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圩堤党旗红——藕山镇藕山村党总支部防汛抗洪纪实
本帖最后由 一江春水 于 2016-7-13 02:49 编辑革命圩堤党旗红 ——藕山镇藕山村党总支部防汛抗洪纪实 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从6月底开始,持续强降雨无情的冲刷枞阳大地。长江告急,白荡湖告急,一阵阵洪峰肆虐、一条条圩堤漫溢、一片片稻田被淹......在抗洪抢险的关键时刻,藕山镇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始终战斗在最艰险的地方,出现在最危急的关头,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投身抗洪抢险的最前线,在骤雨急水中把党旗绘的更加鲜红。 藕山村是个贫困村,有5028人,党员101人。该村革命圩紧邻白荡湖,约2000亩,圩堤长2615米,随着白荡湖水位的不断攀升并超历史水位,革命圩紧邻湖水的堤埂出现多处险情。革命圩西边就是藕山镇和枞阳海螺公司,如果不及时加固二道埂,一旦出现险情,后果不堪设想。在这次人与天灾的对决中,藕山村党总支部,带领全村人民,齐心协力、严防死守、抗洪抢险,在洪涛浊浪中高举鲜艳的党旗,成为群众抗洪抢险的主心骨。 靠前指挥擎起抗洪救灾顶梁柱 连日来,村党总支书记江龙来和村两委干部,每当险情发生,村两委干部身先士卒,都在第一时间赶到,及时判断险情,积极投身于抗洪抢险之中。 江龙来,是个老支书,六十多了,在村里很有威信。7月4日,革命圩圩口2000多米长的子埂又出现了哗哗地漫堤。老百姓急了,“还不快些,再一下子就要破了”。江书记甩掉了雨衣,手一挥,呼拉一下的就上了几十个人,“再加高,再码一道反埂,深的地方打个撑子”。7月7日,防指决定对革命圩开闸放水。老百姓接受不了,男男女女的,老老少少的,一拨又一拨,早晚往指挥所跑,吵的吵,闹的闹,把江书记骂得没法子听。江书记气得脸铁青,劝解的话说了一稻箩。“大家辛辛苦苦地把圩保起来了,圩里青乎乎的,把水放进来,我也心疼,这两天台风就要来了,水位这么高,再不放水堤都难保了”。7月8日晚,新建的排灌站要进水了,四个配电箱一个要一两万,江书记喊来了八个劳力,一个一个卸下来抬了出去。发动机组实在没有办法搬出来,想法子就地移到了水淹不到的地方。回来的路上,江书记一直唠叨,“我都要退下来了,还图什么,就图个大家出门还有个路走,还有个家住。” 担当尽责身处抗洪抢险第一线 江成志,四十出头,藕山村的一名村医,在当地小有名气。7月2号晚上大堤漫头,村里看他是个党员,要他领头当个临时队长。他没有二话,向村卫生室主任请了假,立刻领着村组的人上了堤。重活,他干;苦事,他做,一干就是八九天。有人说,我们防汛没法子,你是医生好推。他说,困难的时候,村里想到我,是看得起我,不能装孬。这个小队长当的,还真的是让人撬起大拇指。7月9日,圩里的水到了沿河低洼的四个村庄组,拦水埂的涵管漏水,他第一个跳下水,起猛子下去探漏,摸了半天才堵实了涵洞。7月10日,为了防台风,村里通知他喊人上堤铺雨布摚浪。他一个招呼立马上来了一二十人,自己划着腰盆从圩里提前上了堤。在一块防汛的都说,他人好,没私心,我们爱听他的。 村外出务工人员得知洪水危急革命圩,40多人简单收拾一些换洗衣服连夜赶回家乡,组成一支名叫“返乡抗洪突击队”。他们之中,有近60岁的老人,也有三十出头的青壮年,47岁的王满法就是队长。从7月1日起,这支抢险突击队就和当地干群共同奋战在抗洪一线。肩负着身后5000多父老乡亲的期望,他们的任务就是守护好2615米长的革命圩防线。7月2日,白荡湖水位上升,革命圩再次告急。晚上7点,堤坝突然停电,一片漆黑。“雨越大,越是要到堤坝上去。”王满法和队员们从村里找了四辆摩托车推上堤坝,把摩托车的大灯打开,借助灯光持续奋战直到凌晨5点。7月9日,革命圩圩区道路狭窄,十分泥泞,抢险突击队队员们正扛着铁锹挖沙土装进编织袋,再把沙袋堆垒在堤坝上,已经这样持续奋战了好几个昼夜。 “他们当中很多都是‘夫妻档’,每天上午忙到10点多钟,妇女回家烧饭,然后把饭送到堤坝上,他们每天就睡两三个小时。”藕山村党总支书记江龙来说。队员们的衣服几乎没干过,也分不清是被雨水还是汗水打湿的,在他们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自发加入到抢险队伍。 冲锋在前扬起一面面鲜艳旗帜 在革命圩险情最严重的时候,村书记及时向防指作了汇报。险情就是命令,陆军第12集团军“临汾旅”炮兵团200人和武警安徽省总队某部200多名官兵紧急集结,在最短的时间赶赴现场进行救援,在抗洪抢险现场临时成立指挥组、装袋组、运输组和压袋组,和驻地公安特警、G347工程队工人、枞阳海螺公司人员、当地干群一道展开了紧急抢修加固。 在革命圩二道防线现场,军旗迎风招展,官兵喊声震天,铲土的,装袋的,推车的,垒袋的,每个人都有分工,每个人都十分卖力,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精神,筑起藕山镇和枞阳海螺公司防洪的重要屏障。据藕山镇党委书记、指挥部政委吴福舟介绍,目前,近千名武警、战士正在革命圩上装沙袋、建防洪墙,层层垒起的沙袋已经堆砌近1米之高。村干部和群众也在官兵稍作休息时送上吃的、喝的。天晴了,傍晚,在夕阳的映照下,飘扬在革命圩堤上的党旗格外鲜艳,映红了所有参加抢险人的脸庞。(何朝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