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十二五” “十二五”,枞阳发生了“五大变化”
[开栏的话]近年来,枞阳县委、县政府立足全省一类县方阵,准确把握发展战略定位和阶段性特征,始终坚持发展、改革、问题、民生、作风“五个导向”,实施工业、城镇、三产、文化、生态“五大战略”,不断推进绿色、实业、活力、幸福“四个枞阳”建设,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提升。特别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面临实体经济持续下行压力,我们主动适应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眼当前守底线、防风险、保民生,立足长远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四个枞阳”建设迈出新步伐。为充分展示五年来的发展成就,枞阳新闻周刊、枞阳在线、枞阳在线微信公众号从即日起,同步推出《精彩“十二五”》专栏,敬请关注。——编者http://img.anhuinews.com/0/02/32/93/2329395_133659.jpg“十二五”的五年,只是历史长河里的一朵小浪花,但同样能在阳光下放出五彩光芒,“十二五”的枞阳,只是祖国大地上开放的一朵小花,但同样能散发出别样的幽香!历史如鉴,影射现实,现实如灯,照亮未来。在十八届五中全会落幕不久之际,让我们看看发生在枞阳人身边的五大变化。
【变化一】街上的“马自达”没有了,我们的改革力度前所未有。
“十二五”之初,在枞阳县正进入一个城市建设项目最多、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其改革之刃首先举向了发展环境的优化上,面对困扰枞阳多年的城市交通瓶颈和每年“两会”代表热议的话题,县委、县政府号召全党动手、全民动员、有情操作,让城区一夜之间换上了100多辆出租车和20多辆公交车,开启了枞阳城市公交的“破冰之旅”,这一承前启后的深刻变化背后,正透视出县委、县政府闯改革深水区、涉改革险滩涂的决心和魄力。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政府职能转变、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在县域经济重点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一些制约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得到有效缓和或化解。
政府机构和职能进一步精简优化,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涉企收费制度有效运行,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共有45个窗口474个项目进驻政务中心,我县被评为徽商最佳投资区域。国有企业改革完成改制131家,占任务数76.2%。土地经营权流转县内达41.2万亩、县外30余万亩。殡葬改革平稳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教育管办评分离、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政府雇员等各领域改革全面推进。http://img.anhuinews.com/0/02/32/94/2329405_426989.jpghttp://img.anhuinews.com/0/02/32/94/2329406_991609.jpg
【变化二】头上的“贫困县”帽子没有了,我们的社会化水平日益提高。
“十一五”末,我县贫困户近4万,贫困人口占全县人口约10%,贫困村占全县村(社区)约25%,在新阶段扶贫开发中,县委、县政府紧紧瞄准贫困对象,打造整村推进、小额扶贫信贷、智力扶贫和社会扶贫等多种扶贫载体,建设一批基础设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项目。贫困村农民收入水平逐步增长,水、路、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于2012年成功摘掉了“贫困县”帽子。
“十二五”时期,县委、县政府将老百姓的“获得感”作为头等大事,有限的财力大多投向民生工程、公共服务均等化工程。五年民生工程累计投入43.7亿元,其中县级5.5亿元,实现枞阳民生工程全市“三连冠”。公办幼儿园实现乡镇全覆盖,适龄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99%以上;调整优化中小学布局,整体搬迁枞阳中学,普通高中5年本科达线32056人,每年均位居全市第一。拥有各级医疗机构295所,病床位1819张,其中社会办29所。解决了19.44万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十二五”末全县各类就业人员6399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9%,基本养老制度实现全覆盖。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保持10%以上的增长率。
【变化三】我们有了自己的城市公园,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不断推进。
亚里士多德说:人们之所以愿意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从2005年将“搬迁小方家墩居民,建设莲花湖公园”写进枞阳县“十一五”规划,到2011年10月1日,枞阳建成自己的第一个城市公园,到2013年建成具有县域文化特色的汉武文化生态园,到2015年建设的望龙湖湿地公园,正诠释着县委、县政府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建设理念。
5年完成城镇基础设施投入近10亿,城镇化率达44.8%,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县城建成区面积14.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3.7万人,“双二十”城市框架全面拉开。县城骨干路网不断完善,莲花湖公园、旗山汉武生态文化园、体育馆、科技馆、档案馆、影视中心、黄镇图书馆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投入使用,创建文明县城工作获得全省先进。特色集镇加快形成,全县拥有全国重点镇2个,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省级扩权强镇试点镇、产业集群专业镇各1个。5年累计完成交通建设投资近10亿元,池州长江大桥、安庆至枞阳一级公路等重大交通工程全面开工;累计安排水利基建投资1.83亿元、民生水利投资12.9亿元。85个美好乡村中心村建设和“三线三边”环境治理成效明显。http://img.anhuinews.com/0/02/32/94/2329407_644547.jpg
【变化四】我们有了“四个枞阳”建设的发展思路,开放创新、充满活力的新枞阳初展风采。
围绕“十二五”提出的“争先安庆,崛起皖江”目标,“建设山清水秀的绿色枞阳、繁荣昌盛的实业枞阳、开放创新的活力枞阳、安居乐业的幸福枞阳”正式在“三干会”上提出,也被正式写进县政府工作报告。
一批事关“四个枞阳”建设的重大项目一个个进入园区、进入枞阳公众的视野。三公山风电、八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等推进绿色转型;枞阳海螺6条共千万吨生产线、纺织园、浙星同创产业园等谱写枞阳实业篇章;千仞岗、手机触屏等重大招商项目彰显枞阳活力;农村饮用水工程、居民收入倍增规划等体现枞阳福祉。五年全县共实施县以上重大项目300余个,其中省市重点项目100余个。五年实际利用境外资金6299万美元,2012年至2015年在建千万元以上项目新增固定资产到资额121.67亿元。
【变化五】我们有了200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为“十三五”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从“十一五”的“百亿枞阳,十亿财政”到“十二五”的“四化同步”推进、“四个枞阳”建设,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发展摆在第一位,提出了“政府工作项目化”的发展理念,出台制定了工业优化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实施了工业三年倍增行动、农业6411工程、项目建设推进年等活动,县域综合实力更上一个台阶,预计到今年末,地区生产总值有望达到207亿元,首冲200亿大关。
到“十二五”末,财政收入完成15.2亿元,年均增幅14%左右。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782亿元,是“十一五”的2.5倍。非农产业比重由“十一五”末的79.9%提高到89%。全县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件,授权专利600多件,万人专利拥有量6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2家,民营科技企业60家。三次产业比由“十一五”末的20.1:54.6:25.3调整为11:59.1:29.9。工业化率由“十一五”末的46.47%提高到48.6%。全县规上工业企业达221家,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16家。规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394亿元、98亿元。枞阳经济开发区以“一区两园”扩区获省政府批复。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浮山旅游开发、城市综合体、商业步行街、车辆及家居综合大市场、电子商务产业园、五星级标准酒店等一大批投资亿元、10亿元的项目顺利实施。新增4A景区2个。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连续四年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成功创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文/刘静图/汪华君 吴蜀 王章志 还有一个东西没写上去! 变化很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