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宜生 发表于 2010-3-7 22:32:16

“杏花村”之谜

                                        “杏花村”之谜
       每当清明来临,去给先人们扫墓时,便会想起杜牧的那首《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然而,每次默诵这首传世之词同时,便产生一个深深的疑问:杜牧所说的“杏花村”究竟在何处?
       因为,三十多年以前,我曾经在一个叫做“杏花村”的地方呆过一年多,那便是山西太原以南汾阳杏花村。可是,长期以来,全国有好几个“杏花村”,都说自己就是杜牧诗中所指。它们纷争不断,形成了一个“杏花村”归属地的谜团。
       于是,我试着在这个谜团中,一年一年地从史料中去寻找考证的资料。终于,某一天在《江南通志》里,找到了确切的依据:唐武宗会昌四年,牛、李之争正烈,杜牧也身受其害,从黄州调任池州刺史,仕途不尽如意。
      山西汾阳杏花村是“真正的”杏花村?有人说,这个杏花村以生产汾酒、竹叶青酒名扬天下,我虽也曾品尝过那如琼浆的美酒,也瞻仰过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的诗文碑刻。咏其酒赏美景,亦有赞叹之情。杜牧的《清明》诗,虽是列于群碑之首。但我坚信,史料的记载,总归要比民间传说的要真实得多。
      杜牧一生从未到过山西,怎么可能在汾阳喝酒? 汾阳清明从来不下雨,有时还要下雪,又何来《清明》中“清明时节雨纷纷”?江南多雨的现象,正好印证了清明时节的节气。故而我更坚信,“杏花村,在池州城西里许,杜牧【借问】句即指此”一说。
    贵池位于长江南岸,县城西郊秀山门外的地方,是杏花村的故址,北濒大江,南连九华,是个山奇水秀,风景迷人的胜境。只可惜,虽去过几次,都未能亲临于斯,一瞻“杏花村”故地,实为一憾。
      不过,他那一首诗,勾勒出正当“清明前后,春暖花开、丝雨菲菲,扫墓者络绎于途,舟车劳顿,形如断魂,欲寻酒家。嫣然中,在牧童的指引下,若是遥见杏花林中飘点的酒帘,一阵酒香也随著斜风细雨传来,雅兴逸飞”的动态画卷。似这动静相宜的水墨画卷,非身临其境,我想杜老前辈是临摹不出来的。
      从书中记起,明代著名诗人沈昌洛经池州时诗云:“杏花枝上著东风,十里烟村一色红,欲问当年沽酒处,竹篱西去小桥东。”池州太守顾元镜也说:“牧童遥指处,杜老旧题诗。”我还从书丛中得知: 清代贵池 那“长堤十里,灿若红霞;平野三春,纷如绛雪”之胜景。
      怀揣这个“谜底”,我憧憬着来年清明时节,沐浴着绵绵春雨;游历于江南柳堤;顺着牧童的牧笛;闻到杏花的酒香。畅饮“九华”曲香,洗去悲思的惆怅。然后,在先人的坟茔之前,向大自然大声问道:“这才是真正的‘杏花村’么?”

/size]

黄哥 发表于 2010-3-7 22:40:53

?杜甫——《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附近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 本诗写一个离乡在外的“行人”,在春雨绵绵的清明时 节欲借酒浇愁的心情。诗中的行人、酒家、牧童、杏 花村,山道湾湾、春雨飘洒,构成了一幅情趣盎然的“清明烟雨画”。

曼联 发表于 2010-3-8 00:05:00

古“杏花村”地名之争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是晚唐诗人杜牧所作,是一首情景交融,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传诵不衰的诗。每当杏花初绽或盛开的时节,文人墨客总会油然想起这千古名句。然而正是这千古名句,引起了数百年来的一场公案——诗中的杏花村究竟在何处?诗以景明,景以诗传,按理说应该考察一下当年的杏花村到底在哪里。与杜牧诗中有联系的杏花村,全国各地共有20多个!比较集中的说法有以下几个:

  有一说在山西省汾阳市。市区北15公里处有一个杏花村,村里有一口古井,俗称神井,据碑文记载,井水“味如醴,甘馨清洌”。相传自南北朝以来汾阳便以产美酒著名,所产汾酒素有“甘泉佳酿”的美誉。在众多的杏花村里,惟此处有这样远近皆知的名酒。历代文人墨客的题诗碑刻甚多,而杜牧的这首《清明》诗,赫然列于碑群之首。

  然而仔细考证之后,却无法断定杜诗所写的杏花村在山西汾阳,因为杜牧写这首诗的时候正是他落魄江南之际,已是他的晚期,而此期间他并未到过汾阳。杜牧20余岁时曾到过汾阳,那时他壮志凌云,诗情豪迈,似不会写下如此凄苦悲哀的诗句来。

  一说在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城西南有个杏花村,此处过去也有酒肆,也产名酒。杜牧于会昌四年(844年)9月由黄州刺史迁池州刺史,会昌六年9月再迁睦州刺史,在贵池呆了整两年。杜牧在贵池为官时,爱喝酒,也爱郊游,现在贵池古井犹存,当时以井水酿酒,名为“杏花大曲”,香醇可口。清人朗遂作《贵池县杏花村志》,将杜牧诗收入,其后,《江南通志》也把该诗收入,并申明杜诗所指杏花村在贵池。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名胜辞典》便依此说。

  可是仍有疑问。有人推断杜牧作诗的时间,如果是在赴贵池的路上,即会昌四年九月,而这时离清明节尚远;如果是在贵池做官时所作,即已到了第二年的清明,在这里为官半年有余,而又嗜酒如命的杜牧,想来不会还不知道产好酒的杏花村,况且,既是为官,吃酒等些许小事自有当差的服侍,恐怕不会亲自去讨买的。如此看来,杏花村似也不在贵池。

  还有一说在江苏丰县城东南15公里处。持此说者根据诗意,认为此诗应为对途中周围情况不了解时所写,于是查阅杜牧年谱,了解到杜牧一生中自外郡迁官赴京共4次,其中有3次都经过丰县:大和九年由扬州节度掌书记迁监察御史,大中二年八月,由睦州刺史迁司勋员外郎,大中五年秋由湖州刺史迁考功郎中,皆取道运河,经扬州、宋州(河南商丘)、汴州(河南开封)入京。大中二年杜牧曾作宋州宁陵县记。丰县杏花村就在运河至宋州道上。远古时,丰县曾属宋,并且丰县是刘邦的故乡,杜牧经此作诗与情理甚合。另外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写的一首关于丰县朱陈村嫁娶图的诗:“我是朱陈旧使君,劝农曾入杏花村。而今风物那堪画,县吏催钱夜打门。”也与杜诗暗合。最早版本的《丰县志》也收有杜牧的这首诗。然而遗憾的是,如今丰县城东南15里一带并无杏花村,只有一个张杏行政村,虽说此村家家门前院里尚植杏树三五株,但该村向来不产酒。

  近年来,江苏宜兴也冒出一个杏花村。当地的人们讲杜牧47岁罢官后住到湖州,50岁时死于湖州,晚年落魄,常到邻县宜兴游览解闷,住在宜兴十里碑,并造水榭,人称“牧之水榭”。杜牧在此写下不少诗,后人游时也留下许多墨迹。距“牧之水榭”3里远的地方有一个杏里村,过去四周都是杏花树,唐代这里的酿酒是很有名的。由此,有人认为这就是杜牧笔下的杏花村。但这种说法的论据似乎也不充足。

  另有一种看法,认为杜牧诗中的杏花村乃泛指,并无确切地点,诗是表达情绪的,未必像数学那样丁是丁,卯是卯。但是从逻辑上推理,杜牧当年应该是真的看到了一个杏花村,才写下的诗句,但是他是否马上就写下这首诗呢?不敢确定,或许,是诗人晚年追忆年轻时境遇所写的作品也未可知。

  看来杜牧诗中的杏花村确有无疑,这位才学显赫的杜樊川(杜牧晚年曾居住在樊川别业,世称杜樊川),写的究竟是哪个杏花村呢?这又为后人留下了一个历史之谜。

  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清明》诗,竟在今世文坛和商界造成了极大的迷茫和争论。这就是许多人想要弄清楚而迄今并无结果的一个问题:杜牧诗中的“杏花村”究竟在何处?

  纵观各文之说,主要表现为两种观点:一为山西汾阳杏花村说,理由是该村酿酒始于北魏,已有1500多年历史,汾酒又为中华名酒;一为安徽贵池杏花村说,理由是那里也酿酒,而且杜牧曾在池州任过官。贵池说者驳汾阳说者:两《唐书》本传和《杜牧年谱》均没有杜牧到过汾阳一带的记载。汾阳说者举杜牧《并州道中》一诗为证,贵池说者又说《并州道中》也并不可靠。如果再深入一步探究,《并州道中》尚见于杜牧《樊川别集》,而《清明》一诗,《樊川诗集》、《别集》和《全唐诗》却都没有收录,所以难免有人怀疑此诗是否真系杜牧所作。

  在没有更可靠资料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姑且将《清明》当做杜牧之作来读。但一定要用读诗的方法正确来读。

  首先应该指出的是,“杏花村”三字,杜牧诗外,还见于唐时其他诗人诗中。许浑《下第归蒲城墅居》有句云:“薄烟杨柳路,微雨杏花村。”薛能《春日北归舟中有怀》有句云:“雨干杨柳渡,山热杏花村。”温庭筠《与友人别》有句云:“晚风杨叶社,寒食杏花村。”宋代大诗人苏轼《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也有句云:“我是朱陈旧使君,劝耕曾入杏花村。”因为朱陈村在徐州,所以又有人欲以此来证明杜牧所说的“杏花村”在徐州。其实,杜牧诗中的“杏花村”,并不是村名,而是指杏花盛开的村庄。

  我们如果多读一些古典诗词,就可以发现,古代诗人们作诗,对于如村名山名之类地名,诗题和序中一般实用其名,而诗句中却少实用,往往是以景色或特点来代替其名。我们假设那个有酒肆的村庄叫“北辛村”,杜牧诗句如果作“牧童遥指北辛村”,便显呆板无味,而作“杏花村”,则景象明媚,意境顿出。此即古人常说的诗贵含蓄、忌直白,亦即今人所谓意象须佳。杜牧的《清明》诗,与许浑、温庭筠等人诗,因为均是春日之作,其时杏花正开,所以多与杨柳对举,指开有杏花的村庄为“杏花村”。宋代名词人周邦彦《满庭芳·忆钱唐》之“酒旗渔市,冷落杏花村”、王沂孙《一萼红》之“罗浮梦觉,步芳影、如宿杏花村”,显然均指杏花盛开的村庄。清代名家朱彝尊《虞美人·寒食太原道中》有“今年寒食又横汾,又听饧箫吹入杏花村”句,是汾河两岸多有“杏花村”也。这种写法常见于古人诗中。与“杏花村”用法相类者,是“黄叶村”。苏轼《书李世南所画秋景》:“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陆游《枕上偶成》:“放臣不复望修门,身寄江头黄叶村。”又《夜行宿湖头寺》:“卧载篮舆黄叶村,疏钟杳杳隔溪闻。”清代敦诚《寄怀曹雪芹》:“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还有“绿杨村”,如李商隐《越燕二首》:“将泥红蓼岸,得草绿杨村。”雍陶《塞路初晴》:“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诗人并不是说某村庄之名为“黄叶村”、“绿杨村”,而是以所见之景言之。这样的用法还很多,如顾况《听山鹧鸪》:“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晓。”李商隐《赠从兄阆之》:“荻花村里鱼标在,石藓庭中鹿迹微。”来鹄《宛陵送李明府罢任归江州》:“菊花村晚雁来天,共把离觞向水边。”翁洮《和方干题李频庄》:“海气暗蒸莲叶沼,山光晴逗苇花村。”方干《阳亭言事献漳州于使君》:“平明疏磬白云寺,遥夜孤砧红叶村。”此外还有“桃杏村”、“橘柚村”、“薜荔村”、“苎萝村”等等。更多见的是“夕阳村”,指夕阳下的村庄,而绝不是说那个村子叫“夕阳村”。诗人作诗的这种手法或曰习惯,至今亦然,如海南诗人周济夫,便曾以“楝花村”指其家所在的加道村。

  古人作诗填词时,贵含蓄、忌直白,尤其是在涉及村名、地名的时候,往往以自然景观、人文特色,甚至自己的某种意境来替代。所以,杜牧诗中的“杏花村”,应该是诗人看到或想像中的一个开满杏花的村庄。《四库全书·杏花村志》中则点明:“杜牧……‘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句,盖泛言风景之词,必以一村以实之,则话句反为滞相矣!”

  由上述可知,杜牧若深秋时节重经作《清明》诗之地,并又有诗,则前曾沽酒的那个村庄,便不再是“杏花村”,而为“黄叶村”或“菊花村”了。明乎此,便知道杜牧所说的“杏花村”与地名并无关系。

婺源人家 发表于 2010-3-8 00:55:32

贵池杏花村酒俺喝过,不怎么样嘞!杜牧要是知道了,肯定要把诗词改了。谁叫你酒厂都把酒精兑兑水加点酒香精就叫酒呢!不过贵池的自然风光还是不错的。

曼联 发表于 2010-3-8 01:10:03

回 3楼(婺源人家) 的帖子

我去年喝过一次金牧童,也是贵池的,还是池州市政府接待专用酒

何休 发表于 2010-3-8 10:57:50

我看到枞阳有一酒店,招牌上写着“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狮峰山。”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杏花村”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