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县名渊源考
来源申明:枞阳陈靖 枞阳县名渊源考(三)描述:鄂君启节舟节拓片
http://www.zywbbs.com/bbs/attachment/Mon_0709/19_6_7c034b3be6f8bf4.jpg
描述:鄂君启节舟节反转片
http://www.zywbbs.com/bbs/attachment/Mon_0709/19_6_aba288a4d66d20a.jpg
描述:鄂君启节舟节上的“松阳”两字
http://www.zywbbs.com/bbs/attachment/Mon_0709/19_6_d4cf226a2b2d5f7.jpg
描述:鄂君舟船行进路线图
http://www.zywbbs.com/bbs/attachment/Mon_0709/19_6_b8a55f96a12edca.jpg
带着这个疑问,我去请教好友陈松郭先生。
陈兄供职县史志办,对地方史志很有研究。陈兄说,他很早也注意到“松阳”一说,以前还写过一篇相关的广播稿,可惜现在已找不着了。陈兄说他看过一件出土文物的介绍,该介绍说“松阳”即今之枞阳。
这件文物就是战国时期的《鄂君启节》。
爱好书法的朋友对《鄂君启节》可说都不陌生。该节是金文书法中的精品,属楚系文字,结字奇诡,篆法婉转流美,1982年《书法》杂志第二期曾作介绍。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也曾推出该节。遗憾的是,央视优秀播音员任志宏在播音时,竟然也把枞阳错读成了“从阳”。
该节1957年出土于安徽省寿县,铜质错金,形如竹节。节共5件,分舟节和车节两种,是战国时期楚国国君楚怀王颁给鄂地封君启的通关免税凭证。因车节与本文关系不大,我们只说舟节。其铭文试释如下(古字难识者,以■代替,后以括号解释):
大司马邵阳败晋师于襄亥之日,王居于茂郢之游集尹■(上邵下心)■(左米,右上又中之下口),■(哉内去口加糸)尹逆,■(哉内去口加糸)■(左命右文)■(左阜右几,同耆),金节,屯三舟为一舿,五十舿。上汉,庚■(上厂中出下口月),庚芑阳,逾汉。庚彭■(左弓,右逆去辶),庚松阳,入■(左氵,右人一四月),庚爰。姚阳入■(上雷下水),庚鄙,入■(上左月右又二,下水)沅沣。见其金节则毋政,毋舍■(桴去右上撇),如载马牛羊以出入关,则陵之岁夏■(上尸下示)之月,乙宫。大攻尹■(左月右隹)以王命为鄂君启之府,庚铸岁能返。自鄂往逾湖汪,逾夏入邔;逾江,庚陵;上江,入湘,庚■(左贝右桑),庚■;上江,庚木关,庚郢。饲,不见金节则政,政于大府,毋政于关。
文字尽管诘屈聱牙,但意思尚能明了。由铭文可知,节铸于“大司马邵阳败晋师于襄亥之日”。邵阳即今昭阳,《史记·楚世家第十》记载:“楚怀王六年,楚使柱国昭阳将兵而攻魏,破之于襄陵。”因此楚怀王六年,即公元前323年,是此节铸造的准确时间。该节铭文对鄂君规定了水运船队船只的数量(“屯三舟为一舿,五十舿”),船队外出经商的时间(“岁能返”),水运所过关卡(城邑或码头)以及免税物资的范围(“见其金节则勿征……如载马牛羊以出入关……不见金节则政,政于大府,毋政于关。”)等限制。节文貌似楚王对启的恩惠,实则是对鄂君权力的限制。反映了楚国严厉的关卡税制,即使是国内封君,在车、舟的数量,行程期限,所经城邑,运载物类等方面都有详细规定。
据央视《国宝档案》介绍,鄂君的封地在今湖北省鄂城,其地临江。节文说:“庚彭□(左弓,右逆去辶),庚松阳。”意为从鄂城出发,顺长江,过彭泽(今江西省湖口县),即可到今安徽枞阳。枞阳战国时属楚。对照现在的地图,依舟节描述当年鄂君船只行进的路线,郭沫若、殷涤非、罗长铭、李学勤、纽仲勋、商承祚、于省吾等学者一致认定,“松阳”的准确位置在今枞阳(附图)。该节的出土,为枞阳的文字可考历史向前推进了217年。
原来,枞阳古名“松阳”,谭其骧先生只是综合诸家之说,并非凿空而论。 )
那么,松阳又是如何演变为枞阳的呢? 待考 ??
那么,松阳又是如何演变为枞阳的呢?
还真不知道呢 这问题我还真没研究呢!??? 谭其骧先生对枞阳的考证远不止这些,古南巢在枞阳菜子湖与白荡湖之间,夏朝最后一位皇帝桀帝据传就放逐于此,史记也有记载的。 看过一些这些的文章,不过是推测。
回 6楼(也算好人) 的帖子
曾经沧海历史久远了地理名称变更的太大。那么范增是哪里人呢,桐城人讲他是练潭的巢湖人是居巢的。 既然史学上没有定论,我们有理由怀疑范增是枞阳人。百度上说,范增(公元前277一公元前204)秦末著名政治家。居鄛(今安徽巢湖市居巢区亚父乡又传安徽桐城练潭)人。说范增是巢湖的,有望文生义之嫌,其实,秦时居鄛与今天的巢湖关系并不大,当时取居巢为名的地方有两个:一个在菜子湖西畔,另一个在瓦埠湖(今合肥与淮河之间的一个湖泊)畔,这就是为什么桐城人说范增是练潭人的原因。
其实,秦时人口少,一个地域的就大得多,秦时菜子湖畔的居巢包括今天的枞阳、桐城、庐江的大部分。考古人员近期在横埠周坛一带的考证,那里很早就有文明出现,官方尚未公布与哪位历史名人有关。也有人认为,范增就是横埠一带的。 哈!抛一砖,终引美玉。学习了。 引用第11楼风飘飘于2009-12-02 21:46发表的:
哈!抛一砖,终引美玉。学习了。 images/back.gif
过奖过奖,也是转一些别人的东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