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潜山
【印象潜山】作者 钱新华
国庆前夕,应堂弟所托,有幸以媒人身份三进潜山,有了一次次接触潜山古韵,皖水风情的机会。自然也品尝了一把“做个红媒添十岁”的滋味。老实说,我是个不拘小节的人,平时又不注意留心这方面的常识,到了临时受命时,只能采取临时抱佛脚来补缺这方面的短板了。这一夜,我脑子在不断地“备课”,想象着如何以最佳方式与对方进行沟通?如何寻找话题的切入点?如何协调两边的关系与看法?……想着想着,也就不知不觉地进入了“红媒梦幻之乡”。
凌晨四点不到,我被老伴一阵急促声唤醒。漱洗完毕,去堂弟家吃了点东西,拎着聘礼,钻进车子。司机是本庄一位生意人,也是我当年曾教过的学生,颇为健谈。一路上口若悬河地介绍着各地的风情,自然也少不了潜山话题,让人感觉不到丝毫的倦意与寂寞。不到一小时,天色亮起。车子早出县城,西穿安庆,驶上206国道。接着又在一丫形路叉--怀宁与潜山两道交汇处,变换到318国道。卫星导航已显示进入了怀宁石镜地界,正继续朝着目的地--潜山黄泥镇方向疾驰。
车窗外,晨曦下,道旁的树木在快速地后退,远山峻岭慢慢地转动着身子;一幅幅稻田、棉地、果林丰收图不断地呈现在眼前,田园中劳作的人群似动非动;坡旁溪边,黄牛水牛,有食有饮,安详恬静。忽然间,跃入眼帘的是灰蒙蒙的天空下飘荡着几抹似云似烟的雾带。雾霾下,满目树木房屋都被披上了一层粉白色的薄薄尘埃,仿佛是这里刚下过了一场粉雪。与路平行地码放着一座座石狮、石亭、石塔、石佛、等石雕制品在等待远方的客户前来装运。卫星导航与路标都清楚地显示该地还是石镜。呵呵,不一样的石镜,原来不仅盛产石粉、石子之类的初加工源料,还能深加工石材艺术品。怪不得还引来了建材巨头海螺水泥。几条跨峰盘岭的金属管道似飞龙缠绕,连接着山峦凹处数个紧挨在一起的巨型钢罐与塔台,一层层似雾似气的氤氲正悬挂在厂区的上空,久久不愿离去……
上午九时许,一尊高达七八米、甚是壮观的肉色石翁矗立面前。哦,潜山县城到了。石翁下方金辉习习的两个篆体字格外引人注目。说来令人羞愧,我却读不了这两个字。一路上,我满脑子萦绕着石翁的名字--“皖?”。搜肠刮肚,仍无济于事。忽然,我想到了百度的能耐,便把这个由上“八”下“口”组成的字,在百度上搜了一下。然而,百度也懒得去度它。与文字打了一生的交道,却被路旁一字难住了,大有斯文扫地郁闷与不快。到了潜山黄泥时,我急急地请教了在村任职的新娘子的小叔,结果令人啼笑皆非。据他介绍,这是潜山县宣传部门有意弄成这样,目的是通过此举吸引过往人流注意,以燎起世人争议,达到炒作的效果,借此提高这里的知名度。啊,为了一个知名度,竟选择这种方式?我不知道这是何人的主意,反正觉得是被人戏耍了一回。更不知道其他外地人看到这个“奇字”时,有何感触?对与错,我不想作结论。或许其他外地人也与我有个差不多的想法吧,知道这里有个天柱灵山,都熟知“铜雀春深锁二乔”,更熟悉苏东坡“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的名句,还有县城东边的胭脂井的典故。有了这些文化遗存足够这里的知名度了。至于,那尊竖立在县城路边人造出的“皖公”,实在提不起我的任何新鲜感,反倒觉得是那个八张嘴也说不清奇葩字的最好的答案……
车子在潜山县城绕了段S曲线后,爬上了一座河宽数百米的水泥桥。车至河心,极目上下河面。唯见数里外,上下河段与此桥平行地各卧着一桥。下游桥身一半断裂,残存的桥墩如高高烟囱突兀在河流中。后从当地人口中得知,原来那边正在修路。或许是此桥活久了,该送它走了。从路牌得知,此河名曰潜河。移目西眺,一座绵延起伏,跌宕多姿的雄峰映入眼帘。在泛着黄白色的山崖石壁巅峰上隐隐可见一峰突兀,那就是闻名遐迩的天柱峰。啊,可能正是有了此峰,才被冠之“一柱擎天”。呵,就是这座奇峰才诱发着多少世人魂牵梦绕!原来这车轮下滚滚不息的潜河之水都是发源于这座灵气之山。人们常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水既是生命之源,又是文化传播的纽带。它能冲破封闭、走向开放的渠道。这夹击天柱山的潜水、皖河,就是天柱山与外部联系的桥梁,天柱山儿女也是通过这水路走向远方,把天柱山的文化精神带往他乡。清朝乾隆年间,潜山人程长庚就是从这里沿皖河、跨长江,进京献艺,把家乡的徽剧带到了北京,最终融合了各剧之长,创立了京剧,使之成为了国粹,且二百多年长盛不衰。可是它的根和源在天柱山,在安庆。皖河潜水虽没有长江水那种气势磅礴,但给整个县城带来了整洁与繁荣,也孕育了一代代潜山人。
车过黄铺镇再到黄泥,道路越来越瘦。但“两黄”集镇街头繁华丝毫不逊色于县城的某些街道。人们穿着打扮也与县城人群没有多少区别。爱美的女人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有说有笑地交谈着什么秘密。深黑色的短裤或短裙下露着一双双线条流畅腿肚,虽缺少旁边服装店橱窗里的那些模型腿脚秀美,但却散发着青春的活力。一阵阵温柔的秋风,一次次地梳理着她们过肩的青丝。香风过后,万千丝绦照垂不乱,更加映衬了潜山女人的秀美与清纯。
黄泥镇的尽头不远处的村庄,是我们一行的目的地。车子继续在羊肠水泥道上匍匐行进着。路边是大片大片的瓜萎园,园边牌子告诉我们:安徽潜山现代农业瓜萎生态基地。藤蔓下密密麻麻地垂挂着即就收获的瓜萎果。这瓜形几分象梨,又几分似果,圆圆胖胖的,却找不到瓜的印记。一个个垂在蔓下,很是招人去探究它的秘密。据说其经济附加值很高,每亩地的产出是其他粮棉多少倍。呵呵,这潜山人就是比咱们脑子活,农业升级转型快!每当对面一车过来,双方车辆都得事先瞄好会车点停下,然后在亲密无间中互让着通过。这里村道似乎感觉比我们枞阳的村道窄了些,但在不宽的路面却不时地见到穿着橙色马甲者弯着腰捡拾着路上垃圾,还有村道沿线居民一家家门前都配备着绿色的垃圾回收桶。可见这里环保工作已是进村入户,生根开花结果了。很是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学习的。不过,我在黄铺镇沿线看到道路两边农舍房顶与墙头,却不知是在什么时候被涂刷上了一层青灰色颜料。有的色彩已褪去,裸露出橙红色的硫璃瓦,形成了“半江瑟瑟半江红”那种“奇观”。我不知道这种“创意”又有何用意?
一阵噼噼啪啪的鞭炮响后,车子在几座相拥的院落前一块空地上停下。我们裹着还未散去的礼花烟雾,被一群笑脸迎进了早已摆放着瓜子、干果、茶水的厅堂。不用说,这些都是真宗的潜山山里货。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双方很快达成了婚嫁程序中一个个共识,我事先准备的课题与方案一个都未能用上。不知不觉,酒席开始了。座位也挺有讲究,遵照当地民俗,桌上一号座位为进门右上角,二号为进门左上角,三号为进门右下角,四号为左下角,五六七八依次从上至下如前所排,唯有脚肚朝大门桌向最小与我们枞阳相同。按照入乡随俗和客随主便的习俗,我们一一落坐。还有那桌上菜肴摆放形状也大有名堂,又一次使我眼界大开。每碟菜肴须摆放成棋盘式的横竖直线条。这大概与山里人喜欢直来直去的性格有关吧。两瓶陈酿老酒几个圈子下来,就底朝天了。除司机滴酒不沾外,桌上主宾双方,一个个酒酣耳热。主人脸上洋溢着好客爽朗,宾客眉间透着一圈圈喜气。
午后,时针指向两点半,我们一行圆满地结束了当天的行程,又是在一阵礼炮(鞭炮)声中踏上了归途。车子徐徐行进,人们频频招手,人仿佛还置身于刚才热情似火的喜气中……
枞阳镇退休教师 钱新华二0一五年十月二日撰于麦园田间故里 因眼浊,文中“瓜萎”应为“瓜蒌”,谨此更正。 潜山之行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是环境卫生工作做得好。那里的村道沿线居民家门前户设有垃圾回收桶,路面看不到丢弃的方便袋之类垃圾,是因为有专人不间断地捡拾。不象我们这里垃圾铺天盖地,绕庄包村……二是现代生态农业意识强,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快,注重引导农民增产增收。为此,安徽卫视新闻联播节目曾在十月二日与六日两次对潜山瓜蒌生产作了重点报道,相信大家也都看到了吧! 风土人情,跃然眼前。感谢钱先生分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