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黄仪村:“空壳村”破壳重生
3月6日,正是阳春好时节。在汤沟镇黄仪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大棚基地里,春耕备耕工作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整地、翻耕、播种、插秧、施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县道汤白公路和G347穿镜而过的黄仪村原是我县65个贫困村之一,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33户421人,亦是县财政局定点帮扶单位,市委党校联建村。2014年,在帮扶单位支持下,以村支两委为主要发起人,注册成立的蔬菜种植基地开启了黄仪的脱贫攻坚的“新引擎”。
“过去我们村集体经济收入基本为零,无规模化产业,仅仅只有传统农业、林业一些微薄收入。”黄仪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钱立年忆起了昔时的黄仪。
一穷二白的“空壳村”在经过村两委与帮扶单位的多次实地调研,重燃了发展的希望,因地制宜选择了大棚蔬菜作为主攻产业,“破壳重生”从这里开始。
蔬菜种植基地是由村合作社自主经营,基地占地30亩,建设大棚29个,主要种植豆角、西瓜、芸豆、花菜等时令蔬菜,年产量达到40吨,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当地传统蔬菜种植技术优势,“黄仪蔬菜”上市颇受消费者青睐,2018年年销售收入逾15万元,黄仪村村委会副主任、蔬菜种植基地负责人王羊毛向笔者介绍道。基地已安排10个贫困人口就业,人均年新增收入6000元,增加村集体收入4万余元。通过大棚蔬菜项目的建成和经营,打造基地“升级版”,建造冬暖式大棚,致力于绿色环保,反季节蔬菜种植,实现蔬菜品种多样化,推出精品蔬菜,打造蔬菜种植特色产业,形成稳定的村级收入和贫困户收入来源。
些许嫩苗的绿意点缀着蔬菜基地,63岁的高良中像往常一样来到他熟悉的大棚,忙活着锄草、播种,身形矫健的他,让人难以想象的是,他已患内风湿病20多年,手关节和脚关节处都因患病留有很多包块,就在三年前,他还坐在轮椅上,消极度日。“之前为了这个病每年辗转在各个医院,光药费每个月就要2000多,也不见好转,家里更是透支不起。多亏了帮扶干部和村集体,帮他找专家医病,办理慢性病卡,落实健康扶贫政策,现在医药费降低到每年才几百块钱,身体也好了,生活过得也越来越有滋味啦。”
重新“站起来”的高良中在蔬菜基地做起了临时工,一个月务工收入能有2000多元,2017年,高良中顺利脱贫,“和以前相比,真的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现在家境殷实了,胃要是撑得下去的话,我一天吃五餐饭都有照。”高良中说的虽是玩笑话,却也道出内心深处对脱贫生活的欢欣鼓舞。
项目支撑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所在。帮扶单位和黄仪村村支两委依据水质好、土地平整面积较大、十分适合花卉种植这一附加值高的新型农业等特点,于2017年6月引进花之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紧密结合村域农业资源,流转土地29.06亩,建设连栋大棚6000平方米。2018年资产收益扶贫资金50万元经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投入花之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形成集体收益31000元,其中60%用于贫困户分红,带动贫困人口101人。
人人重实干、户户争脱贫。在黄仪村扶贫驿站大厅显示屏及时发布用工信息。2018年发布信息87次,共计用工800余工时,其中贫困户用工380余人次,实现工资收入近35000元,有效带动贫困户就业脱贫,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务工难问题。
组建多元的扶贫推动长效脱贫,通过电商平台实现农产品网上销售,已实现销售收入10600元。金融扶贫,危房改造,教育脱贫,健康脱贫……多措并举为贫困户“保驾护航”,此外仅2018年就投入资金35.6万元,修建水泥路,新建小型桥梁,清淤沟渠等,“不修边幅”的黄仪早已是过去时。
黄仪村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蹄急步稳地前行着,2018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3.66万元,远高于出列村集体收入7.5万元的标准,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实现了村出列,户脱贫。
宜居宜业宜品的黄仪村正徐徐向我们“走来”。(吴玉婷)
我想沷点冷水,算了还是不说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