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789 发表于 2018-1-15 11:56:57

枞阳镇五一村:精准扶贫 法治助力

“感谢村两委班子,帮助我顺利取得了扶贫专项贷款,我用这些资金养龙虾、种莲藕,不仅还清了以前的债务,现在还有了结余。”枞阳镇五一村村民何孔云高兴地说。   何孔云是枞阳镇五一村人,原先在外跑运输,一家四口生活虽不富裕但美满幸福。就在日子过得还算滋润的时候,何孔云遭遇了一场车祸,造成头颅骨裂、右手骨折,生活瞬间陷入了困境,之前积攒的微薄积蓄很快就花完了,不得不靠贷款来渡过难关。   2014年,何孔云成为五一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身体状况好转后,他也打过零工,但收入微薄。2016年,他承包了7亩鱼塘养殖龙虾,结果遇到无情的大水,所有投入都打了水漂,家庭经济更加拮据。五一村村委在了解到他家的情况后,鼓励何孔云发展产业自主脱贫。可是何孔云原本就身背债务,实在拿不出资金来投入养殖,计划只能搁浅。村两委班子在得知此事后,又立即联系有关部门询问有没有相关政策,在得到贫困户可以申请5万元以下免抵押免担保免利息贷款的回复后,马上着手安排扶贫专干帮助何孔云填报相关材料上交银行,申请扶贫贷款。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就在何孔云等着银行放款的时候,银行方面反馈来的消息却让他从希望之巅跌入了失望谷底,原来银行发现早前何孔云为了治病欠下的贷款还没有还清,必须要先还清以前的欠款后,才能重新贷款。   得到这个消息后,村委干部立即进行沟通协调,并与枞阳镇司法所工作人员、枞阳镇法律顾问一道来到何孔云家中,就贷款政策和个人诚信方面的问题对其进行讲解,并让何孔云尽快筹款还清欠款。在多方的协调帮助下,何孔云顺利拿到5万元的扶贫专项贷款,他很快承包了112亩鱼塘进行立体养殖。经过辛勤的耕耘后,2017年,何孔云种养的龙虾、鱼蟹、鸡、莲藕等各项纯收入加起来近20万元,还带动了3户贫困户就业。   致富后的何孔云享受着法治文明带来的愉悦,也成了村里宣传法治文化的代表:“不管是不是贫困户,我们要相信法律,通过法律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农村地区不仅经济相对落后,思想、法律意识也较为淡薄。”五一村党委书记钱春林说。通过多次走访发现,许多村民认为做贫困户是件有益的事情,一些群众隐瞒收入争当贫困户、部分能脱贫的群众不愿意脱贫、一些贫困户要求政府赡养等情况时有发生。而造成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他们并不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法规,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必须加强村民的法治和道德建设,引导贫困户遵纪守法、诚信做人,走上自主脱贫、守法致富的道路。   “要想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两委班子作为“车头”,担负着带头、带动的职责,五一村全体党员干部们先从提高自身的法律修养做起,接受法治教育培训,探索出“法治+”扶贫新模式。对贫困户,则采取上门当面讲政策、邀请专业人士来村里开展培训班、开展“好儿媳”“好村民”等评选活动形象生动地对他们进行普法教育,有效助推了脱贫攻坚工作。“以前不懂法,遇到一些事都不知道怎么办,现在村里经常组织我们参加一些培训,村干部也经常来给我们讲解法律知识,我们现在也都懂得一些法律知识了,现在我们村吵嘴打架的现象少了,互相帮助的多了。”贫困户何则耀说。   如今,通过村两委班子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五一村村民法治意识明显增强,乡风民风明显好转,社会治安、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脱贫攻坚工作多次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展望未来,五一村党委书记钱春林说:“我们一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村里的法治文化建设,进一步提升贫困户的综合素质,继续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增强他们的自我发展意识和能力,让贫困户与其他村民一道携手迈上致富路。”                                                                                                          作者:乔 婷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枞阳镇五一村:精准扶贫 法治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