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 发表于 2009-9-2 17:36:06

鲁迅怎么了?从教材里作品被删到在京故居被拆

最近一段时间,总是发现有关鲁迅的各种新闻。上学的时候,提起鲁迅的名字,我们就会自然想到那句“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颗也是枣树……”;刚到北京的时候,怀着憧憬的心情,游遍了北京的所有名人故居,唯独鲁迅故居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

可到了今天,我们下一代的孩子可能学习不到鲁迅先生的文章,就连看,都没办法再看到鲁迅的故居了。

不禁在脑子里升起一个大大的问号:“鲁迅”怎么了?

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虽然他出身于没落的士大夫家庭,可是他的文化影响却让整个中国为之一震。
http://bbs.ifeng.com/attachment.php?aid=558447&noupdate=yes
北京西城区八道湾胡同11号—鲁迅和周作人的故居即将拆除
http://bbs.ifeng.com/attachment.php?aid=558448&noupdate=yes

鲁迅在京居所将被拆 京城名人故居将何去何从
  7月28日,北京市文物局发通知表示,位于东城区北总布胡同24号院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将被保留,而清华大学内梁思成的另一处故居也将得到保护。至此,围绕着梁思成和林徽因故居拆迁一事引发的坊间热议,算是告一段落。但是,随着北京35中新址地块拆迁工作的启动,一座众所周知诞生了《阿Q正传》、承载过周氏兄弟恩怨的四合院——八道湾胡同11号,又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北京市房屋拆迁公告》6月26日就被贴在八道湾胡同口了。公告显示,拆迁工程将于7月中旬开始,当地单位和居民要在8月10日中午12时以前完成搬迁。然而,时至今日,老住户们还在为补偿问题僵持着不肯搬走,拆迁一事被暂缓。这座经历了近一个世纪风风雨雨的院落,将何去何从?

  这是一种没有办法的保护?

  八道湾胡同位于北京西城区繁华的赵登禹路上,周围大大小小的工地林立,穿插在一座座市井小院和摩天大楼之间,形成一幅奇特的图画。附近很多自认为是老北京的人却不知道这条胡同的存在。

  没有任何和“鲁迅故居”有关的标志。走进这条狭窄曲折的小胡同,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七拐八拐,进入50米后地势逐渐开阔,正是八道湾11号的后门。门口的阿姨正在洗衣服,院子东边一间自建小厨房的炉子上,水壶还在冒着热气,男主人站在一边警觉地看着,不时侧身让出过道,让进进出出的邻居通过。没有任何动迁的痕迹。居民们说,上个月他们才接到这里要拆迁的消息,“大伙儿现在正跟拆迁办谈价格呢。补偿不满意,大家谁也不搬。”

  但这座四合院残破的现状却是触目惊心。几块木板勉强支撑着院门,院墙上裸露着碎砖头,院子里私搭乱建的简陋棚屋密密匝匝,旧家具、自行车等杂物随处堆放着,完全不见当年“三进”大四合院宽绰而豁亮的大宅门气派,只有那些“原装”老屋的青砖依稀可见,提醒着人们这里曾有的不凡过往。

  76岁的刘大妈是八道湾11号的老住户,“院龄”四五十年了。她说,这些年,来八道湾11号的人越来越少了,“来了也没什么可看的”。

  鲁迅在北京的居所,经考证共有4处,但是八道湾甚至比后来作为鲁迅博物馆的西三条胡同21号院还有名。从1919年11月搬入,到1923年8 月因兄弟失和迁居砖塔胡同61号,鲁迅在八道湾胡同11号院只住过不到4年时间,却在这里写出了《阿Q正传》、《风波》、《故乡》、《社戏》等不朽著作。难怪这样一座普通的小胡同和旧院落,近年来会有那么多人为它的命运忧心如焚。

  听说八道湾胡同11号再次面临拆迁厄运,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鲁迅研究专家孙郁特地从外地赶回北京,及时与相关部门取得联系。据孙郁透露,北京市西城区有关部门的回复称,西城区八道湾11号院的住户将全部搬迁,故居将作为35中的一部分予以保留,可能被用作图书馆,具体建设规划还在进行当中。

  “仅凭这里是《阿Q正传》的诞生地,就有足够的保留价值”

  在北京,胡同名称有很多讲究,宽的叫“宽街”,窄的叫“夹道”,斜的叫“斜街”,曲折的则称“八道湾”。观照周氏兄弟的一生和这座院子的命运,“八道湾”三个字真是一语成谶。

  周作人死后,八道湾11号收归国家所有,住户越挤越多。在前些年的拆迁风潮中,有人希望将八道湾作为鲁迅故居保护起来。鲁迅之子周海婴第一个就不赞成,在《鲁迅与我七十年》中,他表示:“保护八道湾实际等于保护周作人的‘苦雨斋’。那么,汉奸的旧居难道值得国家保护吗?”也曾有人提出,鲁迅一生居住过多处地方,因而没有必要将他所有故居都一一保留。

  而在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鲁迅精读主讲教师张业松看来,八道湾11号是“五四文学最牛宅邸”,堪称五四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第一故居”。

  张业松认为,之前保留下来的不少“五四”核心人物故居,大都不是他们真正进行写作的地方,而周氏兄弟公认的几部传世之作,都在八道湾11号完成。这里还是民国时期最著名的文化沙龙,当年,毛泽东、李大钊、蔡元培、郁达夫、钱玄同、胡适、沈尹默等都曾是这里的座上客。

  现在每当讲到那段文学史的时候,张业松总要提到这座虽然破败但依然“健在”的院子,他不能想象有那么一天,他再讲“活画了中国人的灵魂”的《阿Q正传》时,只能纸上谈兵。

  “仅凭这里是《阿Q正传》的诞生地,就有足够的保留价值。保留它,不仅是保留一段历史,更是保留一个城市的记忆。”以《城记》一书记录北京城变迁和古建筑命运的新华社记者王军,曾在看到1996年6月《光明日报》刊登的八道湾胡同将被拆毁的消息后,追到北京市文物部门,又追到规划部门,不少文化界知名人士也纷纷撰文,请开发商“手下留房”,希望有朝一日将八道湾的现有住户搬迁出来,恢复这座院子的本来面貌。

  50年时间,80%的四合院消失了

  “老北京城本来就只占目前北京区划的5.76%,现在又只剩其中的1/4了,难道这就是北京城的命运?”王军的忧虑在加深。

  针对北京市普遍存在的名人故居缺乏有效普查和保护的现状,早在2005年,北京市政协就曾调研4个旧城区的308处名人故居,并通过了《北京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工作的建议案》。建议案显示,由于腾退搬迁、整修建筑等成本很高,维护资金缺乏,有189户暂未列入文物保护项目。像恭王府、梅兰芳故居、宋庆龄故居这样得到很好维护的名人故居属于凤毛麟角,而沦落成大杂院是多数名人故居普遍的命运。

  名人故居得不到保护的关键在哪里?建议案当年提到,由于缺乏对名人及名人故居界定的权威标准,保护对象范围难划定,一些很有价值的名人故居已经或正在被拆除。在名人故居保护和利用上,北京尚无明确的主管部门,至于没有获得文保单位“身份”的名人故居,在管理上更是处于真空地带。

  “50年的时间,80%的四合院消失了,这个速度是让人吃惊的。”一直坚定从事北京旧城保护的民间人士、老北京网“掌柜”张巍,提及这个数据的时候总是眉头紧锁。他说,以这个速度消失下去,若干年后,人们恐怕只能在网上浏览老北京四合院了,那将是很悲哀的事情。在张巍看来,近几年密集的拆迁、搬迁和翻新,看重的只是土地的价值,而土地上文物的价值却一再被忽略。

  作为城市的特殊坐标,名人故居是一个城市文化厚重的标志,也是不可再生的宝贵人文资源。“在巴黎,画家、哲学家经常去的咖啡馆都会被特意标注出来,更何况名人故居呢?”一些文保人士质疑:除了像平安大道、前门步行街那样专供旅游之需的崭新“古迹”,在推行“光鲜”市政的同时,我们是不是可以手下留情,为北京多留下几处绝无仅有的文化遗产,为后人留下一方可供追忆的空间?

  近年来,文化传承、历史记忆的保护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高速进程之间的较量越发悲壮。据统计,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京城名人故居中已被拆除的比例高达1/3,其中市、区级文保单位和文物普查项目都有。

  尚小云故居、荀慧生故居、余叔岩故居……一座又一座名人故居在北京城的“建设性破坏”中,随着推土机的轰鸣顷刻间灰飞烟灭,如果八道湾胡同11 号也这样悄然消失,唤醒我们民族觉醒的五四文学杰作的诞生地,最后会不会反成我们永远的痛?今后我们何以告慰我们的民族魂——鲁迅先生?


语文教材调整鲁迅作品引争议 鲁迅真的落伍了吗?
今天,我们如何看待鲁迅?

  编者按近日,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药》和《为了忘却的纪念》不见了,只保留了他的《拿来主义》、《祝福》和《纪念刘和珍君》。与此同时,增加了梁实秋等人的作品。这一调整引发了读者的广泛争论。有人直言,鲁迅的作品是鸡肋,更激怒了一些热爱鲁迅先生的人。鲁迅的作品是否过时了?教科书的调整有没有必要?今天,我们如何看待鲁迅?本刊从众多来稿中选发几篇读者的文章,希望能对以上问题引起读者的思考和讨论。 ——编者

鲁迅真的落伍了吗?

  韩浩月

  鲁迅的作品在今天究竟成没成“鸡肋”不重要,中学语文教材增添删减内容自然有它的道理和用意。问题的关键在于,包括中学生、大学生以及在社会各个阶层摸爬滚打的我们,究竟有没有普遍地、完整地理解一个真实的鲁迅?如果理解,即便鲁迅作品全部退出语文教材又如何?如果不理解,那么语文教材通篇都是鲁迅作品又能怎么样?

  上世纪20年代到现在,从鲁迅作品收入各种教材的题材、风格和篇目数字,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判断:随着时间的推移,鲁迅作品中文质兼美的小说、散文被保留得较多,而杂文的比例却越来越低。有了这个资料就不难理解,上世纪70年代的人所认识的鲁迅,为什么面目如此模糊了。

  此番人民教育出版社再次减少鲁迅作品篇目,让真实的鲁迅离现在的孩子们愈加遥远。在张爱玲变得时髦的时代,鲁迅真的落伍了吗?我不这么认为。如果一个社会还需要勇气和担当、需要独立和批判精神的话,那么,鲁迅的声音仍然有振聋发聩的效果。

  缩减鲁迅文章只是正常调整

  江德斌

  从中学教材里缩减鲁迅的文章,只是正常的调整。以前是将鲁迅捧上了高高的神坛,只可高山景仰,却不能怀疑批驳。如今将鲁迅从神坛请下,还他一个真实的面目。

  鲁迅的作品并没有过时,许多文章现在看起来,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只不过先前教材选用的文章里,有一部分的文字内容深奥拗口,含义难以理解。如果没有深厚的历史知识,不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是很难读懂的。而时代变迁,许多当时的社会因素已不复存在,造成不仅学生读不懂,连老师们都理解甚少。鲁迅的大部分文章,适合在大学阶段,或是成年人去阅读,此时的理解水平和人生阅历,才可以弄懂其中的奥义。

  教材的变化,应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调整。前有将金庸的武侠小说引入的先例,现在又将梁实秋、林语堂的散文加入,都是为了扩大学生阅读面。而将鲁迅难度大的文章剔除,也属正常调整,这样也可减轻学生阅读压力。而对鲁迅有兴趣的学生,可以鼓励其课外阅读。

  不能责成师生都是“鲁迅迷”

  王传涛

  “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老杂文”,从这句中学校园里流行的顺口溜中,不难看出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尴尬。

  单士兵认为,“中学语文教师的素质问题其实也是学生读不懂鲁迅文章的重要原因。”齐萌在自己的博客发文说:“与其说鲁迅文章生涩不如说学生能力太差。”针对此两种看法,笔者不敢苟同——难道老师和学生连报怨一下鲁迅文章“难以理解”的权利都没有吗?按照 “老师不懂鲁迅”和“学生能力太差”的思维推导下去,莫非要让普天之下所有的师生都成为“鲁迅迷”吗?

  在笔者看来,语文教学首先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读懂鲁迅与否也只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环节。除鲁迅之外,中学生要学习朱自清、老舍、刘白羽、巴金等人的近代文学作品,还要学习高尔基、托尔斯泰、福楼拜、莫泊桑、契诃夫等人的世界文学作品,当然,还要学习我国古代文体形式——文言文。

  鲁迅文学功绩的卓越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不过,一个人、一部作品在文学、史学上的地位,似乎并不完全等同于其在教学上的地位。从教育学角度而言,“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是永恒的真理。

  被误读的鲁迅

  刘效仁

  鲁迅的作品被误读了。鲁迅一些回忆少年生活的散文,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原本都充满着人情味和生活趣味。然而,很多教学者在突出“反抗封建教育制度”的主旨的同时,甚至将不属于作者本意的东西强加进去。也有的说,学生在阅读鲁迅时,实际上是带着一种阅读的思想重托,还要进入考试领域,要按照不二的答案来做习题,以至到真正接触到作品的时候已经无兴趣了。

  其实,无论是阅读还是解读鲁迅,人们都特别放大了他作为思想“斗士”的一面。出于对权威的尊崇,对鲁迅加以拔高甚至神化,使原本充满着人文气息的鲁迅作品,只剩下冷冰冰一具严肃“躯壳”。由于历史的自然遗忘、社会的选择性记忆和政治的概念化偶像化,先生本身也难免成为一张“似匕首、如投枪”、横眉冷对、严峻无情的脸谱。

  事实上,鲁迅许许多多真实而丰富的信息,如果被社会和政治有意无意地遮蔽了,完全脱离了自己,脱离了生命体,就容易成为一个变形而扭曲的形象。

青天剑 发表于 2009-9-2 17:39:12

也许是时代进步了,鲁迅精神已被更高思想所替代了吧。

曼联 发表于 2009-9-2 17:57:37

我也不知道,文章也在课本中大幅度减少

琉@璃~ 发表于 2009-9-2 18:40:31

最喜欢鲁迅了   这样做真是让人心寒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鲁迅怎么了?从教材里作品被删到在京故居被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