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枞阳人】陆大道:抱寒守志 不辍初心
见到家乡人,陆大道院士有些激动。“你们坐,你们坐……我这里也没收拾。 ”陆院士热情地招呼我们。没有任何场面话的开场白,直接聊起了家乡的旧友,他的问题一个接一个,越说越兴奋,气氛融洽而轻松。12月中旬,北京的空气寒冷而干燥。这天,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已经79岁的陆大道院士在办公室接受家乡记者的采访。
老先生穿着蓝白条纹衬衫,外面套了件黑色薄羽绒外套,戴着眼镜,头发虽已斑白,但非常精神。他比预想得要瘦一些,比起这个年龄段的绝大多数人都要显得睿智和干练。
与老先生的谈话中,家乡的人和事是出现最多的话题。几乎大半的时间他都在回忆家乡的那片土地。门前的山岗、小河、稻田、菜地、水塘……随着离开家乡年岁的增长,他的故乡情结愈来愈重。“常忆儿时门前水,岁月未改风吹波。我相信风吹波浪还是跟我儿时一样。 ”他满怀着深情地说。
从踏进浮山中学开始对地理感兴趣,到进入北大选择地质地理系,随后考入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再去德国进修,回到祖国后参与《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等多项国家级及地区级规划的制定和战略研究,并在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点——轴系统”理论和中国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的“T”字型空间结构战略……他认为自己在学术上取得的一系列成就,离不开家乡的那片土地以及那片土地上孕育出来的学风和人格。
苦乐求学路
“幼丧父寡母独子,小年纪立志发奋。狂风时夜起耙柴,雨雪天光脚去读。 ”陆大道在《我的人生路》这首诗里这样描述自己的童年。
陆大道1939年出生于桐城县阳和乡柏长村(现属枞阳县麒麟镇),那是一个有着十二三户人家的村庄,村子坐西朝东。
由于父亲早逝,陆大道和母亲一起生活,日子过得艰苦。“我母亲一个人挑起生活的重担,养我长大,供我读书,非常不容易。但母亲勤劳能干有志气,日子也不至于过不下去。她常教导我要努力,对我影响很大。 ”
陆大道小学阶段的学习是在动乱中完成的。从国民小学到私塾再到阳和小学,五年之间换了三个学校。“我是经历了两个社会的人,那一段的求学经历比较波折,好在一直没有放弃。 ”陆大道说。
寡母独子的生活让陆大道小小年纪就学会了自立自强。下田打稻插秧、上山耙柴、下河网鱼,这些体力活他都干过。“秋天夜里刮过风,松树叶落了,一大早我们就会去岱鳌山耙灌木、松毛,清早去,晚上回来,多的时候就挑着去麒麟集卖。 ”
“那时候我们家分了两亩多田,在我八九岁的时候,农忙时节会从学校请假回来插秧。 ”“每年也会割稻,给大人抱稻捆,在田里飞速地跑着,手指被割伤过,脚也被划破过。 ”
回忆起这些,陆大道的嘴角始终带着笑意,语调反而是轻快的,仿佛在回忆几十年前的快乐,带了某种自豪感。“要说困难,也是有的。 ”冬天下雨后的农村泥泞不堪,到阳和小学上学有两里路要走,母亲给陆大道做了双布鞋,用桐油给油上。雨雪天气的时候,陆大道就把鞋脱下来,赤脚走过去,回家后,小腿都冻红了。“冰渣子冷得很。 ”陆大道说的时候做出龇牙被冻的表情。
时隔多年后回想起当年的艰辛,陆大道告诉我们,这些今天回想起来都不觉得有什么,反而是种幸福。也许,他想到了当年艰辛生活里的温情。“母亲一直对我很好,每天回来,用热水给我泡脚。那时候在浮山读书,周一早晨去学校,母亲三四点起来给我蒸饭,再蒸一个鸡蛋羹,那是最美味的。而我,一直很瘦小,在母亲挑粪浇菜地的时候,也只能依了她将粪桶放在靠近她肩膀的那一头,做她一个不合格的拐杖。 ”
也许是天性使然,也许是苦中作乐。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陆大道先生反而分享了很多的快乐时光。他以诗的形式记录下了读私塾时的一段精彩回忆,并兴致勃勃地拿出来,朗读给我们听:“儿孙相对坐,凝神在锋尖。此景似曾有,光阴七十年。 ”在老先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和逐句解释中,诵读《论语》《贤文》、端坐练习毛笔字、顽童们趁严师不在念经胡闹的情景一一再现,栩栩如生。“字写得不好要被打板子,我也挨过两板子。 ”老先生的语调忽而变得顽皮起来,并做出害怕的表情,逗得笑声一片。
在陆大道幼年时,困苦化成奋进的动力催促着他不断磨练自己,一如他曾在浮山中学的题字:抱寒守志。而在如今的回忆中,苦和乐早已交织在一起,奏成他回忆里的动人华章。
初心不改六十载
陆大道一生都在致力于经济地理学和国土开发、区域发展问题研究,建立了我国工业地理学的理论体系。他参与了《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等多项国家级及地区级规划的制定和战略研究。他提出了“点——轴系统”模式和中国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的“T”字型空间结构战略。他还……
陆大道在地理人生之路上行走至今,兴趣、天意、努力各占了几分。
“初中读书时周末常去浮山风景区玩,有飞来峰、一线天、仙人洞……我开始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 ”
后来考取桐城中学读高中,对地理的兴趣一直未减半分。高中毕业,陆大道准备报安徽师范学院(现安徽师范大学)。“我想早点毕业回来教书养活我的母亲。 ”由于他当时成绩比较好,又是贫下中农,学校老师便动员他报考了北大。“安徽师范学院当年是没有经济地理专业的,但北大有,上了北大后我就报考了这个专业。我对自己选择的经济地理学非常喜欢,一直到现在都非常热爱。 ”陆大道说。
1963年北京大学毕业考上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生,1980年去德国进修到原联邦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做访问学者,1982年回国致力于经济地理学研究,至今已经60多年了,陆大道对地理的兴趣从未改变。
1978年的改革开放对陆大道来说无疑是一次机遇。“我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那时候国家开始重视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我们几乎是中国科学院派出的第一批访问学者,当时是40岁左右的一批人,正是有一定作为又急切需要学习的年纪。那段经历对我影响也很大。 ”
陆大道是带着任务去的,那就是学成归来报效祖国。踏上德国土地的那一刻,陆大道就想着自己能带什么新的东西回去,对得起祖国,对得起中科院,对得起江东父老。“当时,中科院每个月给我们发几百个马克,那些钱相当一部分是国家出口一些农产品换来的,是老百姓的血汗钱。我们都舍不得花,都省着用。 ”
两年的德国访学让陆大道开了眼界,也学到了很多知识。他惊叹德国高速公路、高架的庞大,惊异汽车的速度那么快,也感叹物资的丰富。“研究高速公路怎么布局也是我的专业。 ”陆大道暗下决心要学成归来为祖国的发展做出努力。
他在德国不舍昼夜尽可能多地学习,考察了当地的老工业区、基地,城市的布局,高速公路、铁路和运河等。同时结合前期对苏联生产力布局的研究,进行思考。“我那时候对城市布局、工业布局感兴趣,研究并写了很多文章,回国后就参加国家重要任务,搞国土规划。 ”
从萌生兴趣到进行专业学习研究再到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陆大道对地理学的追求从未停止过。对陆大道来说,没有退休这回事,79岁的他依旧在学习、研究。 11月29日在《中国经济大讲堂》,陆大道向全国观众解读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地理密码”。他曾诗云:“童年梦想从未弃,机遇坎坷各半分。青春遗憾无可补,职业生涯独有情。……五十余年忙碌过,未觉何处一步停。 ”他艰辛刻苦却成就斐然的一生正是对这几句诗的注解。
浓浓家国情
在采访的过程中,话题总是不自觉地回到家乡。“这些年,故乡情结愈来愈重。 ”在陆大道的记忆中,家乡的地形风貌甚至一草一木都那么清晰:村子北面是岱鳌山,岱鳌山上的水由北向南进入长江。村子里有一个山岗、一条小河,小山岗的东面有十几户人家。田和地在村庄东面,村庄属于丘陵地形。每一块田、每一块地都有印象。一到七八月份,空气是热的,稻花开成白色,结了一股清香。门前的大塘,水面平静,母亲在门口的菜地种地……诗意的语言流淌出浓浓的乡愁。
陆大道说自己与家乡是不能割裂的。家乡在桐城派的影响下重视教育,重视培养少年儿童发奋努力的精神风气,使得他和家人在最艰苦的岁月也没有放弃读书。“母亲一直想尽各种办法供我读书,养鸡卖鸡蛋给我换纸笔。艰难时期我们用榆树皮磨成粗糠做粑吃,也曾为了生活讨过几次饭。堂兄在我们撑不下去的时候极力支持我读书。异父的哥哥多次在清晨的雾气中挑着担子送我去学校和车站,并且一直侍奉我的母亲,让我没有后顾之忧……”说到动情处,老先生的声音哽咽,听者笔下的字也渐渐模糊。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故乡之情于我是对我成长的村庄的怀念。随着我对我的祖国,我的安徽,我的桐城、枞阳文化和历史发展的进一步了解,我的故乡情结也有了一些变化。 ”
“我生在那个充满文化底蕴,重视教育的乡土,生在这个国家慢慢发达强大起来的时代,我很感激我的命运。 ”
少年时代,陆大道经历了国家的动乱,中年时代又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对“家国情怀”有着比常人更深的感触,也让他始终怀着感恩与回报之心。
“家国情怀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非常重要的。今天的青年人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了解中国的国情,要对生养我们的国土有着深沉的爱,为她去奋斗,为她去自豪。爱国、爱家、敬业是人生中最光辉的一面。 ”
虽然故乡情结随着经历的丰富外延在不断扩大,但生于斯长于斯,陆大道对枞阳的变化时刻关注在心。“家乡的文化底蕴丰厚,自然资源优渥,在总书记提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背景下,枞阳要好好调查清楚自身的资源,依靠长江周围水面的发展,依靠地方特色产业,依靠大城市的发展来带动自身经济发展。 ”
家乡的话题似乎怎么也聊不完,中午吃饭的时候,采访虽已结束,但家乡的话题却意犹未尽。“又是一年中秋月,何时伴我回故乡? ”老先生朗诵出他中秋写下的诗句。我们提议他回去看看,他说自己腿不方便,不能长时间坐车。
吃完饭,临出门的时候,他突然询问怎样回枞阳最快,和我们探讨最快的归程……是啊,那根乡愁的线一直在牵动着他的心!杨阳
浮山中学校友确实牛叉 陆老回家来看看吧。我映像中记得在枞阳中学念书时,在学校门口看到黄镇最后一次回枞阳。有十来个人陪着他。黄老向学校这边看着。 陆院士不是桐城中学毕业的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