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临门婚庆 发表于 2009-12-26 20:39:59

观“拎着火炉去上学”有感

       皖南的山是绿的,水是清的,天是蓝的。我就出生在皖南的一个古镇上,古镇位于大历山北麓(传说舜曾耕于此,故又名“舜耕山”),“升金湖”畔,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山里的冬天是很冷的,空气湿度大,那种湿冷是非常难受的,冷气仿佛要钻进你的骨髓里。那时,为了御寒,每家都必备了大大小小的“火桶”,基本上是每人一只。是一只泥巴做的泥盆,外面用木片围成桶装,故名“火桶”。记得家里最大的一只,我们姐弟三人都可以坐在里面。也有孩子上学拎的带把的,叫“火炉”。就连大姑娘出嫁,娘家要配的“三盆四桶”里也少不了它。年轻人到单位上班,报道后发的用品里也有它的影子。到了冬天,男人们坐在里面侃大山、玩扑克、喝酒;女人们坐在里面拉家常、纳鞋底;孩子们坐在里面做作业、玩游戏。
    火炉最好的作用是在连阴天。晚上,孩子们都睡了,妈妈将他们的袜子、冬衣统统放在“烘罩”(竹编的,略大于火桶的外沿)里,上面盖上一块旧棉被。早上起来,穿上暖暖的衣服和棉鞋,特别的惬意。
    我们小伙伴们最喜欢的还是拎着火炉去上学。那时上学没现在这么辛苦,“文革”期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又红又专”的接班人。我们每天太阳出来的时候,拎着“大大小小”的火炉去上学。烤火是借口,主要还是用火炉里的火烤食品。上学的路上,看着谁家的“山芋片”,随手抓上一把,有时是咸鱼(小小的黄姑鱼)。也有从家里偷出来的,什么都有,玉米、蚕豆、花生。那时的鱼也不是买的,都是从湖里捕来的,不值钱。到了学校,各人拿出偷来的“战利品”放进火炉里烤,顿时满教室弥漫着各种香味。各自享用着佳肴,偶尔也分一些给没有的同学。上课的铃响了以后,就不敢烤了。记得有一次上课,寂静的课堂里悄无声息(老师也在糊日子),突然,“砰”的一声。原来,是一个小伙伴的蚕豆没处理干净,烤爆了。教室里传出了老师的训斥声,但很快被我们快乐的银铃般的笑声淹没了。火炉伴我度过了童年的冬天。
    现在,已经没有了冬天烤火的习惯。但每每回家,看见年迈的双亲偎在火桶里看电视,还是忍不住将手伸进火桶里,感觉是那样的温暖!

喜临门婚庆 发表于 2009-12-26 20:41:50

观“重庆云阳农家娃拎着火炉去上学”有感

也算好人 发表于 2009-12-26 20:55:59

好贴, 让我们追忆童年——那些逝去的岁月。

我们在享受空调、暖气、电热装置的同时,也在失去点什么。

方恒 发表于 2009-12-26 21:09:49

火炉最好的作用是在连阴天。晚上,孩子们都睡了,妈妈将他们的袜子、冬衣统统放在“烘罩”(竹编的,略大于火桶的外沿)里,上面盖上一块旧棉被。早上起来,穿上暖暖的衣服和棉鞋,特别的惬意。
母爱!

匆匆过客 发表于 2009-12-26 21:48:51

真是这样,到现在还是冬天烘火桶(改成电的了),夏天吹电风扇的习惯,空调装了一年也只用到三四次

无名指上戒痕 发表于 2009-12-26 22:15:15

好帖要求加精

阿毛 发表于 2009-12-26 23:18:34


我们小时候是领着火砵子上学,既暖手又暖脚!

钱多多 发表于 2009-12-27 02:01:04

引用第6楼阿毛于2009-12-26 23:18发表的:

我们小时候是领着火砵子上学,既暖手又暖脚! images/back.gif

旭日阳光 发表于 2009-12-27 09:40:18

也算好人 发表于 2009-12-27 09:42:50

楼主想家了。

喜临门婚庆 发表于 2009-12-27 10:14:08

念书时就怕作文。没事胡侃的,不好意思

苍茫 发表于 2009-12-27 10:26:38

学生也会享受
点点材焰 红闪白雪 照亮童颜 忆我求学之路

何休 发表于 2009-12-27 13:09:30

看了好羡慕楼主那种温暖的感觉,可惜我没拎过火炉上学!!

也算好人 发表于 2009-12-27 13:17:59

引用第6楼阿毛于2009-12-26 23:18发表的:

我们小时候是领着火砵子上学,既暖手又暖脚! images/back.gif

火钵子是端的,火球是拎的,毛毛没有搞错吧?

喜临门婚庆 发表于 2009-12-27 13:38:37

回 12楼(hexiu) 的帖子

每一代人都有特有的东西留在他们的记忆深处,陪伴终生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观“拎着火炉去上学”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