外小龙湾),遂将在陆居授给方以智的父亲方孔炤。不久,方孔炤又将该居授给方以智,嘱咐他要在“此藏轩”内“洗心退藏”。方以智少时在此攻读经书,成年后在此著书立说,如《此藏轩声义杂说引》、《浮山文集》等就是在此写成的。
疏获老先生说,方以智出生于仕宦之家,祖父和父亲都在朝身居要职,他们在政治上倾向“东林党”,学术上喜谈“物理”(即事物发展的道理),并通医学、地理、军事等,对方以智颇有影响。方以智幼年智力超群,勤学好问,9岁能文,15岁博览群书,22岁即著书立说。曾“接武东林”、“主盟复社”,积极参加政治活动,是明末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崇祯十三年(1640年)考取进士。明王朝灭亡后,他在战乱中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清顺治五年(1648年)冬,方以智携妻小移居广西平乐西山。清兵攻占平乐,方以智削发易服为僧,被清兵拘捕,清将马蛟麟胁迫其投降,说:“官服在左,刀剑在右,你自己选择吧!”方以智从容弃官服就刀剑,视死如归。清将为方以智浩然气节所震惊,亲解其绑,允许为僧,羁养于梧州古刹冰井寺。顺治九年,方以智返回家乡———浮山。
疏获老先生向记者介绍说,方以智是明代屈指可数的大学者之一,他的学识囊括古今中外,集天文、地理、历史、物理、数学、药理、哲学、文学、书画、音韵、医学、琴剑、技勇于一身,是位百科全书式的大学问家,实乃罕见之才!他提出“宙(时间)轮于宇(空间)”的观点,指出空间与时间不是彼此独立存在的,宙即在宇中,整个宇宙都是物质的。他在《东西论》中提出的“合二而一”的哲学命题,早于西方的黑格尔。在文学方面,他倡导韩(愈)、欧(阳修)之风,主张端本于经,练要于史,修辞于汉,析理于宋,对“桐城派”的前期理论准备和崛起产生了重大影响。
疏获老先生说,顺治十二年冬,方以智的父亲方孔炤病逝,葬在合明山,方以智庐墓3年。在此期间,他向长子中德讲授经史,向次子中通讲授数学、天文学,向三子中履讲授医学、音韵,教侄子中发学诗文书画,后来各因其长皆有著述。庐墓期间,还著有《医学会通》、《药集》、《五老约》。3年后,他仍离家远游。康熙九年,应安徽巡抚张朝珍、桐城县令胡必选、乡绅吴道新之请,住持浮山大华严寺,为浮山佛教第十六代祖师。康熙十年,方以智因粤案牵连被捕,押往岭南。十月初七,在途中船上因背部毒疮发作卒于万安县境。方以智卒后,在青原山上建了衣钵塔,在浮山华严寺后建了爪发塔,肉身由其子孙安葬在浮山白沙岭。
方以智著书数百万言,除《通雅》、《物理小识》、《药地炮庄》已收入《四库全书》外,《通雅》一书早在清嘉庆、道光年间,就已经传到日本、朝鲜等国。他的学术成果日益受到中外学者的高度重视;他的文章成为桐城派的先河。 我喜歡讀關於明清歷史.
先人的愛國精神雖有敬佩之處,
可做官為老百姓謀\幸福又何償不是好事?
為何選擇刀劍?
也許現在的官僚怎麼也達不到像钱澄之和方以智這些先人的思想境界. "官服在左,刀剑在右,你自己选择吧!”方以智从容弃官服就刀剑,视死如归。
可见文学家方以智是清贫的,对官对钱对死都无所畏,現在的官僚怎麼也達不到像方以智先人的思想境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