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程度提升 幸福指数升级
文明程度提升 幸福指数升级——我市实施三大工程全面深化文明创建成果
(记者 李莉)郁郁葱葱的树木与干净整洁的道路,秩序井然的车流与文明礼让的行人,环境优美的小区与怡然自得的居民……这样和谐文明的城市得益于我市2015年以来深入实施的“城市品质提升、市民素质提升、管理水平提升”三大工程,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得以巩固深化。
城市品质提升工程 打造秀美宜居之城
在滨江生态公园广场上,一组新旧面貌对比的展示照片,让人印象深刻:一个是破破烂烂、杂乱无序的小码头、小菜园,一个是绿草如茵、风景如画的江边美景。彩色的沥青步道上,三三两两的市民慢跑锻炼,在青青江岸能看到水天一色,还有翻腾嬉戏的江豚。
作为典型的资源型重化工城市,铜陵以优化生态环境为重点,启动“三线三边三小”整治工作,清理垃圾杂物20万余吨,拆除违章残损建筑6.6万平方米,墙体出新23万多平方米,整修破损路面21万平方米。同时,针对文明创建薄弱环节和重难点问题,每年坚持开展“夏季百日攻坚”行动,组织实施老旧小区、“牛皮癣”、“僵尸车”等专项整治行动40余项,拆墙透绿2万多米,增设主题景观8000平方米。
在道路设施建设上,新建改造城市主次道路与微循环道路40条,城区断头路、丁字路基本打通,新增城区停车位1100个,新建立体停车场3座,完成农村公路畅通工程632公里。在旧城改造上,完善城市路网、污水管网、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完成43个老旧小区整治任务,改善了6万居民的居住环境质量。
在市容管理上,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实现社区网格化管理全覆盖,完善“12319”城管服务热线平台建设,拓展升级市级智慧城管系统。
在创建过程中,我市注重把创建指标与民生工程相结合,将财政投入、公共资源、工作力量重点向民生领域倾斜,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市人民。2015年以来,滚动实施38项民生工程,财政民生类支出达220亿元,占总支出的85%,绩效评价连续三年位列全省先进。通过将小区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交通设施等提升改造工程纳入民生项目,有效解决了路不平、灯不亮、绿化不到位等问题,广大群众从中得到了实惠,理解、支持、参与创建的热情空前高涨。
市民素质提升工程 凝聚核心价值观
9月22日上午,第十二届“你是我的爱”主题生日会承办方枞阳县团委正在积极招募爱心志愿者,采购生日礼物,帮助孤独症儿童圆生日小梦想。“你是我的爱”主题生日会是团市委和晖仁康复医院共同开展的“阳光助残”志愿服务活动,已经成功举办十一届。在社会各方的温暖关怀下,这些残疾儿童也渐渐愿意去接受社会、融入社会。
在市民素质提升工程中,关爱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一直是我市关注的重点。为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我市建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强化舆论引导、网络管理和社会综合治理等,广泛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美德少年”评选、中华经典诵读等道德实践活动,探索实施“德育大联盟”,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此外,按照“一校一特色、一宫一品牌”的理念,累计建成22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在全省率先试点建设10所城市学校少年宫,未成年人阵地建设日趋完善。
“铜陵好人”评选是铜陵的一大特色,曾先后三次在全国文明办主任培训班上作经验交流。自2011年4月份“铜陵好人”首次开评以来,从最基层的“楼道好人”“村组好人”“班组好人”评起,深入开展“五推荐、五评选”活动,逐级推选“小区好人”“社区(乡镇)好人”“县区好人”和“铜陵好人”,并在此基础上,推荐参评“安徽好人”“中国好人”。通过召开命名表彰会、主流媒体宣传、基层集中巡讲等多种形式,让“好人”事迹走进群众、感化群众、教育群众。全市累计产生“铜陵好人”343人、“安徽好人”58人、“中国好人”67人。
在众多“好人”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各类志愿服务中来。截至目前,全市建立志愿服务队伍330余支,志愿者注册人数近15万人,累计当选月评十佳江淮志愿服务典型33个、获评全省星级志愿服务广场24个,幸福社区被评为全国“4个100”最美志愿服务社区。
管理水平提升工程 构建长效创建机制
每周一,在《铜陵日报》一版,总有一篇市双创工作市容周考核通报。我市对县区和主要创建职能部门,每周考核、每月排名、每年总评,从2011年9月份开始,从没间断过。
周考核、月测评制度如同“紧箍咒”,督促各县区比学赶超、不断提高标杆,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与此同时,还同步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和约谈制度,真正将“软任务”变成“硬指标”。截至目前,累计开展周考核416次、月测评65次,下发督办函600余期,整改完成率达98%以上。
针对文明创建容易反弹回潮的现象,我市建立了市、县(区)文明委常务班子调度机制,持续开展市领导和市直部门包社区、包路段督导活动,建立“机关-社区-居民”的联动共建模式,确保上下贯通、不留断层、不留死角。
美丽乡村建设硕果为创建加分。一座座村庄绿树环绕,一条条乡村街道宽敞整洁,修砌一新的路边沟、清澈见底的河塘、艺术浓郁的围栏、寓意深远的“文化墙”,如此多彩的农村画卷离不开城乡联动机制。在市级领导和市直单位(企业)开展城乡结对共建的基础上,2015年以来,通过省级专项争取、市县专项配套、涉农资金整合、社会资本投入等办法,累计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帮扶资金14.32亿元,建成79个省级中心村、55个市级中心村和14条综合示范带。
从创建伊始,到摘得全国文明城市桂冠,再到深化文明城市内涵,“让城市更靓丽、让市民更幸福”的创建理念贯穿始终。创建的过程,就是为民办实事、百姓得实惠的过程。创建为民的理念的落实,实现了城乡建设管理上水平、市民文明素质大提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