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克政烈士传略
甘把丹心化春雨,染就层岭杜鹃红——吴克政烈士传略【按】本文根据吴克政烈士侄儿吴福诚、侄孙吴奎提供线索,结合《浮山中学志》、《麻溪吴氏宗谱》、《枞阳县志》等资料,并进行了大量走访,整理而成。同时,对以前史料中出现的时间错误,略有纠正。本文经过吴奎先生润色,谨表谢意。 吴克政(1905年10月—1930年8月),曾用名克正、吴克振、化名正刚。他生于枞阳县汤沟镇陈洲北圩拐麻溪吴氏一个大家族。父亲吴益寿(1863-?),字长龄,号遐夫,母亲房氏,原桐城县房肇伯之女,为房秩五姑母。房秩五夫人吴氏,在吴家辈行中为吴克政姑母辈。吴克政有七个哥哥,吴克宽、克仁、克义、克礼、克智、克信、克已,还有一个九妹嫁给房秩五的堂弟房公远。吴克政在兄弟中排行第八,乳名八伢,吴家后人称八公,在麻溪吴氏排行为聿字辈,夫人李素芳,有一子夭折,嗣子吴九诚。吴克政有三位兄长先后离开汤沟镇,举家迁往江西彭泽、安徽望江等地生活。吴克政烈士牺牲后,李素芳随自己弟弟在贵池江口生活,弟弟去世后,先后到安徽望江、江西彭泽侄儿处生活,1983年在望江去世。九岁时,吴克政在汤沟陈洲私塾读书,后进入枞阳麻溪吴氏小学。1924年麻溪小学作为股东并入浮山公学。在房秩五先生推荐下,吴克政进入苏州体专就读。一年后,他以麻溪吴氏股东人的身份进入浮山公学执教,并从事革命工作。一、革命思想形成 房秩五早期受到吴汝纶的“教育救国”、“教育兴国”和陈独秀反帝、反封建思想影响。1904年1月,由陈独秀主编的《安徽俗话报》在安庆创刊,房秩五任编辑并在第一期上发表文章。他在文章中写道:“近来有见识的人,大半以学堂多少定他国的强弱。学堂办得多的,那国家必强;学堂办得少的,那国家必弱”。《安徽俗话报》是中国辛亥革命前的革命刊物,以“救亡图存,开通民智”的宗旨,揭露帝国主义对华各种侵略表现,报道和评论国内外时事政治,介绍科学文化知识,宣传近代宪政国家观念和民主自由的思想,抨击传统的封建文化,在中国新文化运动中所起的作用非同凡响,后因登载外交消息,被勒令停办。辛亥革命后房秩五又分别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司法部《司法公报》主编、《东三省日报》主笔。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一年后更名为《新青年》,《新青年》在哲学、文学、教育、法律、伦理等广阔领域向封建意识形态发起了猛烈的进攻。1917年初《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1918年1月起实行改版,改为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带动其它刊物形成了一个提倡白话文运动。俄国十月革命后,《新青年》成为中国五四运动的号角, 成为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的阵地。由于家族关系,吴克政从小耳濡目染革命进步思想,这是他人生观、世界观的启蒙。 1923年房秩五着手筹办浮山公学,形成以教育救国理念,着重培养革命人才。房秩五之子房师亮,1922 年与朱德、孙炳文、章伯钧等人赴德国留学。1923年房师亮由朱德、孙炳文介绍入党。1925 年转赴苏联莫斯科接受军事训练。次年回国,参加北伐战争。房师亮比吴克政大二岁,每次回来,吴克政都主动参与接送,目的就是要听听这个学习优秀、思想进步比自己还年长的表侄儿多讲些新鲜的海外见闻,接受许多进步思想。1924年浮山公学创办之初,就设立了图书室,藏有大量的宣传革命和进步思想的书籍,如:《新青年》、《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等,浮山公学就成了传播马列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阵地。由于吴克政与房秩五表兄弟关系,又与房师亮的表叔侄关系,他还接触了章伯钧、史恕卿、光明甫、朱蕴山、李光炯、柯庆施等一大批民主进步人士,在他们的进步思想影响下,吴克政走上了革命道路,尤其是章伯钧对他影响最大。1926年他与周兴民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二、参加革命 第一次国内大革命时期,在陈独秀的指导下,柯庆施发动安徽省国民党部在汉口创办“安徽党务干部学校”。该校在光明甫、柯庆施等人指导下,招收皖省各市县党务干部。1926年,受章伯钧之邀,吴克政不辞长途跋涉从安庆赶往武汉,进入国共合办的“安徽党务干部学校”,期间,吴克政协助陈独秀等革命领袖开展中央党的工作。 1926年秋,国民革命军攻占武汉,吴克政与章逐明、陈雪吾、疏冠中(苏拓夫)、胡芳远等到武汉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1926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汉口特别会议在武汉召开。参加会议的有陈独秀、张国焘、彭述之、瞿秋白、项英、李维汉等人。此时吴克政在武汉结识了毛泽东、宋庆龄、陈荫林、刘子谷等革命先驱。 1926年9月,《国民革命歌》“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在浮山中学校园唱响。 1927年正月,由吴克政、疏冠中在石溪街组建第一个党支部,疏冠中为支部书记。据石溪街史冬梅(95岁)回忆,史恕卿是她堂叔爹,过去经常提个小竹篮,里面一个小泥壶和一把用绸布包的手枪去她家,史皖光是她堂哥。解放后,胡芳远证实史皖光早期参加革命,后参加新四军光荣牺牲。其材料由史中信到北京取证。甘秉章、甘秉华、吴多胜为疏冠中邻居,后失踪,当时参加地下党遭暗杀可能性较大。疏冠中还曾多次召集吴多全、吴扁连等十几位青少年,在石溪街北面小圩的蒿草丛中教唱《国民革命歌》和其它革命歌曲。史中信后跟随胡芳远参加新四军。 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在革命的中心武汉,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有陈独秀、瞿秋白、蔡和森、李维汉、毛泽东、张国焘、李立三等82人。时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党中央决定在城市的部分共产党员和干部离开武汉,奔向各地农村,开辟新的战场。根据中央的指示,7月间,吴克政和章逐明、陈雪吾、疏贯中等十余人相继在家乡,在石溪、方家仓、庐南等地发起组织平民教育促进会,在群众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和革命思想,建立党的组织,秘密开展革命活动。 1927年4月初,房师亮从苏联回国,正好赶上白色恐怖,因没有联系上组织,他回到浮山中学,在浮山结婚,从事学校管理并帮助革命工作。1930年离开浮山,继续到德国深造学医。吴克政侄儿吴福诚于1983年去合肥看望房师亮时,他回忆说:吴克政很激进,工作非常热情,安徽省委先是柯庆施负责,后交王步文负责。 9月,中共安徽省临委委员王步文前来安庆,向中共怀宁县委传达“八七’会议精神,怀宁县委作出了组织工农夺取敌人武器、开展游击战争的决定,把恢复党组织,发展党员,发动工农群众,准备武装暴动,作为首要任务。柯庆施、王步文,怀宁县委负责人葛宗文、合肥特支童汉璋、孙炳文夫人任锐等在浮山中学从事革命活动。 期间,由任锐等编写了《二·七大罢工》、《三·一八惨案》、《五·卅惨案》等革命宣传物,油印后,吴克政组织人员秘密地用船装送安庆、芜湖等地。1929年后印刷地点转移到双瞻阁。吴克政先后曾在桐城、铜陵、安庆、芜湖、贵池等宣传演讲。吴克政在安庆码头向工人散发传单、演讲。 据地方流传许多说法,周恩来曾来浮山,一是指导革命工作,二是顺路看望孙炳文夫人任锐,并送给孙维世自来水笔和胶鞋等。因他操外地口音,被国民党特务怀疑后,带来一支地方部队包围了双瞻阁,特务不敢轻意进入双瞻阁。周恩来当时穿的是短衣,吴克政急中生智,将房秩五平时穿的长袍从壁挂上取下,让周恩来穿上,戴着房先生的礼帽,拄着文明杖,戴着墨镜,安排房先生的家人提着箱子,在吴克政护送下,大摇大摆地离开了浮山。敌人以为是吴克政陪房先生出门,不敢冒然前来阻挡。1951年,房秩五以特邀代表身份赴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于休息厅紧握他的双手,赞扬他为革命和培养人才作出许多贡献,并勉励他晚年要为人民政协多做点事情。朱德总司令亦专程前往他下榻处看望。 据1930年统计,以浮山为中心的区委3个(庐江七桥、桐东、浮山),支部31个,党员257人,还建立了多个农会组织。三、组织武装斗争 1927年10月初,根据怀宁县委的指示,吴克政和章礼备、章宣德、章鸾翔、钱新嘉、刘牧村等人,打入桐城汤沟镇商会办的自卫团,作兵运工作。经过他们的积极活动,终于把团长张子如争取过来,并准备举行汤沟暴动。在讨论、拟订实施计划的过程中,被汤沟镇警察所所长黄琨和劣绅钱秀山发觉,向国民党安徽省主席陈调元告密,陈即命令他的特务团,星夜赶到汤沟镇,突然包围了自卫团,自卫团被缴械解散,团长张子如被逮捕绑到安庆杀害。 当时,潜山的工农运动,在中共潜山特支领导下,蓬勃开展起来,梅城武装暴动,有一触即发之势。怀宁县委认为潜山的革命形势较好,便在11月上旬派章礼备、章鸾翔、赵耀华、钱帮文、吴克政、钱新摹等人,协助中共潜山特支做暴动的组织准备工作,适时举行暴动。 1928年1月底,中共桐城直属支部在方家仓章家大屋成立,由在武汉入党的章逐明任支书,直属怀宁县委领导。2月,党支部指派党员吴克政,继续以浮山中学体育教员身份,开展建党工作。3月,成立了中共党小组,属桐城直属支部领导。在吴克政主待下,先后秘密发展党团员20余人,其中教员有黄镇、郑曰仁、张良培,学生有王靖疆、黄桂元(黄镇弟弟)、周复安、陈石奇、吴培炎、杨芝学、章文奎等。春夏之交,吴克政在金谷岩洞中主持召开党团员大会,成立了浮山中学党团支部,吴克政被选为党团支部书记,据传黄镇时任秘书。8月,中共浮中支部有党员14人,其中学生8人、教师3人、农民3人。11月,中共桐城区委成立,机关设在方家仓,直属中共安徽省临委领导。其时被选为区委委员的9人之中,浮山中学有4位,他们是吴克政、周新民和郑曰仁,陈雪吾当选为副书记。 1929年3月,中共安徽省临委派王步文(化名朱华)到方家仓,召开了桐城区委扩大会议,宣布改“中共桐城区委”为“中国共产党桐城县临时委员会”,吴克政任县委委员,学生陈雪吾任宣传部长兼军事委员。8月,中共桐城临委改为桐城县委,其时因章逐明卧病在床,陈雪吾为县委负责人,吴克政为县委委员。10月,浮中成立了区委,下辖3个支部,有党员22人。是时,学校团的活动已和党的活动分开,吴克政、郑曰仁不再兼任团支部书记,由学生团员杨芝学负责。除了团组织外,学校还建立了80人参加的学生会组织。此时,吴克政辞去了浮山中学的教师工作,专门从事党的组织建设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党的组织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与发展,建立和健全党的区委10个、党支部80个,党员发展到近500人。为组建红军独立团,发动欧家岭暴动,建立苏维埃政权,开辟游击根据地作了组织上的准备。 1930年初国民政府勒令浮山中学停办整改,清除校内共产党员。房秩五一家被迫离开了浮山。黄镇离开浮山到冯玉祥部队当兵,任中尉参谋。1931年12月,参加了著名的宁都暴动。 1930年2月1日(农历正月初三),乘群众欢度春节之际,吴克政、陈雪吾、张顺卿率领10余人,袭击了孔城东岳庙商团吴名录,一举缴获步枪18支、子弹1箱,大刀2把。 5月,中共安庆中心县委在会宫,由疏冠中联络,地点设在学堂石的疏小娘家,召开八县县委联席会议,疏冠中为桐城县委宣传委员,从事宣传工作。要求桐、潜、太3县于6月发动暴动,扩大武装力量,扩大革命根据地,配合主力红军进攻武汉。中共桐城县委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决定筹建革命武装,在欧家岭举行农暴运动,以实现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局面。并决定将桐城武装力量改编为鄂豫皖工农红军皖中独立团,吴克政任桐城县委书记兼独立团副政委,陈雪吾为团长、政委兼县委副书记,张顺卿任副团长兼参谋长,负责积蓄军事力量,筹集武器弹药等,组织起义准备工作。 6月11日,根据会宫会议精神,吴克政在方家仓团山头陈雪吾家中,召开县委会议,部署起义,要求参加起义人员于13日夜到达庐江母子坟集合,然后进入预定的暴动地区欧家岭一带隐蔽活动,伺机举行暴动。会后,吴克政、陈雪吾、张顺卿率领准备参加暴动的干部、群众40余人,携带原来收缴的部分武器、弹药,从水路至钱桥府君庙,星夜前往预定的集合地点。天刚破晓,陈雪吾命令部队于罗家嘴宿营隐蔽。参加战斗的有浮山中学学生、工友队伍20余人,七家桥民团团长张晏清之子、浮山中学学生张功涛回去作内应。不料由于地主告密,庐江七家桥、罗昌河两股反动民团头目张晏清、张栋材马上率领部队奔袭,还有庐江县部分民团,柯家坦叶明义武装队伍等,两路包围罗家嘴。经过双方激战,至午,王靖疆牺牲,张孟卿、吴大章等11人被俘,张孟卿在庐江被杀害。7月,吴克政、陈雪吾带领200余人,长短枪100余支至欧家岭,准备组建苏维埃政权,开展游击战。 吴克政在这次罗家嘴战斗中指挥若定,表现沉着机智,勇敢顽强,在战斗危急的关键时刻,他奋不顾身,站出来向敌兵喊话,开展政治攻势,动摇敌人军心,使有的敌兵停止射击,有的朝天放枪,对我部安全突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四、以身殉国 为了及时了解和掌握敌人的动向,争取社会上层进步人士的支持,吴克政到达欧家岭后,秘密只身前往安庆执行任务。抵宜后,他四处奔波,积极与上层人士交流,在与同乡国民党师长丁翰东家闲谈中获悉,安徽省政府主席陈调元正在调兵遣将,准备围剿欧家岭红军。 1930年8月26日,他立即赶回桐城,通知陈雪吾迅速率领部队转移。行至吕亭驿时,遇到中共鲁谼山区委书记黄少庭,他向吴克政汇报了鲁谼山正在酝酿举行暴动,请求县委领导亲临指导。吴克政当即同意,临时转道鲁谼山。由于叛徒告密,暴动即将举行时,遭到敌人两路合围和突然袭击。吴克政指挥暴动队伍撤退,在鲁谼山草鞋店一家大屋,他掩护战友撤退,等战友撤退完后,自己准备撤退时,不幸被敌子弹击中,壮烈牺牲,时年25岁。凶残的敌人,割下他的头颅用脸盆装着,放在紫来桥上示众,目睹者无不落泪哀泣!房秩五时在上海惊闻表弟吴克政壮烈牺牲,无比悲愤地写下这首诗:“翘首南天日几回,惊传青鸟故山来。兰枯柳变言多负,蕙叹芝焚事可哀。啼鹃心情芳百草,飞蛾身世冷残灰。相知几辈能忠厚,悔向人间种祸胎”。表达了对革命者的歌颂,对革命变节者的愤慨。 1953年由当地农会组织,在吴克政烈士尸骨掩埋的地方建立了烈士墓。1990年11月桐城县人民政府重修了“鲁谼山烈士墓”,树立“革命烈士纪念碑”。现列为桐城市重点烈士纪念建筑保护单位。 吴克政烈士从事党的秘密工作,也正是中国共产党遭遇白色恐怖最艰难的时期,很多与他并肩战斗的同志也壮烈牺牲,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事迹,甚至其家人也不清楚。加上他与陈独秀过从甚密,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家人谈起八爷爷皆讳莫如深、唯有叹惜。他的一生是短暂的,他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谋利益的斗争中去,是最光辉的。他自幼聪明,勤奋好学,善于思考,成绩优异。他孝良恭让,秉张正义。他性格坚强,能文能武,同情群众疾苦。在指挥战斗中,他机智勇敢,关爱战友,置生死于度外。他崇高的思想和革命丰功,将永载史册!永远激励我们为实现人民富裕、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
补充内容 (2019-3-22 18:26):
注:吴克政烈士侄儿吴福诚(江西省彭泽县委党校退休干部)、侄孙吴奎(江西农业大学干部)。 故事跌宕起伏,情节感人至深。吴英烈好像都是和国民党民团在战斗。 拜读,真不知道在我的老家,族人中还有这等英烈! 枞阳人的骄傲! 一段淹没在历史尘埃中的革命岁月 瞎子ing 发表于 2019-2-26 10:00
故事跌宕起伏,情节感人至深。吴英烈好像都是和国民党民团在战斗。
感谢关注,问好! 江畔闲人 发表于 2019-2-26 10:07
拜读,真不知道在我的老家,族人中还有这等英烈!
感谢关注,问好! 我爱大枞阳 发表于 2019-2-26 13:34
枞阳人的骄傲!
感谢关注,问好! 滨江现代城 发表于 2019-2-26 14:35
一段淹没在历史尘埃中的革命岁月
感谢关注,问好! 房师亮的儿子房普生先生的回复:文章写得很好,我已转发给家人及孫新世(孫炳文和任锐的小女儿,其姐孫维世在文革中被害),谢谢! 应费不少时间佐证的,辛苦了! 拜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