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组合拳”打赢“主动仗” ———枞阳县脱贫攻坚纪实
枞阳县白湖乡梵盛服饰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工人正在加工外贸服装。该公司是由上海市盛沸有限公司于2010年在白湖乡投资兴建,也是该乡扶贫就业基地。公司主要从事出口服装精加工,产品在市场上享有盛誉,公司现有员工300余人,其中贫困就业人口10人。 本报记者高凌君摄
会宫镇榈源有机大棚蔬菜基地内,贫困户正在采摘蔬菜。 王章志摄
———枞阳县脱贫攻坚纪实
核心提示
据统计,2016年枞阳县共有贫困村65个、贫困户28719户、贫困人口78020人,是市辖一县三区中唯一有脱贫任务的地区,也是我省非贫困县中脱贫任务最重的县。2016年以来,枞阳县围绕“人脱贫、村出列”目标,做到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精准脱贫,深耕健康、教育、产业扶贫三篇文章,坚决打赢脱贫攻坚“主动仗”,开局之年获“首战首胜”,今年将继续施展“组合拳”谋“再战再捷”……
合力攻坚: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2016年以来,脱贫攻坚成为摆在市县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位的民生工程。确保到2020年,全面实现“人脱贫、村出列”的目标,党中央有明确要求,广大贫困群众有殷切期盼。
这是一场硬仗!
我市辖一县三区,仅有枞阳县有艰巨的脱贫任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该县的脱贫攻坚工作,动员全市支持参与枞阳的脱贫战役,全面落实“市负总责、县为主体、部门联动、乡镇村执行”的工作机制,做到了合力攻坚,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2016年,市、县同发力,出台了“1+17+4”政策体系,多项指标和支持标准高于省里要求;光伏扶贫投入近3亿元,为全县65个贫困村、1万户贫困户落实光伏项目,全省唯一;发展特色种养业,制定项目清单,变政府“端菜”为群众“点菜”;注重健康扶贫,在全省率先落实“351”兜底政策,第一个开通贫困人口慢性病补充医疗保障“一站式”结算系统,并将补助标准从“180”提高到“195”;加强兜底保障,提前实现“低保线”与“贫困线”合一的目标。
这一年,枞阳县提出“一切为了脱贫攻坚,满足脱贫攻坚一切需要”,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创造性地开展“一结双包”定点帮扶活动,38名市领导、27名县领导、265家包村单位、15427名包户干部、369名驻村干部,对全县235个村、28719户贫困户,实现了领导联系、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工作队驻村“四个全覆盖”,率先在全省实施“城乡结对”协作扶贫;同时,枞阳县因地制宜、精准发力,增投入、补短板、建机制、强推动,及时将各项扶贫政策更加精准地“滴灌”到贫困村、贫困户,全县脱贫攻坚脚步铿锵有力。
这一年,枞阳县1.9万贫困人口、21个贫困村达到人脱贫、村出列标准,顺利通过省第三方评估,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脱贫攻坚实现“首战首胜”。
2017年是脱贫攻坚承上启下、全面突破的关键之年,也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深化提升之年。枞阳县脱贫攻坚秉持“脱贫不脱钩、扶贫扶到富”的原则,瞄准“3.1万贫困人口脱贫、22个贫困村出列”目标,保持强攻态势,聚焦发力攻坚,谋“再战再捷”。
面对今年的脱贫攻坚任务,枞阳县认真总结去年经验,把牢“生命线”、敢啃“硬骨头”、激发“源动力”,深入完善健康扶贫、教育扶贫、产业扶贫政策支撑体系,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攻坚经验;结合贫困村、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对贫困群众实行“私人定制”式精准扶贫:对有就业能力的,千方百计帮助实现就业;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因病致贫的,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对因学致贫的,提供贫困助学金;对住房条件恶劣的,实行危房改造;对有意愿发展特色产业的,全方位扶持发展……
结合实际,今年枞阳县再出新招,投入600万元资金,采取由“政府出资+保险公司优惠”的模式共同承担保费,为全县7.8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办理扶贫综合保险,探索利用保险机制为扶贫事业保驾护航。
在脱贫攻坚重点工作上,综合运用好“加减乘除”法,继续打好“组合拳”。“加”,结合实际,创新运用多种扶贫融合集成模式,叠加政策,叠加措施,发挥集成效应;“减”,力推健康扶贫、教育扶贫以及住房保障等政策到位,全覆盖、无死角地减少“失血点”;“乘”,统筹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基础设施改善、民生保障等工作,发挥好乘数效应;“除”,加强扶贫资金与项目监管,加强扶贫数据平台应用,消除扶贫领域“微腐败”“不精准”等问题。
健康扶贫:“四个一”模式对症“因病致贫”
2016年,枞阳县通过精准识别,全县因病致贫人数46646人,占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59.79%,因病致贫是枞阳县贫困的最主要原因。枞阳县在全省率先落实“351”等健康扶贫政策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努力打造“四个一”模式,对症“因病致贫”,减轻贫困患者负担,助力其脱贫。
一本大台账。全县23所基层医疗卫生单位、235所村卫生室均建立辖区乡、村贫困人口、贫困患者、大病专项救治对象、慢性病患者、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及因病致贫人员等七个方面台账,定期核实贫困人口现状,加强动态管理,实现健康脱贫的精准识别和精准管理。
一张组合卡。组合卡包括明白卡、健康卡和慢病卡,真正实现贫困人口一卡在手、健康无忧。“明白卡”:印制健康脱贫政策明白卡,发放到户、宣传到人,力求每一位贫困人口知晓政策;“健康卡”,为每个贫困家庭发放一张健康服务卡,让贫困人口可以第一时间联系服务团队,服务团队随时为其提供健康咨询、诊疗及转诊服务;“慢病卡”,为每位慢性病贫困患者发放一张慢性病卡,贫困慢性病患者凭此卡和身份证即可在县域内医疗机构享受“一站式”结算。
一支服务队。组建一支“1+1+1+1”服务团队(1个贫困家庭、1名县级医院医生、1名乡镇卫生院医生、1名村卫生室医生),全面实施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每个贫困人口家庭都确定1个团队与之签约,对签约贫困人口实行医疗全程管理。
一站式流程。农村贫困患者在县域内定点医院住院实行先诊疗后付费,简化就诊流程,节省诊疗时间。在县内33家定点医疗机构、县外39所医疗机构设立综合服务窗口,对贫困人口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一站式”信息交换和即时结算,患者只需在出院时支付自付医疗费用,其余部分由县合医局向医疗机构先行垫付,后期由县合医局定期与保险、民政、财政等经办管理机构进行结算。
教育扶贫:多策并举应对“因学致贫”
枞阳经济开发区的安徽泰阳织造科技有限公司是陪读父母就业合作单位,凡在城区学校就读的贫困户子女,开发区提供公租房,学生双亲可选择在该公司从事挡车工、机修工,公司提供单间并为这些贫困家庭子女免费提供早晚餐等,切实改善贫困陪读家庭的经济状况。
陪读就业是枞阳县在脱贫攻坚行动中的一个创新之举,应对“因学致贫”,该县扶贫扶到困难群众的心坎上。
为做好教育扶贫工作,枞阳县按照“守底线、走新路、重扶贫、提质量”的工作要求,充分发挥教育造血式扶贫功能,确保全县教育扶贫工程政策、措施、责任落地见效。
多方参与,机制保障有力。枞阳县成立了教育扶贫工作组,由教体局、扶贫办、民政局、财政局、人社局、残联、枞阳农商银行等单位组成。印发《枞阳县教育扶贫工程实施方案》等文件,做到教育扶贫工作有政策依据,确保实施方案、考核办法切实可行。根据省教育厅有关文件要求对各级学校进行数据比对核查,核准在籍在校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县教育部门根据反馈数据补足补齐各类学生资助资金。
枞阳县在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进行资助、对没有考上高中或大学的贫困家庭子女实行免费中等教育和“雨露计划”“两个全覆盖”的基础上,探索留守儿童教育扶贫服务新机制,运用公办学校资源,加强学业、心理辅导、人文关怀等,坚决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送教上门,关爱残疾儿童。在保障残疾少年儿童接受优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继续稳定发展特殊儿童的学前康复教育,对重症患儿县特教学校组织教师实行送教上门。
创造条件,探索“寄宿扶贫”。设立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寄宿制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县教育部门在长河初中、开发区新旗小学、枞阳小学设立建档立卡贫困寄宿生学校,贫困寄宿学生住宿费全免、生活费全免,减轻贫困户负担。
结对共建,提高帮扶实效。全面推进县内57所中小学幼儿园与市辖三区57所学校的结对共建工作;推进县内51所学校帮扶51所薄弱学校工作;落实上海、江浙等经济发达地区3所本科院校结对帮扶枞阳县3所省示范高中,构建“高校高中联盟”新格局,为贫困家庭子女就读优质学校创造条件等。
产业扶贫:
激活“造血”功能拔穷根
日前,枞阳县43个村7650户联建光伏电站并网发电,打造了“枞阳光伏扶贫速度”。至此,该县实现了两年65个村共1万户贫困户建成光伏电站的目标。光伏电站“照亮”了贫困户的致富路。
光伏扶贫拉开了枞阳县产业扶贫的序幕。该县在“输血”助力因病、因学致贫贫困户脱贫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竭力推动产业扶贫工程,激活“造血”功能,彻底拔掉“穷根”,杜绝“返贫”。
实践中,枞阳县创新开展“产业+就业+金融”扶贫融合集成模式,“造血式”推进高质量脱贫。今年以来,该县各级各部门加大工作力度,因村因户施策,补齐项目短板,将产业扶贫项目由种植、养殖业和光伏扶贫项目拓展到手工业、加工业、乡村旅游、电商、资产收益扶贫项目等。截至目前,全县小额信贷已发放1.06亿元,位居全省前列,发展特色种养业8826户;发展淘宝服务站75家,“淘帮手”32人;拥有高星级农家乐8家、省级优秀旅游乡镇3家、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2家。
同时,枞阳县还重点培育一批扶贫示范点,以带动贫困户为前提,优先安排项目,建成了白梅柳峰大樱桃发展基地、麒麟阳和油用牡丹种植基地、金社向荣茶叶专业合作社、钱铺南岭村茶园改扩建项目等,除季节性用工外,这些项目还吸纳培训了一批贫困户成为职业技工,收入可观。
围绕“种养加光电游”和资产收益,积极探索“寄养收益”“托管增收”“土地或小额信贷入股分红”“股金+租金+薪金”“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和村集体)+贫困户”“扶贫基地(扶贫工厂)+贫困户”“扶贫驿站(扶贫车间)+电商”等10种集成模式,让产业项目、小额信贷与贫困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分红受益、就业增收,同时增加村集体收入,一举多得。
枞阳县还有部分村创新举措,大力发展股份合作制,完成“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户变股东”三个转变,让贫困户获得“租金、薪金、股金”“三重”收益。
今年,枞阳县将全力实现43个贫困村建成“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贫困户产业扶贫措施全覆盖目标。为防范返贫,确保高质量脱贫,枞阳县高标准定位,明确今年脱贫户家庭人均年收入稳定超过5000元、贫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8万元。
聚焦脱贫目标打造“枞阳模式”
本报评论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幸福新铜陵,不能让一个人掉队。脱贫攻坚是事关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头等大事”,是一号民生工程。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目标任务、狠抓措施落实,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一年多时间以来,全市上下积极参与、全县干群昼夜兼程、埋头苦干、勇作标杆,枞阳县脱贫攻坚取得“首战首胜”,市、县同时获得省政府通报表扬。回顾脱贫攻坚工作,市、县坚持合力推进、聚焦精准,始终把精准理念贯穿于脱贫攻坚每一个环节、全部过程;始终在精准帮扶上下工夫,实现了“领导联系、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工作队驻村”全覆盖;始终坚持激发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始终坚持精准施策,做到健康扶贫、教育扶贫、产业扶贫环环相扣,既“精准绣花”、又“锦上添花”,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模式;始终坚持定向跟踪、帮扶不断、政策不变,巩固脱贫成果,实现持续稳定脱贫。
今年的脱贫攻坚目标已经明确,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工作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这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承诺,更是广大贫困群众的期盼。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形势,我们要进一步对照标准,聚焦目标任务,下足“绣花”工夫,查找村出列、户脱贫还存在的差距,进一步强化帮扶,继续实施好“1+17+4”政策体系、打好健康扶贫、教育扶贫、产业扶贫“组合拳”,扎实开展“回头看”“回头帮”,层层压紧压实责任,确保高标准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确保走在全省前列。
本版稿件由陆克服、朱文格采写
攻坚脱贫,不是一朝一日的事,要实事求是,不是一阵风,突击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