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合肥,要耗尽多少年的安徽?
一个合肥,要耗尽多少年的安徽?过去几十年安徽领导人总是期望以合肥为中心,以淮河为重点、以皖北经济发展带动皖南,可结果呢?跟苏南同处在长江南岸的皖南却依然发展缓慢,几十年错误及现在仍然继续定位的重北轻南发展所导致的恶果依然是这个农业大省的经济一直徘徊不前,曾在历史上商业灿烂一时的皖江流域却寂寞无闻了,面对武汉城市圈的挤压,沿江城市群和蚌埠-淮南城市群被“南京都市经济圈”和“徐州经济都市圈”所“瓜分”和“边缘化”,呈现出“四分五裂”的态式,合肥城市群面临着四面楚歌的境地。
安徽省决策层为何一直要打造以合肥为中心的经济圈里?在安徽省内,目前还没有一个很有影响力的经济大城市,那么在安徽省内必然选择省会城市来打造了,合肥在Mao.ZD时代出于战略考虑以小县城而作为安徽省会的,经过安徽几十年造血似的投资和扩张,就经济而言,无疑是省内最强的(06年GDP:1073.86亿),但由于不靠江不靠河,更是由于小县城发展起来,对其它城市的影响力显然不够,而沿江城市自己本身处于皖江的优势,毗邻长三角,发展速度很快,与长三角接轨是必然的,当然不会北上呼应合肥都市圈。作为沿江城市的芜湖、马鞍山、铜陵、巢湖、滁州如果单个跟合肥竞争,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如果沿江五市抱成团(06年五市GDP:1859.9亿),合肥又没法比较。由于合肥经济影响力太薄弱,沿江五市又不愿意服从合肥这个省会城市作为经济老大,所以注定合肥为中心的经济圈的必然失败。而且沿江城市有著名的奇瑞汽车集团、马钢集团、有色金属集团、海螺集团这样特大型企业已经成为是安徽省内本土支柱性产业。相比下,合肥除了江淮汽车集团外,曾经在上世纪****十年代风光一时的本土企业荣事达、美菱、扬子都已雄风不再了,这些企业为何衰落了?当然是人的因素!
安徽过去几十年在构造所谓的“合肥经济圈”和“沿淮经济带”。正因为经济发展战略上的画地为牢和固步自封,致使沿长江流域在上个世纪改革开放的关键起步阶段八十年代成为决策上的空白,沿江几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同一流域的苏南地区,面对上世纪八十年代毗邻的“苏南模式”和九十年代的“上海浦东开发”及“浙江模式”,相邻的皖江流域却是无动于衷的闭关自守者!
也许如梦初醒的安徽也感觉不能等待下去了,也就在新世纪,安徽也匆忙推出自己的发展规划!
2000年,安徽提出了打造“一线两点”的大合肥都市圈,形成以合肥、黄山为南北轴,沿江城市为东西轴的城市群,作为引领全省经济加速发展的龙头。这个城市群包括合肥、黄山、安庆、巢湖、芜湖等10座城市。在这一规划中,合肥谋求的地位是成为安徽省的加工制造业基地、科教中心。
2002年,合肥提出打造“合肥—芜湖—安庆城市带”,即以合肥、芜湖、安庆为中心,以皖北、皖南为经济后盾,发展“合芜安”3小时都市经济圈。
2003年,合肥撇开安庆,提出打造“合肥—芜湖都市圈”。
2003年,合肥市首次提出了“合肥经济圈”概念,主要内容是以合肥为中心,与周边蚌埠、滁州、巢湖、芜湖等城市分工合作,发展经济圈,逐步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圈融合。
2004年年末,合肥再提出“9+1”城市圈发展战略。即以合肥为中心,建立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淮南、六安、巢湖、滁州、池州1~2小时经济圈。
但是多次设想、多个规划,左右摇摆不定的做法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全部无疾而终。综观中国其他省份,没有哪一个省份像安徽这样如此“史无前例”的翻来覆去打造所谓以合肥为中心的“都市经济圈”,其结果最终一一夭折。
面对其他省份经济圈纷纷向中央申请优惠倾斜政策重点支持和出现咄咄逼人的激烈竞争;安徽,为何从来没有向国家要政策的勇气呢?刚刚定位好的沿江城市群,现在又要搞合肥城市群、蚌埠-淮南城市群三足鼎立的形势,对于安徽这样贫穷大省有那么多的财力、人力、物力同时搞三大城市群吗?安徽经济发展的中心到底定位在哪里?安徽最接近长三角的皖南至今没有一条完整通向长三角的高速公路,把皖南丰富的旅游资源给白白的浪费了,在打造省内所谓条条高速公路通合肥的决策,为何安徽省决策层一直走不出以合肥为中心的经济怪圈呢?
一位安徽博士说:“安徽人出来是条龙,回去就是虫”。大量的人才由于得不到重用,纷纷离开安徽,到发达地区打拼、创业;优秀的、杰出的、成功的在发达地区买房安家落户,把自己的父母接过去,从此摆脱安徽的烙印,再也不回安徽了,安徽只是成了他们心中偶尔的回忆!
两年多来,在长三角的行走中,遇到众多的安徽人士,当每个人谈起自己的未来时,有人说在上海安家、有人说在苏州安家、有人说在杭州安家,把户口迁出来,安徽再也不回去了,安徽,难道你注定是要被抛弃了吗?那么试问谁在抛弃着安徽? 皖江城市带,皖江一带就要腾飞,皖北实在没什么发展,除了两淮的煤 希望皖江能是一个飞跃 安徽抛弃了皖江,也就是抛弃了自己! 有道理。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