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yadmin 发表于 2018-6-8 08:30:24

新华社区:群众为棚改“代言” 助推项目“快马加鞭”

棚户区改造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同时也是较难开展的一项工作。而在枞阳镇新华社区,这项工作却开展得有声有色,速度与力度都走在全县、全市前列。


  合力攻坚,凝聚“棚改力量”

  正大街新华社区是典型的老城区,辖区内房屋结构复杂,年久失修,部分或全部房屋使用功能不全,存在严重的消防、治安隐患,有的地方一到下雨天还容易受淹。改善这里的居住条件、尽快让群众“出棚上楼”,是镇和社区的“心病”,也是群众殷切的期盼。

  今年,新华社区抓住中央和省市县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的机遇,专门成立棚户区改造工作领导小组,下决心为群众办好这件期盼多年却一直没有办成的实事好事。

  4月3日,县政协主席何正清主持召开正大街棚户区改造工作第一次会议。4月4日,新华社区征迁包保干部向居民宣传棚改政策并登记居民入户调查表。4月8日,新华社区棚户区改造项目正式进入测绘评估阶段。4月19日,第一户棚改户正式签约……

  整个棚改过程中,各个部门勠力同心,携手并进。由于片区内自建房、公房、房改房比较多,涉及县房产局、经科委、供销社、交运局、发改委等部门,情况较复杂,任务较艰巨。为了推进工作开展,各部门都主动联系做工作,配专人协调公房征收户。水利局、河道局等配合单位积极协调解决问题,遇到困难工作组能自己协调解决就立即解决,对有争议的问题及时上报县征收办,县征收办负责同志第一时间来现场办公,做到现场答复、当天落实,绝不把矛盾留到第二天。

  “特别令我们感动的是,在涉及县总工会和文化委职工亲属房屋征收遇到困难时,我打电话给两个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他们立即帮我们做工作,很快就签订了征收协议。”新华社区棚改联系科干吴翠霞告诉笔者。

  在宣传、测绘、签协议等环节中,干部们都统一思想,统一口径,同心协力,拧成一股绳。

  为做好政策宣传、业务咨询等工作,工作人员走门串户,详细解答该征收项目法律依据及征收补偿政策,让被征收人切切实实了解到被征收项目的货币补偿标准和房票安置政策。此外社区还发动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同参与,党员、志愿者们齐上阵,结合固定党日、母亲节、防灾减灾日等一些特定节点,开展宣传活动,提高群众政策知晓率。

  在测绘、评估等工作中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不乱开“口子”,做到“一碗水端平”,绝不因人情关系而放宽,不因工作难度而放松,着力打造风清气正的征迁环境。在面积丈量、资金补偿等每一个环节,结果均向社会公示,给棚改户吃了“定心丸”。

  “不让先签约的吃亏,也不让后签约的得便宜,最大限度维护拆迁户的利益。”这是新华社区对每一户拆迁户的承诺。在签协议的过程中,如有合理的建议可以考虑,争取让百姓的利益最大化。若后期政策有所变动,先签协议的,社区会追加协议,绝不让先签协议的居民吃亏,也正是如此公正公平公开,这项工作得到了片区老百姓的支持、理解和配合。

  “居民最了解居民,丈量结果、算账结果和签字后的补偿协议一公示,左邻右舍补了多少钱一目了然,你要造假了,别人肯定不干。这次棚改,从开始动员到现在,没有捂着盖着,全程公开,上下透明,我们心服口服!”张榜公示的时候,新华社区棚改户在公示栏前冲工作人员竖起了大拇指。


  以人为本,打造“棚改样板”

  和谐征迁,文明征收,用真心换真情,用行动暖民心,越来越多的居民主动为棚改代言,是新华社区棚改工作的又一亮点。

  在新华社区征迁过程中,只要居民有困难,党员干部就会毫不犹豫地主动伸出援手,真正拉近了干群关系。

  “群众有困难,干部伸手帮,这一伸手,拉近了干群关系,推动了征迁进程。”新华社区居委会书记张仕仪虽然一脸疲态,但面容上平添了几分喜悦。说起新华社区棚改的感人事,她滔滔不绝——

  征收户陈乐华人在上海,听说老家在进行棚改,便主动配合,通了一次电话,就协调妻子立马回家办理相关事宜,测绘和签协议各回来一次,还主动放弃优惠,这样的举动让很多人受了影响,纷纷为他们点赞。

  征收户侯波的母亲患有老年痴呆,侯波便主动把母亲送往敬老院进行安置,自己二话没说就签了协议,交了钥匙。

  社区内某栋楼里有12户拆迁户,但大家都“按兵不动”。志愿者金秀霞是其中一户拆迁户的亲戚,她积极给其做思想工作。在她的努力下,该户拆迁户带头签了协议。牵一发而动全身,楼里的各家各户看到有人签了,很快便都签了协议。

  在向被征收户宣传政策,为其理好财、算好账的同时,详细记录居民群众的点滴诉求,把被征收户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对于个别困难的征收户,社区积极与开发商联系,申请优惠政策,帮助减轻负担。杜学文是片区内的一名低保户,在合肥化疗期间得知棚改工作在推进,他积极配合带头拆迁。杜学文在购买新房时,社区帮助他联系物业让利,在社区的积极争取下,最终优惠了5000多元。

  低保户殷传祥在房屋丈量过程中,社区帮助他实现利益最大化,并帮他解决了临时救助的问题,还帮他寻找二手房房源。

  ……

  拆迁协议签下来,贴心服务却一直在延续,主动担当、主动作为的工作作风一直在延续……在棚改过程中,像这样为拆迁户解决实际困难的事例数不胜数。


  实干担当,彰显“棚改精神”

  为了赢得群众的一份支持,“五加二,白加黑,休息日当作工作日干,雨天当作晴天干”是常态。无论是各部门抽调人员,还是镇和社区的工作人员,干部们都主动担当,用苦干、实干的棚改精神努力向群众交出一份满意的“民生答卷”,使得棚改工作“快马加鞭”。

  有一张“责任单”。征收采取分片包干的形式,责任分到干部个人头上,每个人身上都有一张“责任清单”,知道自己有哪些任务,什么时候完成。算一个“明白账”。在签协议过程中,干部们会先到户主家里算一个“明白账”,帮助户主了解测算依据和优惠政策,让老百姓心中有数,等户主确定没有异议了再来签协议。“跑一次”办成事。如今在社区内办理相关手续,户主只要带一张身份证到服务中心,其余所有手续都由社区工作人员集中办理。办好一切手续,打个电话通知户主来领取相关票据即可。建立一个“档案库”。一人一档,一户一策,对棚改工作的信息资料、过程影像、协议档案等进行收集整理,并建立棚改电子档案,将所有被征迁户的丈量、补偿、协议、奖励、搬迁等信息录入,方便群众调取查阅,接受群众监督。

  上门入户是常态,入脑入心是状态。在片区内,经常会出现一个个步履匆匆的身影,他们抱着一堆政策文件往返于居民之间,有时提着一袋子盒饭,简单扒上几口,又赶到居民家去做思想工作。

  他们对政策了如指掌,从不推卸责任,积极接待来咨询的群众。

  他们没有双休日,克服家庭一切困难,加班加点“一边倒”,只要有人来签约,他们就会延迟工作时间。

  他们没有任何怨言,有时候一件事要来来回回跑四五趟,有些政策要不厌其烦地一遍遍解释。

  他们会随身备着咽喉片、胖大海、西瓜霜、消炎药。

  他们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满意指数”,赢得了群众对棚改工作的支持和称赞。

  “我们社区共有177户征迁户,目前已经签了159户,6月份肯定能全部结束。”张仕仪信心满满地说。

  正是由于他们充分发扬拼“干劲”、拼“巧劲”、拼“韧劲”的“三拼”精神,硬是闯出一条新路子,找到了破解各类棚改难题的钥匙,创造了“新华棚改速度”。自4月19日签订了第一户,到如今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截止6月7日,新华社区177户,已测绘177户,完成了总任务的100%,已签订协议159户,完成了总任务的89.8%。(黄媛媛)

  记者手记:

  作风利刃,所向披靡。在枞阳镇新华社区棚户区改造中,来自各个岗位的干部们坚持工作在一线推动、问题在一线解决、矛盾在一线化解的工作方法,以群众需求为方向,在“细”“深”“实”上做文章,迸发出一股前所未有的工作热情。面对难题和僵局,他们不怕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想出千方百计,践行“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的攻坚精神,以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拼劲推动问题解决,积极作为、勇于担当。

  顺应群众的呼声,有了群众的参与支持,棚改纵然难度再大,也可以有序顺利推进。新华社区棚户区征迁工作的实践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事,只要各级干部真正站在群众立场上,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千方百计解决群众困难,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才能最终获得广大居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就会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

  “新华棚改”的借鉴意义,就在于此。

枞阳一条龙 发表于 2018-6-8 08:55:24

cc520520 发表于 2018-6-8 09:36:09

给张书记点赞,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华社区:群众为棚改“代言” 助推项目“快马加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