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散文惠风》(原创)了凵(音uo藕)山闲话
[散文] 《散文惠风》(原创)了凵(音uo藕)山闲话撰稿人钱新华
[题按:苍海桑田,岁月悠悠,千年不变的滨江之山--“了凵”(uo藕)山,蕴藏着的一个个世人并不详知的神奇故事,每个故事都是充满着那么多传奇与神秘!]
说起“了凵”(uo音同藕)山,它东距我家不过十几公里,西离枞阳县城约莫半小时车程。车上江堤,透过车窗,远远望去,就见一座山形似一荷出水露泥的莲藕静静地卧于滨江之畔。“uo”字因在电脑上无法输入,只能无奈地写成了“了凵”字符。仅仅为了这么一个字,可没少闹出笑话。前些年,我常见有媒体将其读写成“函山”、“了山”、“山山”,甚至还有“幽山”“凼山”等等。这也难怪人家呀,毕竟外地人不熟悉咱们这里。十几年前,一次县里宣传工作会议上,有位主管宣传工作的领导曾在会上招呼大家:“今后,对外宣传如涉及到❛了凵❜山这一地名,大家应在❛了凵❜字后面注上拼音❛uo❜与汉字❛藕❜,以免人家误读。”我说藕山是“滨江之山”,并非想当然。不信,您就仔细瞧瞧,那山是不是亘古及今就卧于江边?一江一山,隔堤相望。江绕着山,山望着江,山水相依,千古长存。
关于“了凵”山名字由来的解释,能在最早的古文献中清晰地见到的,恐怕算是清《康熙字典》了。该典藉子集凵部中有这样的一段记载:“《唐韵》:乌后切,《集韵》:于口切,并音殴。山名,在溧阳。杨慎《丹铅录》:(了山)山在宜兴县。汉(了山)亭候(了山)即其地。今桐城、宜兴(了山)山同号异地。”1949年2月,中共皖西区委,将桐城县的东南两乡析出为县,即今枞阳县。1950年,在原破罡区的命名征求意见时,曾有干部群众提议以“了凵(藕)山”定名,后因考虑当时工农干部多,“了凵”字不易识,且行文与对外邮寄信函会有诸多不便,乃定名为破罡区。1992年,随着教育普及,人们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撤区并乡(镇)时,遂定名为“了凵(藕)”山镇。
据传,“了凵(藕)”山在元末明初,未圈永赖圩(亦称永乐圩。依永乐圩之称,圈圩时间应在明永乐年间较为接近史实)之前,突兀于江北岸水域中,俗称断腰山,为军事要塞,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对帆船水运,尤为不便,故有船民、纤夫留下“黄鹂山(指今汤沟镇仪山)上拉断纤,只缘了凵(藕)山大矶头”的感叹。唐末,以郭力武为首的山贼踞山扎寨,祸害百姓,滋扰官府,成了朝廷心腹之患。唐懿宗派阮况(873--944,京城长安人)率兵前来围剿。阮况采取:围而不攻,以火焚山。不费一卒,大获全胜。懿宗以况灭匪安民有功,赐封其为征南大将军并镇守“了凵(藕)”山。阮况领旨后,易名阮枞(镇)江。亦因喜爱“了凵(藕)”山形胜,遂定居于此,成为破罡阮氏鼻祖。后来,阮氏修谱,认为其祖之名,应与山并举。寓山中匪患已了之意,遂在“凵”中加“了”,谐山之原始名莲花,花下有藕,将山名读“uo藕”山。于是,一个生僻字“了凵”就这样的被造出来了,没想到今人在认读“了凵”时会有如此诸多的不便。
传至明代,有后人浙江提学副使阮鹗(明嘉靖二十三年进士,1509--1567)字应荐,号了凵(藕)峰,系阮大铖曾祖父,抗倭受勋,致仕归里,卒后葬山之阴,穴名“黄龙出洞”。可惜其墓葬曾多次遭贼盗挖。令人发指的是2002年7月雨后的一天,有人发现盗贼从墓侧挖洞进墓室,阮鹗尸暴坟台,衣冠靴带完好,尸体未腐,胡须顺垂不乱,手指掰开仍自行收回握拳……后归其墓穴。1998年5月,该墓被列入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枞阳县对外开放的一颗文化明珠。其曾孙阮大铖,尽管名声不佳,被人诟病,但其在文学与戏曲上还是有相高的造诣。在明末清初文学创作与戏曲研究上还是有一席之地的。
相传元末,群雄并起,逐鹿中原,朱元璋与陈友谅曾大战于“了凵(藕)”山。元璋兵败,藏身于山庵脱险。后登帝位,封此庵为“护国庵”。1958年,该庵毁于“大跃进”运动中。至今,当地群众仍将所在行政村命名为“护国”,以志名胜。
因山形如一荷莲藕,且与“藕”“了凵”谐音,故又有双莲峰之名。又传说藕茎潜伸江底,延至铜陵大通露出一片荷叶,故江心之洲,又名“和悦洲”。“和悦”即“荷叶”的谐音,有暗喻诙谐之妙。
山上有大小风龙洞各一,流传着多种版本的神话。有一则说:每到清明,有小龙出洞,飞往安庆大龙山扫墓祭母,沿途所经之处,遭龙卷风肆掠,毁民房,坏庄稼。大风龙洞深不可测。我在高中读书和初任教师时,曾有幸两次登上“了凵”(藕)山之巅,见其洞口约有十多亩见方的口面,呈巨形漏斗状。洞口斜面上仅有滑溜溜的草皮丛,树木稀少,也见不到地面上有任何石块(据说大小石块都被游人扔到洞中去了),游人至此,不敢轻易近前,只能远远地俯瞰洞穴中的神秘。相传,从前一樵夫在此打柴,不慎将扁担滑落进了洞里,数日后,被人在铜陵大通和悦洲(和悦洲,亦称扁担洲,又传说该樵夫扁担落下后,流淌至此而变成的江心之洲)江面拾得。每当久旱的清晨,若见山顶有云雾飘出洞外,则预示着有降雨。这一现象多年来成了当地百姓天气预测的依据。
“了凵”(uo藕)山 山体多石少树,特别是松树罕见。据传,很早以前,山下有一喜松老农。年轻时,在山脚植松树数株,经细心呵护,几十年后,松树参天,枝繁叶茂,绿荫如盖,成为庄子一道亮丽的风景,当地人视之为宝,因之将庄名易为松园。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松园有个叫唐瑞庭的年轻人,原仅有小学文化,后经自学,有所长进,欲出人头地,乃自称于某夕与仙女谢自然相遇风龙洞口。从此,文思泉涌,吟诗作赋,名噪一时。至今,犹有《春游了凵山赋》、《三月三日函》等脍炙人口的文字在坊间流传。上世纪七十年初,我在高中读书时,曾见过家在松园同学手里的该文手抄。读后,颇感文采飞扬,耳目一新。
如今的“了凵”(藕)山,虽有资料显示:东西长约两公里,宽约一公里,海拔高254米,为大型优质石灰矿山,总储量为七亿吨……等诸多优势。然已不在是我昔日所见到的那种秀美之山了。自从被海螺水泥企业看上这里矿产品质优良,整体性好,裸露易采,临近长江主航道,可泊五千吨级以上货轮等优势,建厂入驻后,几条通往江边码头的巨大管道日夜吮吸着山体之源,致使山形逐渐消瘦枯槁。长此下去,n年后,我们的子孙后代只能在此“望江叹❛了凵❜(uo藕)”了!我不知道那时的后人是会如何评说我们这些今人的……
(此文曾刊发于1997年1月3日《枞阳报》,现有所增删。)
枞阳县枞阳镇五一村退休教师
钱新华
2015年7月5日撰于麦园间故里 作者家没有网络,代作者回复:文中的”(uo藕)“应是”(ou藕)“拼音错了,特此订正。 优秀原创。感谢作者分享! 春风和畅,春日光辉,仙客来游,风龙洞口,良缘奇遇,护国庵前。濯碧涧之流泉,登白云之古寺,仰观乾象,天朗气清;俯视坤仪,地灵人杰。花间蝶舞,树杪鸾栖,桃叶渡三江,杏花红十里,竺国悟西天老佛,莲花座南海观音,罗汉伴三尊,将军威八面。一方胜境,万顷平原。黄霞与白雾齐飞,碧水连青天一色。雨后清泉送响,满山皆丝管之音;春来绿叶如云,无处不天花之象,手招黄鹂白鹤,面对红树青山。太子矶砥柱上流,凤凰洲中分二水。鸟落江南,花残人海,龙眠山北,酒地诗天。夜雨初晴,花影观移明月白,夕阳将暮,渔歌听唱满江红。天上群星拱北斗,人间无水不东流。观海浪西回,听江声东去,今宵归客店,明日再来游。
附上《ou山赋》原文。 优秀原创 优秀原创! 原创内容优秀文章 不得了,厉害。非常做优秀 感谢各位友友们的惠评与鼓励! 钱老好学问 钱桥医院有两下子!欣喜地看到你已突破这种不易输入字体。 那是我的故乡啊 时至今日:了凵”(ou藕)山见报还是ou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