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宜生 发表于 2010-4-5 22:01:02

寒食节的启示

      清明一到,有谈寒食节者,就会想到春秋战国时代的介子推。那是两千多年以前的故事了。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设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为躲避祸害而流亡出走。于穷困潦倒、饥肠轱辘之时,他的随从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块肉,用火烤熟给他充饥。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君主,成了著名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介子推见主公对那些曾和他一起侍奉主公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而自己分毫未得,便躲避封赏,携母隐居绵山。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逃出来。谁知介子推宁可在大火中烧死,也不愿出来受封,结果被大火烧死在一棵柳树下。
      介子推为鞭策晋文公勤政清明,励精图治,在其临死之前,咬破手指,撕开衣襟,写上血诗一首: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吃生冷食物,以对一个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之怀念。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由于清明节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地,寒食与清明节就合二为一了,寒食节就成为清明节的别称。
      寒食节是中华民族纪念介子推的一个感恩的节日。它的深层内蕴是让人们崇尚忠贞高洁,懂得自尊、自责、悔过与感恩;深刻反映了我国传统的民族精神。这里不仅充分体现了炎黄子孙崇敬先人的传统美德,也折射出先人淡泊名利,不图虚荣的高尚品德。介子推那种“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精神,孕育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成为构成中华民族的脊梁的重要支柱。介子推不顾个人得失,心中只有国家,临终《血诗》期望主公“勤政清明”的一片丹心,表现了一个臣子对国尽忠,心系国家昌盛,关注祖国的未来的一片赤诚之心。
      近年,在清明时节祭悼先人先祖大有隆重之势,且国家已将清明列为法定假日。然就民众于缅怀先人,寄托思悼之情外,有关寒食节的由来、介子推的故事,又有几多人知晓,又有几个人真正理解这个故事的意义?
      如今,清明节、寒食节等等诸如祭悼先人的节日,在人们的心里,正悄悄地偏离了节日的主题。赏花、踏青、郊游正悄然替代着焚香,扫墓。这亦无可厚非,时代毕竟在进步。可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正是从这些节日中绵延传承,我想今天的人们,必定不会让其淡漠。
      而为官者,如若有介子推那种不为名利、不图虚荣的高尚品德,如果能读懂介子推《血书》里的精髓,能将其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我想,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将指日可待!
/size]

曼联 发表于 2010-4-5 22:59:22

寒食节是中华民族纪念介子推的一个感恩的节日。

它的深层内蕴是让人们崇尚忠贞高洁,懂得自尊、自责、悔过与感恩;深刻反映了我国传统的民族精神。

这里不仅充分体现了炎黄子孙崇敬先人的传统美德,也折射出先人淡泊名利,不图虚荣的高尚品德。

婺源人家 发表于 2010-4-5 23:46:45

介子推那种不为名利、不图虚荣的高尚品德是后人的楷模。

枞阳女人 发表于 2010-4-6 00:01:22

过去怎么又那么多伟大的人呢,现在呢?哎

滨江松 发表于 2010-4-6 06:32:10

割肉奉君尽丹心,
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
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
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
勤政清明复清明。

何休 发表于 2010-4-6 06:50:33

期待灯火阑珊 发表于 2010-4-6 11:55:51

过去的都是名人伟人,现在的多是贪官污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寒食节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