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米之乡---雨坛
鱼米之乡---雨坛原创 2017-08-12 江城子
对雨坛的期待源自于菜子湖的眷念,每次去菜子湖都有不同的感受,似乎那里是我灵魂的归宿,一切烦恼可以消磨的地方。只是来去匆匆都经过雨坛,却没有机会认真走一走这里的乡村。这次来了,倍感珍惜。于是,只能多拍照片来留住记忆。来雨坛中心村之前,同行的人跟我说,雨坛是一个很有故事的地方。我听到“故事”二字便如痴如醉了。许是儿时精神世界的匮乏导致现在特喜欢听乡村的故事,传说或者神话。话说曾经的雨坛少水,原名火龙。后来有一位姓张的先生在此设立祭坛,以此祈雨。这个祈雨坛也被人们称为祈福地,乡人为了感恩张先生,还在此地立庙以祀。雨坛中心村的村头就有一个鼎。鼎上有文既‘’蔚蔚兮同庆,福蕴绵长;浩浩兮争辉,福泰永昌;祈福者福来,承祥者祥生“。人们祈祷幸福安康,祈祷福瑞祥来。祈雨坛变成雨坛,不论是哪个名字,都透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红砖黛瓦,一种庄重的热情。对于一个古典控的人来说,甚是喜欢这种风格的建筑,农家的小院,镂空的墙,封与放都在这堵墙上彰显了。还有农村别墅旁的小木栅栏,似乎还在散发木制品的清香,与这幽静的乡村之风不谋而合。我喜欢这样的感觉,如果能在自家院子里再搭一个小秋千,墙里秋千墙外道。这种乡村的风光会更怡人。到雨坛的时候差不多下午五点左右,没有之前那么炎热,村里子很多人出来活动。这时候的乡村已经有了炊烟,就像我们梦中无数次梦到的场景一样。母亲做的饭,快熟了。走过一栋房子,一开始以为是农家乐或者饭店之类,后来遇到一位老大爷才知道这是村民住宅。我们与他聊了几句才知道,房子是他三个儿子做给两位老人家住的,儿子们只有过年时候才回家,平时只有两位老人家住这里。我们与大爷开完笑说“您把这个房子做成农家乐,估计有生意哎。”老人笑着说“年纪大了,干不动了。”边说边朝房子走去。徽派风格的房子很大,家却很小。小到一间小屋可以有着几代人的温馨。中心村对面就是菜子湖,我喜欢一望无垠的水面,站在岸边吹吹风,天马行空而又心无旁骛。相聚总是短暂的,站在亭子上看了一眼菜子湖后就要返程。很庆幸,还能看到,有时候一眼便能治愈相思。返程的路上又认真看了看雨坛中心村,原来还有个独特的地方那就是随处可见的创意小“广告”。有图片形式,直观,有文字形式,简单上口。我想,这也是一种创意管护的措施吧。
离别是为了更好的遇见。但愿金秋,还能遇见,在这个鱼米之乡的雨坛,在这个美丽的小乡村,在菜子湖畔。我来到了鱼米之乡的雨坛
雨坛东有吴承恩小时流连忘返的黄公山,西有桐城派三祖小时候戏水濯足的菜子湖,可谓山清水秀,人杰地灵。 雨坛是我家,我们都爱她。 搞得不丑啊 最后一张照片是我家的照片。:lol 雨坛不是我家,我们也爱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