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正能量】枞阳一老人失联三十年,鄱阳青年几经周折帮老人回家!事迹感动皖赣...
本帖最后由 装饰你的心房 于 2017-7-3 23:02 编辑枞阳一老人失联三十年,鄱阳青年几经周折帮老人回家!事迹感动皖赣两省……
2017-07-03
导读
汤沟镇官锋村老墩组的刘海山,1988年离家出走,后与家人失联30年。妻子在十年的等待后心灰意冷选择改嫁,女儿在2008年注销了他的户口,从此,“刘海山”这个名字从官锋村消失。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鄱阳青年吴先生发现了这个流浪老人。他不远千里,两次自行驾车来到刘海山的家乡枞阳,帮助他走上寻亲之路。当刘海山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吴先生却什么也没留下就离开了,大家只知道他姓吴,是江西好小伙。于是,一封《百姓请愿书》从安徽枞阳飞向江西省委宣传部。随后,皖赣两省媒体纷纷行动,对这位鄱阳青年的温暖事迹进行报道,弘扬社会正能量。
团聚花香时节
——失联30年老人刘海山回家记
7月2日下午1点多钟,尽管屋外大雨倾盆,可在汤沟镇官锋村老墩组刘海山老人的家中却是一片热闹的场面。江西日报,鄱阳县委宣传部、电视台,枞阳县委宣传部、电视台等多家媒体齐聚这里,采访老人回家后的生活。
[*]
事情的经过还得从30年前说起。1988年底的一天,刚过不惑之年的刘海山又和妻子因为家庭琐事吵嘴了,看着一贫如洗的家,心中愁苦郁闷的他带着13岁的女儿刘社芝离家出走,可在江西省九江市,父女俩也因意见不一闹矛盾走散了。想着被自己弄丢的女儿,家中与自己负气的妻子,刘海山没了回家的勇气。30多年来,他辗转了无数地方,过着流浪的生活,最终在江西省鄱阳县油墩街镇“定居”下来。一个用油布盖的破棚子就是他的房子,靠给别人打点零工,吃些残羹剩饭维持自己的生活。
2017年6月13日对于刘海山的一家来说是一个幸运的日子。这天,36岁的江西省小伙子吴理松回到家乡鄱阳县油墩街镇探亲,记忆中栀子花清新的香味促使他来到附近的一座小山上采摘栀子花。就在山脚下,吴理松偶遇刘海山,老人的生存处境让这个善良的年轻人看着心酸,他递给老人50元钱后就上山了。当他捧着香醇的栀子花下山时,他又遇见了刘海山。这一次,吴理松停下了自己的脚步,与老人详细攀谈,得知了老人的经历以及一些有用的信息。
为了帮助老人回家,6月14日、15日,吴理松连续2次驱车来到枞阳,几经周折,终于打听到刘海山确实是汤沟镇官锋村老墩组的村民,现有一个女儿在浙江打工,还有一个姐姐和几个外甥就住在村里。一切信息都证实了以后,连日来吴理松所有的疲惫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为老人即将和亲人团聚感到万分喜悦。
16日,汤沟镇党委书记朱德兴得知此事后,及时安排官锋村支部书记吴安平前往江西接老人回家。17日早晨5点多,吴安平带着老人的女儿和一个外甥,根据吴理松提供的地址,很快找到了老人居住的地方。本来心里还对父亲有些怨恨,恨他这么多年抛家弃子,可见到父亲的那一刻,刘社芝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思念之情,双膝跪在父亲面前,和父亲抱头痛哭。老人也是泪眼婆娑,不停地用手掌抚摸着女儿的头,激动的只能重复一句话:“我以为你已经不在了。”
失联30年的老人回家啦!这对老人的女儿和亲友来说是天大的好事,他们最感激的是吴理松,可从一开始,吴理松就不愿意透露自己的任何信息,直到老人回家后,老人的家人也没能见到吴理松一面,当面酬谢恩人。为感谢品德高尚、做好事不图回报不计名利的吴理松,汤沟镇党委、官锋村党支部代表百姓意愿,向江西省委宣传部发去求助信函,建议命名表彰,弘扬社会正能量,发扬光大中华传统美德。于是出现了开头江西省多家媒体齐聚在刘海山家中采访的场面。
老人回家后,镇、村积极为其妥善安排生活。年久没人居住的房子已经破烂不堪,村里立即为其安排危房改造项目,在检测主体房屋不需要重建的基础上,立即进行修缮。7月2日,在修缮的房子里,父女有说有笑地在搬着砖头,他们希望自己也能为修缮房子出点力。官锋村村支书吴安平告诉记者,目前,老人住在姐姐家,一个星期后,老人就可以住进自己的房子里 ,自来水也安装好了。
汤沟镇党委书记朱德兴说,为保障老人的生活,镇里已通过相关程序为其办理了A类低保,官锋村委会通过民主评议,将刘海山老人定为今年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已上报相关部门。此外,还为其制定帮扶措施,在一直为其保留的自留地上种植蔬菜自给自足,并等其生活稳定后,根据老人的意愿帮助他养殖一些鸡。
采访中,刘社芝几次红着眼眶告诉记者,还是好人多。“现在我父亲再也不用吃残羹剩饭,他每个月可以领取低保费。乡亲们送来了土特产、蔬菜和生活用品。现在我们家在维修,吃喝都在邻居家,他们都给了我们极大的方便。”老人回家后,当地镇政府协调公安部门只用了3天时间就帮老人重新办理了身份证和户口簿。
亲情是温暖的,她让我们即便是在炎热的夏天也能感受到清新凉爽;她让岁月即使蒙上了风尘,依然清澈澄净。回到家的刘海山在细细品味身边亲情的同时,也深深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人间处处有关爱。(高春英 刘毛腊)
流浪三十载 回家后老人连夸“江西人好”
本文来源于2017年7月3日《江西日报》
7月1日,枞阳县汤沟镇官锋村老墩组,刘海山老人正和女儿一起干活,当地政府已安排人员对他家的房子进行修缮。
半个月前,鄱阳青年吴理松驾车赶赴安徽,帮刘海山回到了家。今年73岁的刘海山在外流浪30年后,终于重新踏上老家的土地。

父女俩和邻居(左)闲聊。江西日报记者邹晓华摄
一把辛酸泪,古稀老人流浪30年
老人回家路,还得从1988年底的离家说起。当时,年轻气盛的刘海山和妻子大吵一架,带着13岁的女儿刘社芝离家出走。不幸的是,来到江西九江后,刘海山把女儿弄丢了。他感到没办法向家中妻子交代,没有颜面再回去了,只好继续在江西流浪。
饿了就翻泔水桶,冷了就捡旧衣服御寒,困了就睡屋檐下,刘海山一直过着风餐露宿、颠沛流离的生活。后来,他流浪到了鄱阳县油墩街镇,在这里待了近30年。
老人告诉记者:“鄱阳人好,他们会把酒宴时多的菜端给我吃,会送锅碗瓢盆给我用,会找我做小工发工资。”此外他还称,曾经还有一位好心人给他500多元。
30年过去了,当年走失的刘社芝怎么样了呢?原来,刘社芝后来找到好心路人,很快回到了母亲身边。此后母女俩相依为命,一直等着刘海山回家。可一晃十年过去了,奇迹并没有出现,心灰意冷的母亲也改嫁了。
刘社芝一直没放弃寻找父亲,她一边打工一边四处打听父亲的下落。2008年人口普查时,她觉得找回父亲的希望十分渺茫,于是选择注销了父亲的户口。
一个好心人,鄱阳小伙助其回家
帮助刘海山回家的吴理松今年36岁,帮忙寻亲是机缘巧合。
6月13日,回家探亲的吴理松上山采栀子花时偶遇刘海山。见老人生活可怜,吴理松给了他50元便上山去了。下山时,他又遇见刘海山,通过攀谈得知老人的姓名、家庭住址、儿女情况等信息,决定帮老人回家。
6月14日一大早,吴理松驱车4小时来到了枞阳县。几经曲折,他发现确实有官锋村老墩组这个地方,但没有“刘海山”这个人。
吴理松开车到官锋村转悠,问了许多人,都不知道“刘海山”,也不认识身份证相片上的人。苍天不负有心人,村里一位年近七旬奶奶记得“刘海山”,但她说“刘海山”早就“死”了。
一段小插曲,好青年曾被人误会为“骗子”
“刘海山还活着。”吴理松的这句话在村里炸开了锅。一个年轻人帮素不相识的人大老远找亲人,怎么会有这么好心的人,该不会是“骗子”吧?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开,刘海山的外甥听说有舅舅的消息,也来到了村里。
见吴理松说的信息都与实际符合,他们很是信任他。可是当刘海山的外甥要求查看吴理松的身份证时,那种不信任的感觉让他顿时心里觉得很委屈。吴理松二话没说,就回到了鄱阳。
6月15日,吴理松一大早又去找刘海山,告诉他找到他的家人了。喜出望外的刘海山打开了话匣子回忆起了当年的往事,吴理松趁机录了几段视频,带着这些证据马不停蹄地去了官锋村村委会。村支书吴安平听完介绍后,找来刘海山的姐姐、外甥等观看辨认。“这就是我失散的弟弟海山呀。好人,谢谢你啦!”刘海山的姐姐通过视频认出了自己的弟弟,拉着“恩人”的手,老人泪眼婆娑。
吴安平当即告知远在浙江打工的刘社芝,刘社芝立马启程去江西接父亲。 6月17日,刘海山的家人很顺利地找到了他,父女俩见面后抱头痛哭。
刘社芝告诉记者,如果没有吴理松的帮助,这辈子她可能永远见不到父亲的面了。“当年,我恨父亲把我弄丢,但30年后见到父亲时,所有的怨恨都烟消云散了。”刘社芝说。
为什么会帮刘海山老人回家?吴理松说,在他父亲7岁时,爷爷、奶奶相继去世,是政府的救济和好心人的帮助将父亲养大的,父母总是教育他要学会感恩。如今,吴理松来南昌开了一家贸易公司,在家建了新房、买了车,生活条件和以前有了天壤之别。
“只要我遇到了需要帮助的人,我肯定会力所能及进行帮助。”吴理松说,过几天,他还准备再去安徽看望刘海山老人。
一个好结局,当地政府帮老人安度晚年
记者在老人家里采访时看到,几名工人正在给老人修缮房屋。“由于年久失修,老人家的房屋已经破烂不堪,村里拨了7500元对房屋的屋顶和屋面进行修缮,不够的部分,我们还会想办法。预计一个星期后,老人就可以住进去了。”安徽省枞阳县汤沟镇官锋村村支书吴安平称。
汤沟镇党委书记朱德兴告诉记者,官锋村村委会已通过民主评议,将刘海山老人定为今年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已经上报相关部门。此外,还为其制定帮扶措施,在一直为其保留的土地上种植蔬菜自给自足,并等其生活稳定后,帮助养殖100只鸡。
采访中,记者还获悉,当地镇政府协调公安部门帮老人重新办理了身份证和户口。“镇里还将我父亲列入低保A类,每个月可以领取390元。乡亲们得知我父亲回来后,送来土特产、蔬菜和生活用品,家里还安装了自来水。”刘社芝激动地说。
采访结束后,刘海山老人拉着记者的手久久不能松开,不停说着,“江西人好,鄱阳人好。”(江西日报记者 廉瑞琴 邹晓华)
正能量! 为鄱阳人点赞,社会需要这种正能量! 的确感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