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对过六百丈
本帖最后由 西湾居士 于 2016-4-25 09:13 编辑大通对过六百丈
大通对过六百丈。寥寥数字,一目了然,但足以让人回味岁月,儿时常闻:衣袜破了洞,此乃大通对过六百丈!然,此“通”有破洞之意,非彼“通”是大通。
大通在江南,六百丈在江北,一水两岸,咫尺之遥,对襟而望。望着望着,就对视成了一部古典,一个传奇,一曲雅韵,在民间成活,在坊间流传,如同滔滔江水,绵绵千古不绝。
南京上来慢悠悠,
采石弯绕太白楼,
芜湖螺杆山上峡,
羊山上望荷叶洲,
大通对过六百丈,
江阔生风到池州。
纤夫的号子声,应和着跌宕的江涛,在古老的大江里远去,却在民间的土壤里,生了根,发了芽,并一路传唱成经典:一个是在历史的舞台上,演绎《量江记》的绳长即江阔;一个是口耳相传的传说,掩藏在漫长的岁月之河里,不断经受风雨冲刷,还原了六百丈那比时光更深的水深。
在江南,大通古镇边,鹊渚水东岸,有矶曰羊山,乃龙山之尾,突兀江畔,雄伟险峻,峭拔于江东。俯瞰矶下江水,回旋激荡,浩荡东去。有才子攀若水,在月黑风高夜,从矶头上船,牵绳过江,丈量了江南到江北的江面宽度,并献“建浮梁以济师”之良策,以助大宋赵氏挥剑南下,拉枯摧朽,一统江山。拉绳量江之计,丈量了世故人心,改变了一个失意落魄的秀才命运,同时也篡改了历史的进程,留下了一个叫六百丈的地名,在江北。如一苇荻芦,渡过险恶的世道,成风,成俗,成绝唱。
在民间,历史就是一部流传在口头上的传记,版本总是很多。关于六百丈之由来,有了樊若水的量江之宽一说,孰知还有测江之深的传闻,追溯起来,其历史比“六百丈”还长。话说当初长江没有江堤,江水随性而流,若梅雨之季,江水暴涨,大浪滔天,似九天之流,江面宽阔,只以山为岸。因江水在南岸遇羊山矶阻挡而改道南北走向,水面平行正对江北横山矶【横山矶,今枞阳横埠境内】,隐约相对。话说刘汉王朝,自汉武帝开南巡之先风,后代皇帝也纷纷效法。某年,有皇家南巡船队,行至此境内,江水在羊山矶受阻回流,导致皇家太子所乘一船侧翻,同太子一起落水的,还有皇后娘娘和皇帝的玉玺。随行护卫,一阵慌乱,紧急救援,怎奈何,水火无情,太子不谙水性,一命呜呼,如日坠沧海,星落江中。但幸哉,被救上来的皇后娘娘,竟口吐几口江水后,回阳醒过来了。皇帝皇后痛失太子,一顿呼天抢地,捶胸顿足后,船靠江北岸,于横山觅得宝地,安葬了太子。【此太子墓地如今尚存,靠南朝北,可望中原。】如此同时,在翻船的水域,打捞玉玺。玉玺,是皇权的最高象征,皇帝岂能不急!随行文武百官,想方设法,用绳索绑米升子,加坠沉江,探底打捞。但江流湍急,水深无底,耗时良久,一无所获,只能是徒劳无功。皇帝只得下密令:为天下江山稳定,此事不得宣扬,只说此地水深六百丈余,但皇权天佑,玉玺还是轻而易举的捞上来了。说六百丈水深之讹传,是为告诫后人,也不要轻举妄动,来此能取沉入江低的玉玺。后因这玉玺垫底,得天时地利,江中竟长出沙洲,这便是今天与江南大通相对而望的六百丈。
这个故事的流传,留下了一句“救皇娘救不了太子”谚语,以及“大通对过六百丈”的说法。就这样,江南大通,江北六百丈,在漫长的时光里,不远不近但又不离不弃,一直对望凝视着。
http://a2.qpic.cn/psb?/236e7069-f11b-453c-ab9a-3eafbe44f45d/9A7K91dlkdcHk6D6yWXnCh8HMbZLnGYUrxmzP5eNkg4!/b/dF0BAAAAAAAA&ek=1&kp=1&pt=0&bo=vAK4AQAAAAABACA!&t=5&su=022045233&sce=0-12-12&rf=2-9
传说的,历史的,也是地方经典的! 好典故! 细述人文历史,诗情并茂,为二三事赠加正能量,点赞! 图片来自QQ空间,看不到! 真的吗?第一次如此细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