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之会稽比浙江之会稽至少要早1300多年
本帖最后由 渡航 于 2018-11-3 21:03 编辑枞阳之会稽比浙江之会稽至少要早1300多年晋州之会稽与越州之会稽辨 《枞阳县志》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才编纂。清朝桐城县在道光年间才正式出版《桐城县志》,也就是说编纂《桐城县志》时,清朝已经统治了一百五十年。清朝纂《四库全书》时,集天下之书,进行了历史大分解。唯有当时的桐城没有修志,清政府对古桐城知识分子打压是世人共知的。这导致了今天有的朋友把晋州之会稽,与越州之会稽混在一起,这是对会稽的历史不完全认知,也导致了对许多诗词文章不能解读。 《史记·夏本纪第二》“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二十五史·夏纪》第1册第14页)。大禹在完成治水工作后,召集各诸侯按功论赏后,才逝世的。会稽之名来源于会计,大禹会天下诸侯而计功。 屈原在《天问》中写道:“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焉得彼嵞山女,而通之于台桑?”大禹亲察四方,在嵞山(会稽山)娶了王后。筑夏后宫,又称夏氏宫。夏氏宫位于会宫镇。屈原楚国人,嵞山属楚国领地,安徽的寿春曾为楚国首都。此时,越国可能还没有会稽之名。 《说文·屾部》:“嵞,会稽山也。” 段玉裁注:“盖大禹以前名嵞山,大禹以后则名会稽山。”后来有人把“嵞”字写成“涂”字。涂山地名又被移走。从中国文字象形来看“屾”与会宫镇的笔架山山形是一致的。 嘉庆《庐州府志·封爵十三》记载“陈最父贺以舍人,前元年,从起碭以左司马入汉,用都尉,属韩信,击项籍,为将军。定会稽浙江湖陵,封贲侯。孝景中,最嗣改封巢亡后(《康熙志》)”。汉景帝刘启(前157年—前141年在位)。这就是说在汉景帝时,陈贺曾在浙江封侯,其子后来在南鄛封侯。
《四部丛刊·集部》收录宋朝徐《骑省集》,为宋本影印件,其中《宋故金紫光禄大夫左散骑常侍上柱国东海县开国伯食邑七百户责授静难军节度使行军司马徐公年七十六行状》“公讳铉,字鼎臣,其先东海郡郯人也。周德之衰,偃王以仁义所归者七十余国,乃逊于江淮之南会稽太末里,有庙存焉。积庆所钟,令嗣蕃衍,故自烈考已上皆于会稽。公所撰改卜合葬烈考太夫人于洪州西山,墓志详焉”。更能证明江淮之南有会稽,而不是越州之会稽。否则,作者不必要注明。 《舆地纪胜·官吏下·南唐徐骑省》注云:“桐城县南百里地,名连城。四面不壁居湖中,古木参天。有徐常侍庙,居人谓即骑省也。骑省字鼎臣,名铉。在南唐以直,贬在舒三年。”其作龙门寺记有叙云:“予顷岁谪居此地,思过三载。”今山下有徐及二张公合祠,西南为连城湖,湖西道旁有大石,上镌字曰:“四水会同此山,关桐城之大水口。西对小龙花山口,如门阙然。”(《桐城县志》)
宋本《骑省集》影印件 徐铉的祖先为郯人,从周朝以后居住在会稽,徐锴是会稽人,有人把徐铉写广陵人,徐铉在李煜时代住在广陵宫。不排除徐铉在杨州生活过,但非要说他是广陵人,觉得不妥。徐铉,字鼎臣,一字用和,骑省是官职,自号梅斋。 《四部丛刊》收录了宋朝黄康弼辑《续会稽掇英集》,为手抄本,集中收录了王说送尚书都官到晋州任职的诗,《尚书都官郎中新摧知晋州》“晚色光华去玉京,画船新指会稽行”。这首诗是写的是晋州之会稽。江淮南之石溪在晋朝设晋熙郡,后为晋州。这进一步证明晋州有会稽。
《续会稽掇英集》宋抄本影印件 清康熙年间,桐城方子尔撰的《嵞山集》中有姚康作序,李楷在《嵞山集序》是这样描述:桐城方子尔之诗,凡若干卷……方子以嵞山名集,本于《离骚·天问》:何娶彼嵞山而通之于台桑。盍嵞山即《尚书》之涂山也,其地或云在会稽,以钟离者为正。方子之意远矣。方子尔是本地人,说明嵞山在本地。 夏氏宫对面是桀王城,一水相隔,现为夏叽大桥相连,桀王城遗址尚存。今天的会宫镇的会宫得名于会稽山和夏氏宫。浙江会稽郡是秦始皇时封的还是汉时封的,不予讨论。大禹时代,属原始农耕社会,社会生产力低下,大禹治水主要在江淮地区,这也是史学界公认的。那时大禹渡长江,苏皖一段长江古称淮海,也不是一件容易事。按帝系年表推算,晋州之会稽的存在,比浙江之会稽起码相距要早1300年左右。因而有人把晋州会稽山与浙江的会稽混在一起是错误的。晋州之会稽在今天的枞阳境内。
吴老师这篇论文观论据充分,条理清晰,可谓解史学之一大疑惑。纠谬拔正,实是史家一大幸事。近日学历史,大禹治水之区域,并未有涉及浙江之范围,史书也明确载计功于涂山,涂山在地图上也标注位于今安徽地界之内,然而大禹庙却在浙江绍兴,是以费解。我为此很是困惑,此疑问当从吴老师始大白于天下。 滨江现代城 发表于 2018-11-4 15:41
吴老师这篇论文观论据充分,条理清晰,可谓解史学之一大疑惑。纠谬拔正,实是史家一大幸事。近日学历史,大 ...
感谢关注与支持,其实枞阳也有大禹庙,清朝时折了。人们只知道大禹治水,忘却远古时四大发明。现在有人怀疑夏朝是否真的存在。 现在不是比GDP 吗 这个蛮妙的 枞阳一条龙 发表于 2018-11-5 09:07
现在不是比GDP 吗
民国初,石溪街上还有八大徽铺。客帆如织,仕女如云。那时不知道GDP,只知道钱用斗装,数钱用小碗量。 stwl868 发表于 2018-11-5 10:15
这个蛮妙的
谢谢关注,隔屏问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