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飘飘 发表于 2009-12-15 18:53:22

桐城人物(大全)录

  范增 (前275一前204),秦末居鄛(今桐城南)人。秦军围巨鹿,楚怀王派宋义、项羽等救赵,范增为末将。后为项羽重要谋士,辅佐项羽称霸诸侯,被尊为“亚父”。曾劝项羽设“鸿门宴”计杀刘邦,但项羽未听。后项羽中刘邦反间计,怀疑范增有二心,削其权力。范增愤而离去,途中背发疽病,卒于彭城。
  周荣 字平孙,东汉庐江舒(今桐城)人。因受举荐而获“明经”,招至司徒袁安府任事。和帝时,外戚窦景、窦宪兄弟擅政作恶,袁对窦曾作多次参奏,所作本章,均出周荣手草,窦氏垮台后,周荣名声显扬。历任尚书令、郾城令、颍州和山阳太守,卒于家。
  周景 (?—168)字仲飨,周荣孙,先被征召至大将军梁冀府中任事,升任豫州刺史、河内太守。后至京,为将作大匠,掌管宫室、宗庙、路寝、陵园的土木营建。东汉延熹六年(163),任司空。时宦官擅政,任人唯亲。他上任后,联络太尉杨秉共同举奏,自将军牧守以下被免官五十余人,受到朝野赞扬。官至太尉。卒后,追封为安阳乡侯。
  李公择 字元中,北宋元佑间(1086—1093)与李公麟、李公寅同时举进士,时称“龙眠三李”。善书法绘画,与黄山谷交游甚密,互有赠咏。
  徐良佐 字逵全,号豫斋,元至正间(1341—1368)进士。历任河南南阳府同知、陕西左布政。
  方德益 原名耶,字耶公,元末自池口迁居桐城县城。时县学宫(即文庙)街衢狭窄,他让出居地一半,增广前衢。方以智、方苞分别为其第九和第十一世孙。曾捐资修建桐溪桥(紫来桥)。
  黄荣六 乳名六儿,元末由江西迁桐城。性耿直,精武艺,好义勇,为保障一方安全,曾筑城于桐城蒋家山南(现属天林乡)。乡人以其乳名名其城为“六儿城”。明太祖朱元璋下安庆,荣六请降,不受爵赏,隐居山林,以琴剑自娱。
  钱必寿 字思道,元末曾集义兵保障乡里。朱元璋与陈友谅相拒鄱阳时,陈兵截守清溪,朱军粮运不继。必寿率兵卒,掘敛口,从间道载粮抵朱军,为战胜陈友谅立下殊勋,授定远将军。
  黄敏 字宗学,明洪武初授河北内丘知县,调任兵部主事,升员外郎。因忤旨,左迁上林监丞,寻升长芦盐运副使,后又坐事谪戍兴州。兵部尚书方宾等,奏其才识通卓,复升工部员外郎、广西按察司副使。年七十八卒。
  吴善 明国子监生,洪武十七年(1384)任河北广平知府。
  甘霖 明洪武二十年(1387)举人。曾任甘肃华亭县知县,建文时官至监察御史。燕兵入金陵,被捕不屈,从容就戮,福王时追赠太仆卿,谥贞定。清乾隆四十年(1775)赐谥忠烈。
  钱时 字时中,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举人。任刑部主事,因与部郎谈论右丞相李善长蒙冤遭族诛一事,触怒朱元璋,死于狱中。
  方法 字伯通,方德益五世孙,明建文元年(1399)中举,授任四川都指挥使司断事。永乐元年(1403)朱棣称帝,诸藩王及臣僚纷纷上表庆贺。方法效法宗师方孝孺,拒不署名,遂遭逮捕。在解往京师,船至望江江面时投江自尽。
  刘莹 字仲璚,明永乐二年(1404)进士,任御史,出为直隶水平知府,调广平。为政平易,民歌之曰“太守政平,二郡皆平”。
  陈务本 字立卿,明永乐九年(1411)岁贡生,历湖广武昌府同知,“除五蠹,创十利”,政绩卓著。捐私人俸禄修黄鹤楼,以致粥饭不继,而能恬淡自如。后归桐城凤仪山,乡里誉为“醇儒”。
  朱诚 字信夫,号墅堂,自幼读书,屡试不第,乃弃文就武。明永乐十三年(1415)中武举,授长林卫守备,因平息海卫等地兵乱,升苏镇总兵官,进左都督。
  朱善 字敦夫,号恬庵,明永乐时拔贡,以廷试第一授推官,升工部主事。旋外调,任云南鹤庆府同知。时值饥馑,朱善捐献俸禄,救济灾民,治盗化民,十余年不懈。后升授大理府知府。居官二十余载告归,筑土室,啸咏自娱。年八十二卒。
  刘昶 字文昭,明国子监生,征入京都,参与纂修永乐大典。书成,获朝廷恩赏,其宗谱得赐宝玺。有《家规十三条》以训其族人子孙。
  程http://www.ahage.net/uploadfile/200810/10/25215147328.jpg 字太和,明宣德元年(1426)举人,任河北磁州同知。因治蝗有绩,声名显扬。后调沧州,于抗旱中立功,百姓共立五龙庙,绘其肖像以作纪念。
  邱宁 字士安,明宣德元年(1426)贡士,任镇南卫经历。桐城有黄公、白阳二山,旧产明矾,每年上赋矾二万余斤。后虽采尽,赋矾仍按旧例上交,百姓只得到外地买矾完赋。邱宁据实上奏,矾赋得免。
  谢佑 字廷佐,明正统元年(1436)进士。初授御史,旋改户曹。累奉敕谕整饬边备,修城堞造器械,安抚流民,百废振举。官至山西右布政使。
  章纶 字思纶,号讷庵,明正统十年(144 --))进士,拜户部给事中。以直言进谏,迁赵州州判。兴学校,靖边寇有功,升任晋州知州。时大荒,抵任即开仓放赈。后改任山西大同、湖广武昌、江西南安等府知府,靖边卫民,皆有善政。
  韩隆 字德崇,明正统六年(1441)国子监生,景泰中授福建永安知县。永安地险,习俗不正,韩隆尽心民事,修筑城垣,兴建学校,提倡礼仪,辨判疑狱,赢得永安人的赞誉。
  李春 字初阳,号熙台,明景泰元年(1450)举人,授湖广应山县知县。任内沿河立堤,以防水患,应山人颂其德,称为“李公堤”。后任御史,历北直、福建巡按,鲠直不挠,一如既往。
  姚旭 字景旸,号菊泉,明景泰二年(1451)进士,授刑科给事中。因上书讼冤,忤逆权贵,谪迁郑州州判。后任南安知府,升云南布政使司右参政。年七十八卒。
  王相 字廷相,明景泰七年(±456)举人,曾任山东兖州府通判。
  方佑 字廷辅,明天顺元年(1457)进士,官监察御吏,巡监两淮,再按广西。凡所巡历,人不敢循私,被目为“真御史”。后因边民刑案,为忌者中伤,遭廷杖三十,谪攸县,终桂林知府。著有《省庵集》。
  黄宪 字景章,明天顺元年(1457)进士,任山东登州知州。州治濒海,收受各地粮草,转运辽阳。因收转环节甚多,不法吏员从中作弊,黄宪到任后,将为奸吏员及弊端,一一革除,诸府县称颂不已。
  江弘济 字本深,明成化二年(1466)进士,授清丰知县。以治行卓异,拜监察御史,寻按长芦、云南,清正廉明。因疾卒,总镇见筐中惟敝衣常服,深受感动,
  萧珍 字廷玉,明成化七年(1471)国子监生,任河北易州马政判官。
  袁宏 字德宏,明成化十一年(1475)进士,任户部主事,升郎中。曾任湖广督粮,仅一月,任务圆满完成,时人叹服他办事敏捷。
  方印 字与信,号朴庵,明成化十三年(1477)举人,授浙江天台知县。奖励农耕,崇尚学校,抑制豪奸,在任九月,病卒于县衙。
  方向 字与义,别号一庵,明成化十七年(1481)进士,授户部给事中。弘治初,劾大学士刘吉、宦官陈祖先等,反为其所陷,谪官下狱。后起任云南多罗驿丞,终琼州知府。著有《素亭稿》、《一庵稿》等。
  赵景初 原籍山东青城。明成化间,任太子太保、都察院左都御史。时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刘吉,擅权营私,数兴大狱。弘治初,景初被刘吉忌参,贬任桐城北峡关巡检。死后葬关镇后山,追谥忠毅,建忠毅祠于县城。其子孙留桐城守墓守祠,遂著籍桐城。
  雷宗 字希曾,明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河南汝阳知县,升四川道监察御吏。正德时奉监诸军,后为人中伤,谪浏阳典史,转醇县知县。始至即告归,家居二十余年,年八十四卒。
  萧世贤 字若愚,明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授南刑部主事,治理宸濠狱事,平冤甚多。升浙江嘉兴知府,任内建立学校,培养诸生,文风蔚兴。以治行第一,迁升湖广副使,赴任途中卒。囊无余金,以旧服入殓。著有《梅林诗集》3卷。
  周储 字东泉,明弘治时选贡生。初任江西龙南县知县,后改授湖北汉川县知县,升清州府通判,代理知府事。
  方极 字良则,号竹墩,明代人。授鸿胪寺序班,又三年,升福建连城知县。后辞官归里。
  余珊 字德辉,明正德三年(1508)进士。初授行人,升御史,巡盐长芦。因揭发宦官罪恶,被诬下狱。朝论争救,谪安陆通判,移知澧州。世宗立,升江西佥事,迁四川威茂兵备副使、四川按察使。嘉靖中,应沼奏“十渐”,计万余言,俱中时弊。
  吴檄 字用宣,号皖山,明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初授湖北襄阳府推官。后入京,官户部主事,转武选司郎中。因竭力反对都督佥事姜奭升职,被调任外职,任湖广参议,转山东、云南副使,终陕西参政。好古力学,著有《兵部集》。
  何唐 字宗尧,一名省斋,明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官兵部主事,升郎中。后弃官归里,结贤聚徒,首倡讲学,名士赵锐、彭实、张夔、江鲸等,皆出其门。著有《日省录》、《医学管见》。
  潘洪 明正德间,以保举受武宗朱厚照召见。武宗夸其仪表举止端庄凝炼,授山西按察司佥事。为官明敏,不避权豪,谢绝府县馈送财物。后因得罪权贵,罢官归里。
  齐述 号柳峰,明代人,齐之鸾长子。诸生,工诗,性淳谨。中岁游于太学,例授别驾,坚辞不就,耕于白兔湖滨,以吟咏自娱。著有《柳峰集》。
  张泽 字大被,明代人。以选贡授源江知县,再补巫山知县,旋升衢州通判,广安知州,后升云南佥事,在平定凤继祖叛乱中被捕致死,赠光禄寺少卿,赐忠节庙额。
  汪淳 字上乘,明嘉靖元年(1522)举人,授江西玉山知县。为政宽猛相济,判决讼狱果断明敏。修端明书院,集合诸生,亲自讲授。后升任广西梧州知府,又调兵备副使,分巡苍梧道,
  邱峻字惟高,明嘉靖四年(1525)贡生。初任广东始兴县学博,后委任代理县印,清正不私。归里时,囊中无积蓄,以诗文娱志终其身。
  方克 字惟力,号西川,明嘉靖五年(1526)进士,先后知贵溪、桐乡二县,后升南京贵州道御史。宦官丘得为南京守备,专恣不法,他曾抗疏劾之。后一度归乡,再起为泉州知州。,迁陕西苑马寺少卿。著有《西川文集》。
  赵锐 字子桓,明嘉靖十九年(1540)举人,养亲不仕。亲殁,任福建省建宁县知县,升湖北均州知州。不久,请休归里,仍日手一卷,欣然诵览。年六十四卒,学者称恒庵先生。
  齐杰 字士庸,明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授刑部主事。后任江西赣州知州,卒于官衙。
  朱朴 号恒州,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举人,授广西永淳县知县。母卒,谢任服丧。服满,补浙江永安知县。归里后与盛汝谦、钱如京等,营建桐城学宫及城池。
  戴完 字仲修,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授户部主事,分司德州,改刑部郎中。因反对权奸严嵩,远调贵州佥事。后因病归里,研究理学。年七十九卒,有诗存世。
  赵http://www.ahage.net/uploadfile/200810/10/1C215147477.jpg 字鼎卿,一字柱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授刑部主事,擢礼科给事中,转吏科,迁南太仆寺少卿,再晋右佥都御史,巡抚贵州。境内有荒土,他教民引水垦田,贵州百姓自此始知耕种水田。赵http://www.ahage.net/uploadfile/200810/10/1C215147477.jpg博览群书,与陆树声等号称“嘉靖四杰”。晚年归里,徜徉于龙眠山水间。在龙眠宝山、凤形等地留有诸多石刻。著有《古今原始》14卷、《无闻堂稿》17卷、《鷃林子》5卷、《梅影词钞》1卷。
  林有望 号未轩,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授福建邵武知县,升任兵部职方郎,屯田四川兵备,再升四川按察司佥事。归里后,筑室于洞宾泉偃月岩,吟诗作赋,淡泊以终。著有《吏纲辨疑》4卷。
  阮自嵩 字思竹,阮鹗侄,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授刑部主事。执法不阿,屡触权贵,尤为严嵩所忌恨,谪贬为沔阳州判,调濮阳州判。由于均田赋,平苦役,深得百姓拥戴。
  吴一介 字元石,号菲庵,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初授河南光州知州,改禹州,升江西副使,备兵湖西。后持节监南越军,进河南右布政使。为政清廉,曾说:“自有生以至盖棺,无一日不可死;自筮仕以至宦成,无一日不可罢休。”
  吴自峒 字伯高,号石兰,吴檄幼子。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进士,初授行人,选翰林院待诏,充裕王讲官。后升尚宝卿,再升太常寺卿,转南右通政。自峒爱乡爱民,桐城建城,须拆民居,自峒说:“吾产可破,民居则不可损”,自让田园界地,以筑城墙。
  方洵 字可苏,号少泉,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举人,授浙江昌化知县。普丈田亩,亲临实地,核查面积,赋额从轻。在任三年,辞职归里,昌化百姓挽留未成,乃立“去思碑”。碑文曰:“仁以保民,而廉以成之;明断以肃民,而勤以行之。”
  吴承恩 字本赐,又字公赐,号平川,明嘉靖二十年(1541)选贡,初任河南省河阴知县,时河道北徙四十里,承恩一面组织筑堤,一面动员栽植柳树数十万株,耕牧其间,遂成良田。后遇大灾,灾民剥柳皮为食,性命得以保全。百姓庆幸说:“此吴公活我柳也”。三十五年知新野,甚有惠政。升山西潞安通判,百姓泣送,各持千钱百钱馈赠,承恩说:“昔刘宠受民一钱,吾不逮宠。”取二钱离去。
  韩选 字惟贤,明隆庆元年(1567)举人,授河北定州知州。政务利民,不避权势。
  张淳 字希古,明隆庆二年(1568)进士,历永康知县、建宁知府、浙江副使、陕西布政使。知永康时,诉讼者数千人,他日夜查阅案牍,判决如流,吏民惊服,称其为“张一包”,意谓敏断公正如包拯。将离任,有一年逾百岁的老妪在家求见,淳轻骑往,老妪说:“百年来无好官如公者,老婢有自缫丝一缕藏之久矣,愿公缝裳以为公寿。”时人传为佳话。
  盛世承 字以烈,汝谦子,明万历五年(1577)进士,初授户部主事,寻改兵部。曾备兵陕西,垦河滩千余顷,为秦中世利。两度因病谢官,两度再起,累官至南光禄寺卿。后以挡祸削职,崇祯初复官。工诗,著有《匊泉集》。年八十八卒。
  吴用先工字体中,一字本如,号余庵,明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授江西临川知县,均赋平役,卓有政声。入京为户部主事,后出任浙江按察使,调布政使,升都御史,巡抚四川。因疾辞官,居家八年,复起用为兵部侍郎,总督蓟辽。著有《<周易>筏语》、《寒玉山房集》、《抚蜀疏》。
  盛世翼 约1551—1592)字以忠,汝谦第五子,明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初授江西乐安知县,三年大治,调万安。又三年,以治行擢天下第一,奉诏入京师,卒于道中。
  邓士美 字实卿,明万历十四年(1586)选贡。授广东灵山知县,于署中自铭一联曰:“平反袖有阳春笔,清白堂无暮夜金。”年九十三卒。
  方大美 字黄中,一字思济,明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授常德府推官,升御史,巡按江西,转按河南、顺天,再迁太仆侍少卿,后卒于家。
  吴应宾 (1564—1635)字尚之,一字客卿,号观我,明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以目疾告归。天启中,以同里左光斗、方大任推荐,诏加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侍读。卒于南弯别墅(今吕亭乡)。著有《宗一圣论》10篇、《古本<大学>释论》5卷、《<中庸>释论》12卷、《性善解》1卷、《悟真篇》、《方外游》、《采真稿》、《学<易>斋集》各若干卷。
  方大镇 字君静,号鲁岳,学渐长子。明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授大名府推官,平反冤狱,救活一百三十余人。升任御史,以病乞归。再起巡盐浙江,累迁大理寺少卿。皖属六邑,旧食黑盐,大镇上疏,桐城从此改食白盐。著作有《<易>意》、《诗意》、《礼说》、《荷薪义》、《田居乙记》等数十种。
  曹学冉 字钦还,学赐弟,明万历十九年(1591)举人。幼聪慧,勤讲诵,著有《却频语》。早卒。
  钱可贤 字祯卿,别号凤南,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副榜,授浙江海盐县丞,为政宽猛相济。升广西来宾知县。因痨疾卒,年五十六。著有《四书要旨》、《礼记折衷》、《古文搜神集》、《海上草》等。
  方学御 字名卿,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贡士。初选庐州府学教授,继升湖广临湘知县,以德行教化百姓,不轻易动用刑罚。卒于官,有绝命词云广湘中那有郁林石,赢得轻舟载月明。”
  马孟祯 字泰符,号六初,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历任江西分宜知县、江西道监察御史、南京光禄少卿。天启初,遭魏忠贤陷害,削夺为民。崇祯初复职,起任为太仆卿。年六十八卒。著有《奏略》4卷行世。
  阮自华 字坚之,阮鹗季子。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初授福州推官,再任饶州,转户部侍郎。崇祯初,升任福建邵武知府,兴利除弊,不遗余力。后因病回乡,年七十七卒。著有《雾灵诗集》、《碣石室鬘语》。
  阮以鼎 阮鹗孙,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举进士,官河南布政司参政。
  何如申 字仲嘉,号虚白,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与弟如宠同举进士,初授户部主事,升处州知府,后以参政分守嘉湖,累迁浙江右布政使,引疾归。著有《方伯遗诗》1卷。
  胡士奇 字易楚,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举人,授湖北黄州知府,兼理府县事。后任云南姚安知府,因病回乡,卒于途中。
  潘汝桢 字镇璞,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授浙江缙云知县,寻拜监察御史,视屯田。复任山西巡抚,除奸剔弊,奸吏畏怯。天启初以佥都御史巡抚浙江,转南兵部左侍郎。后罢官归里。
  姚之兰 字汝芳,号芳麓,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授福建海澄知县,补博野知县,迁南礼部主事,升任郎中,出任杭州知州,后加按察司副使。年六十九卒。
  戴君采 (?—1643)字允孚,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举人,授浙江青田知县。上任后,即核实田亩,确定赋额;修建学校,倡导教育;力止诉讼,慎用刑罚,博得青田人拥戴。归里居乡,朴实平易,周恤贫困。
  戴耆显 戴完孙,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官礼部主事。工诗,著有《梳河集》。
  吴应琦 字景韩,号玉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由太常寺博士升监察御史,巡按云南,疏请蠲免贡金。转浙江道御史,巡视顺永、保和,迁大理寺少卿。年八十二卒。
  刘胤昌 字燕及,号清水,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授江西宜黄知县,调任临川知县,两充乡试同考官,汤显祖出其门下。再调广济,转南大理寺评事。著有《刘氏类山》10卷、《清水诗钞》、《澄响堂五世诗钞本》等。
  倪应眷 字申之,号吉旋,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授上杭知县,再升任御史。熹宗时晋太仆少卿。崇祯初,累迁南太仆正卿。年八十卒于乡里。
  姚之骐 字汝调,号渥源,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授湘潭知县。待人宽厚,尤其注重学宫教育,勤于课士。年四十八卒。驻潭兵备副使素不与其相洽,闻其卒,驰至县署,见其囊中仅府给路费一百二十金,亦抚尸大恸。
  左出颖 字韬甫,号碧衢,明代人,光斗父。辑汉宋党祸成书,名《读史拾余》。光斗初第时,即将此书授之。其后,光斗果忤逆珰,死于冤狱。至光斗雪冤,乃仰天大恸,恸已复笑,说“吾今可以死矣”。年八十四卒。
  吴善谦字伯亨,号黄岭,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举人,初任台州推官,以政绩卓异

曼联 发表于 2009-12-15 18:57:58

桐城人物(大全)录中,桐城和枞阳分开了?

午夜 发表于 2009-12-15 19:06:01

桐城在哪?

也算好人 发表于 2009-12-15 19:12:10

方大镇(1560——1629),字君静,号鲁岳,安徽桐城人(今枞阳浮山乡人)。

曼联 发表于 2009-12-15 19:12:33

回 2楼(午夜) 的帖子

以前枞阳和桐城是一个地方,叫桐城县,解放后分开了

其林镇和桐城很近

也算好人 发表于 2009-12-15 19:13:30

阮自华(1562~1637),字坚之,号澹宇,原籍桐城山(今属枞阳)。其父阮鹗,历官浙江、福建巡抚后,就在安庆建了邸第。阮鹗死(卒于隆庆元年)后,他的儿子自仑、自恒、自华都移籍怀宁县,买田建屋。自华住安庆西门外雾灵山。万历十三年(1585年)中举,二十六年中进士。


呵呵,原来飘飘版主的贴子没发完,还以为是桐城、枞阳分开的呢。后面一贴,枞阳人就更多了。

午夜 发表于 2009-12-15 19:19:05

Re:回 2楼(午夜) 的帖子

引用第4楼曼联于2009-12-15 19:12发表的 回 2楼(午夜) 的帖子 :
以前枞阳和桐城是一个地方,叫桐城县,解放后分开了

其林镇和桐城很近 http://www.zy234.com/images/back.gif



谢谢了,我看我只知道我家周潭周边的,枞阳其它的小镇我就搞不清哪跟哪了

厌子 发表于 2009-12-15 19:23:37

呵,回贴的都是枞阳人啊

风飘飘 发表于 2009-12-15 19:33:23

回 5楼(也算好人) 的帖子

操作失误没有发完,下次再续,本文转自安徽文化网。
好人想必你早看过啦!
也欢迎坛子上的朋友看可有自己的祖上尊亲。

曼联 发表于 2009-12-15 19:37:16

Re:Re:回 2楼(午夜) 的帖子

引用第6楼午夜于2009-12-15 19:19发表的 Re:回 2楼(午夜) 的帖子 :



谢谢了,我看我只知道我家周潭周边的,枞阳其它的小镇我就搞不清哪跟哪了
images/back.gif



周潭镇和无为县接壤?

也算好人 发表于 2009-12-15 19:38:12

吴承恩也有一说是枞阳人的:

新安晚报2008年10月21日讯 古典名著《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权威的说法认为他是江苏淮安人。然而,我省一位学者却撰文提出新见———吴承恩极有可能是安徽枞阳人。
    
      今年50岁的陈松郭是枞阳县地方志办公室编篡室主任,从事县志研究和编篡工作已有21年。在多年修志生涯中他积累了大量珍贵历史资料。陈松郭介绍说,在枞阳县第一轮修志过程中他阅读了大量史料,其中《桐城耆旧传》记载一位名叫“吴承恩”的明代新野知县,其始祖即为高甸(今枞阳境内)吴氏。在吴承恩留下的为数不多的史料中,也提到吴承恩曾在新野担任知县。因此,陈松郭怀疑此“吴承恩”极可能正是《西游记》的作者。
    
      为佐证这一观点,陈松郭反复阅读《西游记》原始本。让他感到兴奋的是,《西游记》的语言中运用了很多枞阳方言。譬如,在《西游记》的第26回,猪八戒说悟空坏话,“树死了,又可医得活,他弄个光皮散儿好看,者着求医活树,单单了脱身走路,还顾得你和我哩。”其中,“可”是没有的意思,“者着”是托着、指桑骂槐之意。这两句方言,枞阳、贵池一带至今仍然常用。这种运用枞阳方言的行文语言,在《西游记》通篇中非常多见,例子不胜枚举。
    
      经过多年的不断寻踪探秘,陈松郭搜集了一系列论据,认为吴承恩祖籍应在枞阳,撰写了《吴承恩是安徽人吗》一文。目前,该文已公开在全国公开发行杂志《志苑》上发表。




但也有人认为,写《西游记》的是长春真人丘处机(刘渊然),反正争议颇多。

飘飘版主可参阅如下链接:http://cache.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1179677.shtml

风飘飘 发表于 2009-12-15 19:42:06

谢谢好人推荐,已经看过啦!

阿毛 发表于 2009-12-15 21:14:51

何休 发表于 2009-12-16 06:30:43

风飘飘 发表于 2009-12-18 18:18:49

升监察御史。奏疏频上,深得朝廷嘉许。后因执法忤怒权贵,辞官归里。年七十七卒。
  盛可藩 字屏之,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举人,崇祯初,授浙江龙泉县教谕,转户部司务,升通州督运,又督昌、密二镇。因病卒于任。赠光禄寺少卿,有诗文行世。
  张秉文 字含义,号钟阳,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初授归安知县,迁户部郎中,再为福建建宁兵巡道,晋广东按察使,继迁右布政使,调山东左布政使。崇祯十一年(1638),清兵围济南,秉文与巡按御史宋学朱、副使周之训等,分门死守,昼夜不解甲。十二年正月二日城破,秉文披甲巷战而亡。妻方孟式亦投大明湖而死。
  刘之赓 字若飏,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府廪生。以岁荐任四川蓬州知州。时有大商人罗殷遭诬陷。获重罪,之赓察悉冤情,予以开释。平昔与同里阮自华友善,往来酬和,《雾灵集》中多有赠答。
  方大铉 字君节,号玉峡.方学渐子、大镇弟,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授刑部主事,补户部主事。不久,卒于京邸。大铉工诗歌古文,著有《听峡斋草》、《搴兰馆集》行世。
  叶灿 字以冲,号曾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四十七年为会试同考官,迁国子司业。魏忠贤阉党专权,落籍归里,潜心理学。崇祯初,起掌院事,教习庶吉生。转南吏部侍郎,晋礼部尚书。以病乞休,年七十八卒,谥文庄。著有《读书堂稿》、《天柱集》、《南中稿》等。
  齐琦名 字越石,之鸾孙,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初授大理寺评事,转户部任职,清出屯粮银二万余。出任浙江绍兴知县,大力简拔人才。琦名为文作诗,每一字句,均加以锤炼。著有《慕草》诸篇。
  孙继陛 字我阳,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副榜贡生,四十三年授江苏海门训导,岁旱,建议开石闸于南关外,泛海商船。俱从海门闸入。翌年大水,泰通海三州及如皋诸水由此出,田庐无损,人称此闸为“孙公闸”。升河南项城知县,旋调郓城。后因年老辞官归里,崇祯初,叙前功,以员外郎征,坚辞不赴,年八十八卒。
  马懋功 字长卿,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副榜贡生,授浙江杭州通判,升江西道监军佥事,湖西道兵备参议。顺治三年(1646),清兵围赣州,督师出战,遇截焚船投水死。精天文象数之学。著有《天文占验》、《介石斋稿》等。
  叶耀 字太素,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恩贡。初授江苏武进县司训,继升任广东文高知县。年八十卒。
  吴叔度 字勿铭,号青芝,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授工部主事,寻改黄州知州,倡导文学。因性疏阔遭忌,左迁光州,再入为工部郎。因病卒。
  方大任 字玉咸,号赤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初任元城知县,以廉明公正,拜监察御史,因反对魏忠贤,被削籍。崇祯元年(1628)复官,升都御史,出巡山海关。二年巡抚顺天,出守通州。著有《霞起楼集》等。
  方孔炤 字潜夫,号仁植,大镇子。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初任嘉定知州,调福宁,入京为兵部主事,天启初擢职方郎。天启六年(1626)因反对魏忠贤被削籍。崇祯元年(1628)复起,授尚宝卿,迁佥都御史,巡抚湖广。因与督师杨嗣昌不合,遭劾下狱。子方以智伏阙讼冤,得减罪,遣戍绍兴。继以右佥都御史屯田山东、河北。复兼理军务,督大名、广平。后归隐白鹿山。著有《<周易>时论》、《<诗经>永论》、《<春秋>窃论》、《全边纪略》、《环中堂集》等。
  何应奎 字任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初授吉水知县,入京为礼部主事,迁吏部郎中。崇祯时,邑人阮大铖因忌恨左光斗,遂构挡祸,应奎左右其间,持正不阿,受人钦佩。
  江之湘 字楚望,号九疑,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举人。任四川峨嵋知县,有两生因父仇遭诬陷下狱,之湘查实案情,立雪其冤。峨嵋境内有一白鹤潭溪,百姓涉水过溪,不时沉溺。之湘捐资填治,水患始除,百姓称白鹤潭为江公潭。归田后,葛巾野服,质朴敦厚,年八十五卒。
  孙光裕 字益卿,明万历间国子监生。考授文华殴诰勅撰文中书舍人,掌典籍事。天启末年,辞职归里。晚年游越,著有《越游草》。
  赵鸿赐 字承先,赵长子。明万历间为太学生。好读书,精通六经,旁及百家,学者称枞江先生。著有《无甚高论》、《海鸥吟》、《跪石世斋吟草》等。
  侯珦 明万历间诸生。为文宏肆秀丽。曾衍苏氏回文诗,共得诗八百首。著有《衍回文诗》、《壶谱》、《修身立命绪语》、《性理阐微》等。
  齐鼎名 字调宇,号重客,齐之鸾孙,明万历间诸生。聪慧瞻博,文雅标名。著有《蒯侯集》、《姓史》、《史略》等。
  胡士美 字衷朴,明代人。选为明经,授如皋学博,升文昌知县,迁广东惠州府同知。卒于官。
  方孟式 (?—1639)女,字如曜。大镇长女,山东布政使张秉文之妻。明崇祯十二年(1639)正月清兵攻陷济南,秉文阵亡,孟式投大明湖殉难,赠一品夫人。善画工诗,擅绘大士像。著有《纫兰阁集》14卷。
  姚康 (1578—1653)原名士晋,字伯康,自号休那居士,明万历诸生,博通经史,尤精古文,崇祯末荐官,谢而不就,后入史可法幕,延为记室。不久归里。著有《白白斋货殖传评》、《忍死录》、《太白剑》、《姚休那遗稿》。
  方孔时 号紫岑,方学渐孙,县学生,明崇祯二年(1629)恩晋贡生。天启间,作《治平十二策》,由同里左光斗转奏朝廷,所言切中时弊,补国子监生。后因反对魏忠贤配享孔庙,坐黜为民。史可法巡抚安庆,聘入幕府。卒时,远近吊者千余人,门人私谥介节先生。
  方仲嘉 号龙望,明天启元年(1621)武举人,授荻港把总。
  倪嘉善 字受之,号琼圃,应眷第四子。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官庶常,晋检讨。后典试北闱,文风大振。升经筵日讲官。历中允右谕德。积劳成疾,卒于京邸。著有《媚笔泉集》行世。
  姚孙榘 字心甫,号石岭,之兰第三子,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初授浙江龙游知县,后升任御史。锦衣项震乘醉杀妻,孙榘严加处置。迁上林院典簿。后历任吏部主事,漳南道、荆南道按察司副使,终尚宝寺丞。
  左光先 字述之,一字罗生,号三山,光斗七弟。明天启四年(1624)举人,崇祯元年(1628)授福建建宁知县,升任御史,巡按浙江。任满出境,许都造反于东阳,光先闻变疾返讨平。福王既立,马士英荐阮大铖,光先执意不可。年八十卒。
  殷家允 字眉源,明天启四年(1624)举人,授庐江县教谕。勤督月课,捐俸修文庙,置学田于西门外,升任泸县知县,政德甚著。著有《莎草集》、《茗前集》。
  孙晋 字明卿,号鲁山,明天启五年(1625)进士,授河南南乐知县,调滑县,升工部给事中。以疏劾大学士温体仁被谪。后升大理寺卿。因疾归休。著有《黄山》、《庐山》、《曹溪》、《南岳》诸集。
  左光明 字允之,号石楼,明天启七年(1627)选贡,因兄光斗遭挡祸,未参加廷试。初授黟县训导,继任福建武平知县。因兄光先得罪权奸,谢事归里。著有《拾余录》、《礼记旨要》、《性学宗》诸书。
  倪祚善 字永锡,应眷子。明天启间以明经授湖南永兴知县。迁岳州通判、金华同知。许都倡乱,首犯金华,祚善胄服登陴,亲冒矢石护城。以功升处州知府。
  方象乾 字广野,明天启间(1621—1627)贡士,初授黄州通判,以督粮剿寇功,升广东高州府海防同知,迁广州府同知,督师海上。后任兵备副使。未几谢职,流寓广州韦村病卒。
  方文 (1612—1669)字尔止,号明农,一号山,大铉子。明天启末诸生。工诗能文,因与陶渊明、杜甫、白居易同属壬子生辰,故请画师作《四壬子图》,渊明居中,杜甫、白居易分列左右,自己则伛偻呈诗于前,以寄仰慕之情。明亡,隐居金陵,后归桐城,专心著述。有《山诗文集》50卷、《说文条贯》18卷。
  方拱乾 字坦庵,一字肃之,明代崇祯元年(1628)进士,官左谕德,兼侍读。入清,官少詹事。以江南科场案,流放宁古塔,后释归,改字甦庵。著有《宁古塔志》、《方詹事集》、《绝域纪略》等。
  左德球 字球如,明崇祯元年(1628)岁贡生,选授广西奉议州同知。因时局混乱,友人劝勿赴任,德球毅然说:“国家多事,正臣子效死之秋。”携妻子及时到任。后迁升湖广沅州知州。清兵下沅州,德球触石脑裂而死。
  曹学赐 字伯孝,明崇祯三年(1630)岁贡生,任铜陵县训导,升江苏松江府(今属上海市)教授。精研经旨,通天文,习兵法,时人称为皖上通儒。著有《性理笔乘集要》5卷、《筑声集》3卷等。
  方大普 号中渡,明崇祯三年(1630)举人,任福建省建宁知县。后辞官归隐,守先庐五亩,曰梅花馆。著有《归田录》、《课儿指南》诸稿。门人谥为文节先生。
  张秉贞 字元之,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授户部郎中,迁饷司,任蕲黄江防道,升顺广道,又升浙江巡抚。清顺治二年(1645),补礼部仪制司郎中,升通政参议、兵部左侍郎,除刑部尚书,升兵部尚书。卒于官。著有《石谷问答》、《石林漫语》。
  汪国士 字君酬,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初授福建闽县知县,改揭阳,升户部主事,再升郎中,调山东兵备参议。著有《简轩十一集》。
  吴国琦 字公良,号雪岩,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初授浙江兰溪知县,升漳州推官,疏沉狱八百余案,升兵部主事。时国家多难,乃撰《渡江九策》,每策千余言,皆中时务。著有《水香阁集》等。
  光时亨 字羽圣,明崇祯七年(1634)进士,初授四川荣昌知县,迁刑部给事中。桐城因兵祸,漕米三年未缴,布政下檄补征,时亨疏请减免。京师陷落后,遭马士英杀害。
  蒋臣 字一个,初名 姬胤,字子卿,号谁庵。明崇祯九年(1636),诏征贤良,主管官员发出策问,蒋臣即明辨其一讹、五误、十三谬。一时名声大震,被推荐到都城,撰足国三议。召对于平台,蒋臣侃侃数千言以对。授户部司务,晋为户部主政。崇祯十七年后为僧。著《无他技堂稿》16卷。
  潘映娄 字次鲁,潘汝桢子,明崇祯十二年(1639)特准贡生。初授浙江台州推官,清顺治三年(1646)任杭州盐法道,翌年,升福建福宁道、按察副使。
  左国柱 字子正,一字硕人,号醒园,光斗长子。明崇祯十二年(1639)中副榜贡生,荫授浙江武康知县,年六十二卒。
  马之瑛 字倩若,号正谊,孟祯孙。明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知广东阳江县。清顺治十八年(1661)授山东定陶知县,康熙八年(1669)升兵部督捕主事,履任前病卒。博学工诗,著《秫庄集》40卷。
  姚孙棐 (1598—1663)字纯甫,号戊生,之兰第四子。明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初授浙江兰溪知县,调东阳。未几,有许都之乱,东阳城陷。孙棐一面派人请求援军,一面联络义勇,克复东阳。因功升兵部职方司主事。后归隐龙眠山。著有《亦园诗集》。
  吴坤元 (1600—1679)女,字璞玉,一字至士,吴道谦女,潘金芝妻,潘江母。幼从叔祖吴应宾读书。诗与同县女诗人方维仪、章有湘并称。孀居二十余年。女红之暇,吟咏不辍。著有《添愁集》、《松声阁文集》1卷,《松声阁集》2卷、《二集》2卷、《三集》2卷、《续集》l卷。
  何应珏 号道岑,明崇祯十五年(1642)副榜,清顺治五年(1648)贡生,授河南归德司理,转平凉丞,升湖广黄州知府,七年后归里。年六十六卒。
  叶绅 字正则,明崇祯十六年(1643)恩拔贡生,旋授河南永城知县。
  周歧 字农父,号需庵,明崇祯十七年(1644)以贡生应召入京,授开封府推官,参与陈元倩军务。复以按佥事衔,参与大学士史可法军务,后因病归里。与孙临、方以智、陈子龙、夏允彝、陈弘绪等,组成泽园社和复社。筑土室于龙眠,吟咏终身,学者称土室先生。著有《孝经外传》、《执宜集》、《烬余稿》等。
  白瑜 字瑕仲,一字安石,明崇祯中以岁贡生举贡入都,崇祯十五年(1642)赐特用进土,授云南府推官,补登州知州。崇祯十七年归里,隐居大龙山。年六十七卒,学者称靖识先生。
  琚伯昆 字山甫,明崇祯间以明经中副榜,授江西武宁知县。政平讼简,劝学课士,均赋清亩,民得其利。以治行征试广东道御史,因病还乡,年七十二卒。著有《政略石湖集》。
  吴德操 字鉴在,号凫客,明代人。隆武间(1645—1646),由大学士黄道周引荐,授福建长汀知县,永历(1647—1661)时升监察御史。因刘承允擅权被夺职。后复原职,巡按广西。升大理寺丞。卒于广东。著有《西台封事》2卷。
  刘元勋 字长人,号体仁,明代人,十九岁补县学生。好孙吴兵法,史可法巡抚安庆,选为标下听用官,代理都司职。后隐居孔城。明时,孔城有五百余家,后毁于兵火。元勋来居,居民渐聚,后饶裕如旧。孙刘开。
  方鲲 字羽南,一字梦名,又作孟明,明代诸生。潜心经学,常谓“诗文之道,非儒者所急”。与邑人姚孙菜交往至密,姚诸子皆出其门下。著《易荡》2卷。
  方子耀 女,明末清初人,孔熠长女,以智妹。善诗文书画。年十七嫁孙临。孙临战死,子罐悲恸,投水遇救。后辗转归里,年七十二卒。著有《寒香阁训子说》。
  姚凤翙 女,字季羽,又字梧阁,清初人,职方司主事姚孙棐之女。幼时师事方维仪,著有《梧阁赓噫集》。精于剪纸技艺,曾自咏:“剪刀声里带春风,吹绽繁花顷刻中,八口三冬凭活计,敢夸巧手夺天工。”
  方履素 字白沙,号东田,明代人。选明经,授南京西城司,升湖广衡州府道州知州。在西城时,每捕一盗,必多方劝说,争取悔悟,少用刑罚。
  刘正祥 字嘉振,号墨溪,明太医院吏目,因病归里,以医为业。一次,去舒城行医,路过北峡关,见一十五六岁少年已“死”。正祥诊视后,按穴针之,立即苏醒。正祥为贫苦病人治病,不取酬报。年八十四卒。
  胡吴祚 字永胤,号朴学,县学生。明清革鼎,由金陵归里,隐西环山中,辟荒种菜,隐居四十年,晚年爱好佛学,著《骈雅》160卷。
  胡如珵 字即公,号潜峰,明县学生,史可法督师扬州,用为记室,上下文书,尽出其手。因功嘉奖,授司理参军。清兵至扬州,如埕从可法死。
  马永思 字盛公,明福王时贡生,荐授中书舍人,直文华殿。桂王时,历刑部员外郎,对积案疑狱,力求平反。调吏部考功员外郎,迁户部云南司郎中,卒于粤西。
  杨臣诤 字古度,幼时刻苦攻读,钻研古籍。明、清改朝,遂绝意科场。,著有《禹贡笺》、《礼经会元》、《龙文鞭影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桐城人物(大全)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