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言 发表于 2015-8-16 10:34:02

一只祖传的玉镯儿

      【一只祖传的玉鐲儿】
            作者: 钱新华
       祖母驾鹤西去已有廿余载了,然而,她老人家留给我的那只玉鐲儿,一直静静地住在那只小巧而锈迹斑斓的锡盒子里面。或许这就是祖母灵魂化身后的寓所。每当我沉下心来,忘掉人世间的一切时,眼前便浮现出祖母晚年生活的一个个镜头:一座老式合六间农舍的门楣下,摆放着一张早已褪去色泽的小木椅子,祖母那苍老的身子倚靠在椅背上。上身还是那件蓝士林(上世纪八十年代前老年人群中流行的一种天蓝色的棉质平布料)老式收襟褂子,下穿黑中微微泛着白底子布纹的大脚裤,浅黑色的木拐杖斜靠在她的身旁,夏南风吹乱了她的花白头发,浅绿色的玉镯子在腕关节处时隐时现,摇曳着淡绿的光,失去光泽的双眼平静地遥望着门前绿浪翻滚的稻田,嘴蜃微微张开,喉咙深处似乎低吟着一支轻柔忧伤的小曲。一切表明,她还在迷恋着早已逝去的幽远岁月……
       这只镯子,倒也算不上是什么名贵之物,但它却真实地记录着一段珍贵的家族繁衍史。这是当年祖父刚进入成年,在订婚时,馈赠给祖母的聘物。它出自民国年间,江南某地民间艺人之手,到了我的上小学的孙子这一辈该是第五代了。每当我小心翼翼地打开盒盖,掀起覆盖在上面的红丝帕,目睹着这只玉镯儿,便油然地想起自己上学发蒙前的欢乐的时光: 夏天夜晚,仰卧在凉床上,尽情地享受着祖母手中芭叶扇的阵阵清凉。月亮如金黄色的香蕉悬在西南天际,星星眨巴着眼睛,与我一起快乐地聆听祖母吟唱着古老的枞阳童谣:“大月亮小月亮,哥哥起来打麻将,嫂嫂起来打鞋底,妈妈起来炒炒米,炒给小儿打打咀(枞阳方言音ji)……”记得最后那句词儿,是祖母用那只戴着玉镯的手轻轻地叩了几下我的小屁股而结束了哼唱。
       有时,我象一只小懶猫似的依偎在她的身上,头枕着她的大腿,转动着她腕上的镯儿玩耍,并闹着也要戴镯子。祖母见了,忍不住地笑着说:“这玉箍现在还不能给你,须等你长大了,娶了个花老婆,才能归你。”说着说着,又唱起了我不太懂的歌谣:“玉镯儿手上戴,吹吹打打把堂拜。拜完堂掀头盖,原来是个小妖怪。”后来才懂得歌词的意境与旋律都很优美,祖母的嗓音却有些暗哑。
       1993年深秋的一个凌晨,祖母走完了她那八十五载沧桑岁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如今,我欲见祖母,唯有这玉镯可帮我。我只要将鐲儿拿到亮处,对着光,便能见到镯子里的那几根如针线般粗细的血红色“筋脉”。再借助放大镜,还能感觉到血脉里的“血液”是流非流,血液余温似乎还没有完全散尽。这或许是祖母在经历了长达近七十载的岁月过程中,血脉末端在时光不断地磨合作用下而发生的一种微妙变化:人体毛细血管被植入镯内成活、生长而形成的奇迹。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玉人合一”的结果。玉界业内常流行着这样的说法:玉要常戴在身上,通过与人体长期亲密地接触与磨合,慢慢地吸收着人体的汗液体味,可起到“玉养人,人养玉”的双赢功效。
   有资料显示,古代读书人或富贾,或官宦等大都 对玉器古玩情有独钟,酷似今人离不开手机一样。正如影视剧中的风度翩翩的帅男,或仙袂飘飘的倩女指上自然少不了一枚翡翠戒指,或腰间,或项上,或腕上均佩戴相宜的玉器(件)。如今国泰民安,百姓收入逐年增加,爱玉、玩玉、藏玉的群体早已从读书人群扩散到寻常百姓。拥有一两件玉器或玉玩早已不是什么稀罕事了。但这类东西基本上都是现代生产流水线下的产品,传统手工精雕细琢的饰品几乎是凤毛麟角,祖传的具有百年以上这方面的老件更是少之又少。这就是业内流传的那句行话“金子有价,珠宝无价”的原因吧。
       我爱玉器翡翠,主要是看上这东西具有灵性,有生命体征,可给人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这是其它贵金属所没有的特性。也有受祖母留下的那块玉鐲影响深的原因。还有与自己茶余闲暇喜欢写写画画有关。写久了,总想着给自己添置一套“文房玉宝”。我不是玉器行家,也说不出玉饰玉品知识方面的一二三,只不过自己有这么一点喜爱而已。多年前,我也曾去过西安、北京等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自然免不了要到玉石一条街上去走走逛逛。在满目玲珑剔透的玉饰品柜台前浏览着各种玉器玉件,面对那些标价尽是四五位数翡翠珠宝,再掂掂自己羞涩的囊中,只能饱饱眼福。为此没少惹店家主人在笑脸中相迎,冷颜中相送的尴尬场面。在不想空手而归的思想支配下,还是选择了几枚价位不高的玉石图章坯子,回来找人镂刻成印。也学着书画大家的模样,铺开加厚带毛的白纸,凝神聚气,提腕挥毫。每当写完一幅“作品”后,最惬意的是在墨迹尚未完全干的情景下,在落款处稳重地盖上自己的一方鲜红的玉印。后来又为书案添置了玉洗、玉笔架等,算是凑齐了文房玉宝。不过这些没经岁月打磨的东西还是缺少一些灵性,对着灯光任凭你怎样细细地搜寻,也捕捉不到一丝云彩的影子。而祖母那只镯子就不一样,淡绿的色泽宁静而又匀称,细看,还能看到中间飘逸着一抹如岚似雾雪浪痕般的白印迹。如放在掌心,顷刻间,一种细腻、滑润的清凉从手心风一般掠过全身。而我的这些“文宝”,缺乏人世沧桑,与细腻柔婉,也找不到令人绵长如缕的缱绻愁思。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个摆设,或只能充当文具的配角。
       祖母将自己的心爱之物传给了她的长孙--我,使她的后人时刻都能想到她的温良谨顺,德言容工,相夫教子,勤劳持家等可贵的家风与品质。如今,我亦将老矣。百年后,我将用什么传递给自己的后人呢?这正是我要写这篇小文的一点思考,许或我的后人在若干年后读到此文时,会找到正确的答案。

   枞阳镇五一村退休教师 钱新华2015年8月14日撰于麦园田间故里
      

   
      

江城子 发表于 2015-8-16 10:48:11

是钱老师啊

田间故里 发表于 2015-8-16 10:54:06

回 江城子 的帖子

江城子:           是钱老师啊 (2015-08-16 10:48) images/back.gif

正是老朽,谢谢你关注!

乐天派 发表于 2015-8-16 11:06:32

传家之宝,得好好珍藏!

寻古玩玉 发表于 2015-8-16 14:28:26

纪念意义大于经济价值

斗金 发表于 2015-8-16 14:46:19

枞阳言 发表于 2015-8-16 17:36:07

“金子有价,珠宝无价

空中飞龙 发表于 2015-8-19 11:15:51

看出作者对玉镯的深厚感情。

田间故里 发表于 2015-8-21 20:15:17

回 空中飞龙 的帖子

空中飞龙:看出作者对玉镯的深厚感情。 (2015-08-19 11:15) images/back.gif

金饰品常见,而有灵气的祖传玉镯子是不多见的。

我想说我 发表于 2015-8-29 22:28:35

很有收藏价值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只祖传的玉镯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