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江现代城 发表于 2019-3-19 16:36:17

《最早的历史记载证实吴承恩为明代桐城县人》一文考辨

本帖最后由 滨江现代城 于 2019-3-19 16:38 编辑

《最早的历史记载证实吴承恩为明代桐城县人》一文考辨                                                                                        作者:剑舞轻狂
近日,吴老师在枞阳二三事发表《最早的历史记载证实吴承恩为明代桐城县人》一文,本人恭敬拜读,收获良多,闲暇之时我也在网上参阅了有关资料,发现吴老师此文有颇多商榷之处,现提出一二仅供大家参考,仅作一家之言,果能有所启发感悟,亦是幸事。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 原文“《淮安府志》、《桐城续修县志》、《新野县志》均记录了吴承恩,时间在嘉靖间,科举为贡士。”此处,吴老师说吴承恩是贡士,实则以上县志均记载为贡生,贡生与贡士,虽一字之差,却差了两个等级。贡士不同于贡生,举人经会试而被录取者称贡士,第一名为“会元”。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为进士,第一名为“状元”。也就是说,贡士比举人高一级,比贡生差不多高两级。此处可能是吴老师文字错讹,但这样也就引出原文第二个问题。二、原文“其二,根据明朝惯例,举人以上不得同名。他们只是贡生。是举人副榜。《续篡山阳县志·卷十五·杂记》记载,“叶淇傅拜监察御史,天顺初坐同姓名,累黜”。如果吴承恩有二个人的话,肯定有一个受贬的。而没有资料显示有吴承恩因同名受贬的记载。”吴老师在原文已经指出,“他们只是贡生。是举人副榜。”那么按照吴老师说法,举人以上同名才会坐同姓名,贡生只是举人副榜,比举人差了一个等级,所以是可以同名的。此处出现逻辑错误和常识错误。三、原文“《淮安府志·卷之二十·选举》:“吴承恩,有传。【按】承恩为其父墓志称,其曾祖铭余姚训导,祖贞仁和教谕,而二公不见岁荐,岂不系淮藉耶!”这原本是《淮安府志》中一段话,质疑吴承恩是淮籍人。可是府志中提到的吴承恩曾祖和祖父二人,姓名源自吴承恩父亲吴锐的《墓志铭》中,但这篇吴承恩亲撰的《先府宾墓志铭》在1974年12月出土,原文是“于是顿首系述曰:先君讳锐,字廷器,先世涟水人,然不知何时徙山阳。遭家穷孤,失谱牒,故三世以上,莫能详也。曾祖讳鼎,祖讳铭,余姚训导;皇考讳贞,仁和教谕。两世相继为学官,皆不显。方仁和君教谕仁和时,先君四岁矣。仁和君梁夫人则挈之如仁和。数月,仁和君丧,则又挈之归山阳。家世儒者,无资,且颠沛宦游,归益贫。”其中明确指出其父吴锐,字廷器,是涟水人,那么吴承恩自己都承认是淮籍人,《淮安府志》的质疑“其不系淮籍耶!”之说应该不攻自破。至于其曾祖吴铭、祖父吴贞是否当过训导和教谕,不能改变其籍贯,只能说明吴承恩有可能是夸耀一下祖上的功绩,自抬身价。所以据此怀疑吴承恩不是淮安人缺乏说服力。四、原文“查《续篡山阳县志》选举和名宦章目均无吴承恩记载”,“ 按《淮安府志》记载,吴承恩做过长兴县县丞,乾隆《长兴县志》共2025页,未查到吴承恩长兴任职记载,按惯例县丞应记录在册的。”实则上述提到的两篇县志都有记载吴承恩事迹。此处有图为证,本人不再赘述。五、原文“《淮安府志》记载吴承恩无子。如果吴承恩无子,总有父亲、兄弟吧,连祖辈都写了,怎么相近关系不记录?”《淮安府志》中明确提到了吴锐的《先府宾墓志铭》,而铭文中明确记载“公壮岁时,置侧室张,实生承恩,娶叶氏。徐夫人生一女承嘉,适同郡沈山。乌乎!德音容仪,昭昭在也,然则吾先君何往也乎?”由此可知,吴锐娶徐夫人生一女承嘉,娶侧室张氏生承恩。而府志缘何对其父其姐只字不提,其中缘由不得而知。吴老师质疑的不实之嫌,应该要问问这篇府志的编者。六、原文“ 有人会说,桐城吴承恩与淮安吴承恩不是同一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其一,各种志书记载吴承恩的时间、科举、业绩、学养等都是一致。其二,根据明朝惯例,举人以上不得同名。他们只是贡生。是举人副榜。《续篡山阳县志·卷十五·杂记》记载,“叶淇傅拜监察御史,天顺初坐同姓名,累黜”。如果吴承恩有二个人的话,肯定有一个受贬的。而没有资料显示有吴承恩因同名受贬的记载。另外,射阳之说,如果把枞阳改射阳,只要改一个字,清人篡改的习惯是大大存在的。”其实桐城吴承恩和山阳吴承恩,在各自县志中均有明确记载,其一,山阳吴承恩,吴承恩(约1500—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南直隶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补贡生,嘉靖四十五年(1566)任浙江长兴县丞,晚补荆府纪善。 据《先府宾墓志铭》,吴锐(1461—1532),字廷器,晚自号菊翁。吴锐、吴承恩墓地相近,1974年12月同时被盗,出土《先府宾墓志铭》,并发现刻有“荆府纪善”的吴承恩棺材前档板。  其二,枞阳吴承恩,吴承恩(1503—1564),字公赐,号平川,南直隶桐城(今安徽枞阳)人。嘉靖十二年(1533)补贡生,嘉靖二十六年(1547)任河阴县令,嘉靖三十七年(1558)任潞安通判。吴承恩卒葬于枞阳九曲口钟山之阳。据《高甸吴氏宗谱》,吴国(1483—1534),字应宾,号竹亭,郡禀生,葬枞阳七里冈万家墩。由上可知,两人只是时间相近,同补贡生,均有政声,同名同姓的两个人,而山阳吴承恩文声更胜一筹。我想《四库全书》总编撰纪昀先生不会为了两个只有文声,没有多少政绩的人而去篡改历史,给后世留下一本糊涂账,感觉这个玩笑有点大。七、最后原文还通过吴氏辈分,以及宗族同名者等来进行论证他们是同一个人,这里我想说,同姓同辈是常见之事,不能作为学界认可的标准,只能算是揣测之词。至于山阳吴承恩是不是《西游记》的作者,在此不作论述。

春水向东 发表于 2019-3-19 17:10:14

已读!

走在阳光下 发表于 2019-3-19 19:01:24

史学考证是非常严肃的一件事,不要当作儿戏。

倾城花 发表于 2019-3-19 20:50:46

已阅,都是高手。

渡航 发表于 2019-3-19 23:19:38

本帖最后由 渡航 于 2019-3-20 10:01 编辑

滨江现代城先生:
首先,十分感谢您一直对本人作品关注与支持。现就您所提出的置疑答复如下:
一、志书引用。我所采用的是乾隆或以前志书,你所选用的是乾隆以后的志书。最早的记载最接近真实,也是最具有说服力的。乾隆以后,许多志书在不断的补充。尤其是乾隆以后,《西游记》名声大震,所以,后期补充材料难以服人,且乾隆以前地方志没有为《淮安府志》提供充分证据。见我原文。
二、贡生与贡士。唐、宋时,以州(府)、县科举考试(乡贡、乡举)中试者称乡贡士。明代有岁贡、选贡等。进入国子监的称为贡生,也称贡士。清朝贡生与贡士有区别。
三、淮安的吴承恩资料矛盾重重。你所出具的《先府宾墓志铭》与乾隆《淮安府志》的人物有冲突。你所说发现刻有“荆府纪善”的吴承恩棺材前档板。有报道称:是文革时发现的吴承恩墓中的棺木,原本用于制作学校门窗,板上有“荆府纪善射阳吴公灵柩”字样,因木匠姓吴,别人笑称是他祖宗,他灵机一动保存了上部“荆府纪善”部分。这个报道是什么时间发出来的,您应该知道。《先府宾墓志铭》,吴承恩自称涟水人,棺材板又称射阳,乾隆《淮安府志》又称为山阳人,我还看到一个资料吴承恩又称淮阴人。有许多不一致,真实的不会有许多冲突。
四、进入国子监,同名现象是不存在的,尤其是在嘉靖同一时期,且淮安与桐城同属南直管辖。
五、吴承恩究是哪一支吴,我没考证,需要大家共同考证。我只证明吴承恩为明代桐城人。现存枞阳境内的那块明代墓碑值得研究!
六、乾隆《淮安府志》、《续篡山阳县志》记录了桐城籍人物不止吴承恩一人。
顺安!
吴成立
即日

春水向东 发表于 2019-3-20 09:29:24

百家争鸣!

春水向东 发表于 2019-3-20 09:29:24

百家争鸣!

双木林 发表于 2019-3-20 13:51:48

我曾在北京国子监参观游览,所有参加考试的人均有档案。其中有名叫吴承恩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最早的历史记载证实吴承恩为明代桐城县人》一文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