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城向西海口镇》---安庆《振风》杂志2009第一期 p 54页
《出城向西海口镇》---安庆《振风》杂志2009第一期安宜生出门三五里,各处一乡风。
我的家乡,出安庆城向西,海口镇一带,是安徽省好几个县市移民迁徙居住而形成的乡镇。不同县籍的原居民,在共同遵守着中华文明最古老最根本的“道”与“儒”精神的基础上,又展示着各自不同的表达方式。
我那年的婚礼,是按照儒家的礼教标准来举行的。妻子出嫁的当天,岳父嘱咐,一定要其弟弟送行,其意义就是让我的家人知道:这未来舅舅所代表的,是来自母系社会延传的尊严和崇高无上的威风!如若不敬,就如同皇帝对国舅的不尊重。婚后次日,长辈们和家父要我去妻子娘家恭请岳丈大人,他们说,这是表示视岳父如泰山之重。岳父莅临我家,和家父家母一阵互致喜辞之后,便被让到酒席的上座,他一语不发,但从他那威严的眉宇和淡淡的微笑中,我窥见了那张严肃的面容里,蕴涵着对爱女贤婿爱惜的深情。我这个当女婿的,就好比帝王见国丈一样,不得不忘却以往的傲气和轻狂,在岳父大人面前毕恭毕敬。
婚宴的席位座次,也以“礼”字为中心。不管你的家境如何,人客多寡,热闹或冷清,这席位和座次的排序,是万万随意不得的。选什么样的人客,陪岳父和舅兄弟上席,也要慎之又慎。在席间,既要让“国丈,国舅”饮得舒心,又不能劝得太过,使其忘形。如若陪酒之中有个别不知趣的人,不懂规矩或或搞不清礼节,就会搅乱了整个宴席的气氛。这方面,就要靠操办婚礼的主持人,或叫做“司仪”的本领了。 这司仪的角色可不是好演的。在当地,人家称之“问事的先生”。他的心理素质,文化水准,品位高低。决定着一场礼仪的整个过程。
乡间有一则笑话:一位问事的先生在婚宴上致辞:“各位朋友来宾,今某先生与某小姐喜结连理,略备薄酒酬宾,如有不妥之处,敬望谅解!下次一定改正!”话未说完,女方的兄弟已经愤然拂袖而去。结果,事情也很奇怪,那对夫妻结婚后一年多以后,便不知道是何原因离婚了,这也许是一种巧合。但可见司仪啼笑皆非的错话,会令人尴尬,甚至导致婚宴的不欢而散。而且,一旦出现那种“巧合”,农村里的人就会长期指责:看,就是那个问事的先生说的“好话”!还好,我的婚礼上没出现这样的笑话。所以,我和妻子,肯定能相濡以沫地共同走完人生的旅途。
在丧葬礼期间,司仪的角色则更难胜任。海口乡下的丧葬礼仪,主要是在道教的“孝”字上为主轴进行的,道曰:“亡者为尊”。但在具体操办中,也掺揉了儒家“礼”的成份。这就需要司仪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遵循道教规矩;什么场合,什么时间要按儒家的礼来行事。轻重缓急,大意不得。标准的丧礼,要七七四十九天才能结束。其间孝子要行的礼数之多,可能是他一生之最,也会是他一生最为深刻的体验。
我是独生子,所以,家父的仙逝,就只能靠我这个刚成家不久的毛小子为他送老归山。好在有热心问事的先生,在他的一步一步地指导下,有理有序,一步一步,按乡俗操办着整个丧事。
孝子首先要遵照的,是不到满七,也就是七七四十九天后,不得剃须理发。在丧葬过程中,最难忍受的是,拿膝盖当脚走路---迎接前来吊唁的宾客,要行跪拜之礼;孝子请忤怍收验,请抬重力工,请勤杂服侍,都必需在司仪带领下,上门行跪拜之礼;每个响七的答谢宴礼,要酬谢吊唁及帮忙诸客,要逐桌行跪拜之礼。一场丧礼下来,膝盖已经肿的像一对“北方大馍”了。也只有这样,乡亲们这才会对孝子的“孝”加以肯定。
死者为大。海口镇一带,没有任何大事要比丧礼重了。因此,当孝子在司仪带领下跪拜请人帮助时,被请的人都是无条件的应允的,哪怕平时有再大的矛盾与分歧,此时也不会表露。这种纯朴的民风,体现出乡亲们对亡者的尊重。
在红百喜事的料理中,行事和语言的表达也非常讲究。有红喜事时,贺词、贺礼、贺联多多益善。但到遇白喜事,说话呀、做事呀,就要格外注意了。比如:在整个丧葬礼仪中,送礼的钱物不能为双数;和他人讲话时,千万不能说“双”字,千万不能说“再来一次”或“一个个的”。否则的话,会引起亡者家属或其他人的忌讳,轻者误会,重则反目,甚至引起仇恨和敌视。
海口一带的风俗,执着到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可以用安庆话“正儿巴经”来形容。其中建屋盖房最为讲究。上梁的树木要椿树的,因为椿树有“万树之王”一说。我记得小时候,我家盖了当时在农村还是比较先进的砖瓦房,父亲在“上梁”那天,还特意请了小学教书的老先生,那位白胡子老师,在我家那颗“香椿梁”上恭恭敬敬地用朱红油漆写上“饮水思源翻身不忘共产党”十一个大红字。从那以后,我家所有的家具,门帖都用上了香椿树。如果你家的房梁没用香椿树,那你就不可以用香椿树来制作家具,若是硬性制作,预言就会遭到不好的报应。
海口一带的习俗,多是上一辈老人传下来的,究竟有何考证,也未曾听说。反正自打懂事的时候开始,我们就像小学生听老师讲课那样,跟着年长者,在邻里之间的大小事务中,学习这些不成文的乡俗,若干年后,我们两鬓霜白,又会教导我们的子孙,让他们怎么样理解和尊重乡俗。如此如此,一代一代。
回 楼主(安宜生) 的帖子
安先生,我那天去望江路过你们海口镇了,属于大观区! 但愿家乡的习俗还能一代一代的相传下去.同时恭喜先生,您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 出门三五里,各处有乡风。
故乡正在乡风民俗里长大。 出门三五里,各处一乡风。
乡俗文化是中华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是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博物馆好素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