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枞阳抗战纪略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一) :八年浴血卫山河 ——新四军枞阳抗战纪略编者按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大力宣传抗战英烈们所追寻和展示的中国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激励人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从本期起,本站将陆续推出有关枞阳抗战题材的专刊,以飨读者。
1949年2月,中共皖西二地委析桐城县为桐城、枞阳二县之前,枞阳县域属桐城县东乡全部、南乡大部、北乡部分区域,旧时称为桐东、桐南、桐北。
抗战形势
七七事变不久,日军随即发动淞沪战争,攻占上海。随后,日军力图控制长江这条重要的军事交通命脉,溯江而上,攻城掠地。1938年6月,日军侵入枞阳。
枞阳县地处沿江,为长江黄金水道上的重要枢纽,也是日军溯江而上,深入中国腹地的咽喉,军事意义非常重要;同时,她地处新四军七师所开辟的皖江抗日根据地的西端,位于巢无抗日中心区——无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西南面,是安徽沿江新四军七师和湖北东部的新四军五师保持联络的重要通道,也是新四军保持长江南北交通联系的重要通道。因此,枞阳县是日伪军、国民党桂系顽军(抗战时期安徽省主要为国民党桂系所把持)和桐城地方土顽、新四军等各方力量的必争之地。各方都在此驻有较强的武装力量。日军一五师团驻守县境北边的无为县城及各大小集镇;日军一一六师团驻守于枞阳西边的安庆、杨桥、花山等地,南面的贵池、乌沙、殷家汇等地,东边的大通、铜陵等地;县境内,日军一一六师团在沿江一带枞阳镇、汤沟镇、桂家坝、老洲湾、王家套、灰河等地设立据点,并组织伪军。国民党桂系顽军,有分布在桐城的一七六师师部及五二七团,庐江的五二八团、潜山、岳西的五二六团,孔城的十三游,无为昆山、庐江砖桥等地的保二团,桐城国民兵团清乡大队分布于孙家畈、义津桥、会宫、项镇铺等地。枞阳县内,还有章淦、丁爽飞、周淮彬、江子龙、刘东雄、钱豁然、陶洪恩等地方土顽,遍布县内大小集镇。此外,县境内还有既抗日又反共的封建帮会组织大刀会。
枞阳县东部广大地区,北有130多平方公里的三官山,群峰耸立,南有周围近百里的陈瑶湖,河汊纵横。这种山地和湖沼并存的特殊地理形势,为新四军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游击环境,因此枞阳县域尤其是东部地区一直为中共中央中原局、华中局、新四军军部和七师师部所重视,先后有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特务大队、新四军三支队挺进团、七师挺进团、七师五五团、五八团、七师沿江支队桐东大队、独立大队、沿江团、独立团等抗日武装进驻枞阳,创建抗日根据地,打击日伪顽军。此外还有新四军七师和地方县委组建的大大小小的许多游击队。革命势力和反动势力,都在激烈地争夺这块军事要地。八年抗战中,党和新四军在枞阳地区与日伪顽军展开了艰苦而持久的争夺战。
由于枞阳地区不仅驻有日军,同时有大量国民党桂军和地方土顽,敌情复杂,在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纷繁交错的情况下,新四军在枞阳不仅打击日军,同时也消耗大量精力与顽军作战。但国难当头,民族矛盾始终是最主要的矛盾,因此对国民党军的作战,实际上也是为了更好地抗日。
共御外侮
1938年10月,横埠镇黄山村人黄彬从延安抗大学习归来,进入新四军四支队工作,四支队即派他到桐东发展武装。当时的国内环境,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促成了国共的第二次合作,国共两党在枞阳地区形成了合作抗日局面。
时桐东地区,为几股国民党团防武装章淦、丁爽飞、周淮彬所把持,此外还有汤沟商团武装,各有几十或近百人枪,但互相勾心斗角,消极抗日。1938年6月间,日军侵犯汤沟,国民党桐城县五区区政府无力抵抗,望风而逃。章淦的队伍一枪未发,就逃到了丁爽飞活动地区,汤沟商团武装也是不战而逃,桐城五区随即沦为日军占领区。
黄彬回到桐东后,在国民党桐城县长罗成钧的支持下,成立桐城东路抗日指挥部,指挥部就设在横埠镇黄家山的黄家祠堂。黄彬任指挥官,统一指挥桐城东乡的国民党团防武装。桐城东路抗日指挥部名义上属国民党桐城县政府的领导,实际上指挥部的主要人员都是共产党员,因此它事实上为我党所控制。
指挥部虽然成立了,但是,章、丁、周等人对指挥部阳奉阴违,各怀鬼胎,谁也不愿和日军直接作战消耗自己的实力,但又不敢公开违抗命令,常常应付了事。为此,黄彬召集指挥部内共产党员周曰庠、周复安、陈雪江商议,认为仅靠这些人抗日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必须筹建自己的武装。经过指挥部几个共产党员的努力,不久,成立了一支50余人枪的抗日游击队,直属桐城东路抗日指挥部领导。
这支小游击队一成立,就引起了日军的注意。他们不打章、丁、周,专打游击队。1939年3月一天,驻汤沟日军为扼杀我抗日武装,进攻指挥部驻地黄家祠堂。章淦等部明打暗逃,而我游击队英勇反击。日军没有沾到便宜,就纵火烧了驻地附近的鹤鸣庵。随即,指挥部转移到孙家畈小岭。
此后,黄彬率领指挥部,协助桐城学兵队解除了汤沟商团和周淮彬的武装,得长短枪百余支,轻机枪一挺。4月,撤销桐城东路抗日指挥部,在原游击队基础上,成立桐城第二游击大队,下设五、六、七、八4个中队,黄彬任大队长。桐城第二游击大队成立之后,立即开展游击活动,特别是其中由共产党员任中队长的第七、八两个中队,屡次袭击驻汤沟和枞阳镇的日伪军。
1939年底,国民党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国民党安徽省政府主席廖磊派特务分子黄定文代替徐伊复任桐城县国民党党部书记长,派魏际青接替罗成钧任桐城县长。随即,国民党桐城县政府改组游击大队,免除黄彬的大队长职务,委任章淦为大队长。黄彬、周象麟、郑曰仁等一批已暴露身份的共产党员撤往庐江东汤池新四军江北指挥部集中,游击大队内我党所领导的武装脱离大队,进发到无为,编入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
桐城东路抗日指挥部和桐城第二游击大队的组建,是我党在桐东还没有自己的武装的情况下,运用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发展自己武装进行抗日的有效形式和成功典范。虽然它被国民党制造的反共摩擦所扼杀,但它的存在打击了枞阳境内的日军,向世人强有力地证明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是真正抗日的,是真正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战的武装。
自主抗日
1939年11月,中共舒无地委组织一批共产党员来到桐东,组建桐(城)怀(宁)潜(山)中心县委,林立任书记。1940年初,国民党视桐东地区为严重赤化地区,严加防范,加紧清剿。中心县委无法坚持桐东斗争,遂转移至桐西一带活动。不久,国民党把防范和清剿重点转向桐西地区,中心县委在桐西又无法立足。此时,由于国民党安徽省政府主席李品仙集中桂军力量,向我巢无抗日中心区大举进攻。为保存有生力量,中共舒无地委随我军主力迁至津浦路西,桐怀潜中心县委从此与上级失去联系,不得不在险恶的环境中机智勇敢地孤军与敌人作战,保存并发展了自己。
1940年2月,中共桐怀潜中心县委在桐西望狮岭召开会议,决定将活动中心转移至桐东,独立自主的发展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会后,中心县委书记林立带领人马,把活动重心转移到桐东老洲头、六百丈一带。经过筹措人枪,于3月份组建起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特务连。5月,王光钧、郑曰仁等庐南、无西党组织负责人及部分党员转移到桐东,与桐怀潜中心县委会合,组建中共桐庐潜怀无中心县委,书记林立。成立后中心县委进行了两个重大行动,一是开辟陈瑶湖地区,二是收编地方武装方瑛部。
由于老洲头、六百丈一带地方狭小,又南背长江,容易受敌伪顽军袭击,没有回旋余地,县委决定向陈瑶湖地区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斗争空间。中心县委把机关转移到陈瑶湖中王家泊、许家泊上,并以此为基地,发动湖区人民,组织抗日团体,逐渐打开了桐东地区抗日斗争新局面。
为加强武装建设,5月,中心县委经过艰苦谈判,收编了在桐东打着新四军旗号的地方武装方瑛部,将特务连扩建成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特务大队,方瑛任大队长。由于原方瑛部土匪气息严重,特务大队成立后,县委取消了原方瑛武装向地方群众的摊派,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实行官兵平等,严格群众纪律,禁止侵犯人民群众利益。
中共桐怀潜中心县委、桐庐潜怀无中心县委和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特务大队在桐东开辟陈瑶湖地区,与百姓鱼水相融,组织青年渔民、妇女抗日协会,成立人民自卫队、猎户队,配合特务大队打游击,防止敌伪清乡。在湖区周围开展抗日游击活动,并在青山、水圩、虾儿港等地成立了联乡的抗日民主政权。这些革命活动,为新四军三支队挺进团挺进桐东开辟抗日游击根据地打下了初步基础。
挺进桐庐无
1940年6月,新四军军部决定,由新四军三支队在江北组建挺进团。挺进团的任务是挺进桐(城)、庐(江)、无(为)地区,开辟以三官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接应皖南新四军军部和建立部队北渡长江的“桥头堡”,掩护新四军军部取道铜(陵)繁(昌)地区渡江。7月初,新四军三支队参谋长林维先率三支队五团三营北渡长江,来到桐东陈瑶湖地区,开始了创建桐东抗日游击根据地艰难历程。
7月下旬,以三支队五团三营为基础,与江北游击纵队特务大队和一部分在铜陵收编过来的国民党川军蒋希伯部,合并组建新四军三支队挺进团,由三支队参谋长林维先兼团长,全团700余人。
挺进团成立后,与县委研究决定,打击国民党土顽,建立游击队,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把武装斗争与游击根据地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恢复无为地区,开辟、控制桐庐无地区。
挺进团成立后的首战,发起对盘踞在无为老牛埠镇的土顽章淦部的打击,取得全面胜利。次日,黄彬率领的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一个连也来到桐东。在黄彬连的配合下,挺进团又摧垮了桐东孙家畈土顽江子龙,再战告捷。接着又剿灭了桐南土顽陶洪恩部,收编了土顽“刘小拉瓜”刘东雄部,打击了钱桥和庐南等地的国民党常备队。经过大小几十次征战,挺进团基本肃清桐东周围国民党土顽武装,使桐庐无三县边境连成一片,为创建以三官山为中心的桐东抗日根据地扫清了外围障碍。
9月,桐庐潜怀无中心县委与自津浦路西回到巢南山区的中共舒无地委取得组织联系,舒无地委派委员赵燕到桐东检查指导工作,对桐庐潜怀无中心县委和挺进团的工作予以充分肯定。10月,中心县委林立、郑曰仁、张平等人调至地委工作,舒无地委撤销中心县委,成立桐庐县委,鲁生任书记。
10月,在挺进团和中共桐庐县委的主持下,桐东地区八乡参议会在水圩谢氏祠堂召开,成立“三三制”的桐东乡政联合办事处,推选开明士绅周晓山为办事处主任,王光钧为副主任。
11月,一大队大队长蒋希伯挟160余人叛变,投靠庐江国民党桂顽五二八团周雄辖下。不久,蒋希伯带引庐江国民党五二八团、桐城国民党五二七团一个营和庐江县常备大队近3000人,分两路向桐东水圩发起进攻。挺进团早有准备,一方面布置转移、撤退,一方面抽出一部分兵力进入顽后活动。只留下挺进团二大队和桐庐县委,由林维先团长和鲁生书记亲自率领坚持桐东地区的斗争。挺进团二大队避免与力量强大的顽军正面交锋,绕道袭击敌后方区乡公所、交通站,在顽军后方造成了一定威胁。顽军在桐东找了一天也没找到一个新四军。几天后,桂顽五二八团再次向水圩地区发动突然袭击,又扑了个空。
此后,挺进团分兵两路,继续袭击敌后方。一路由林维先、方瑛、县委副书记李岩率队攻打顽军庐江砖桥区公所,一路由李德安和张金彪率领再次打击孙家畈土顽江子龙大队。两路战斗均取得了胜利。接着,又袭击了矾山之敌,取得了胜利。
经过多次战斗,桐东形势渐趋好转,以三官山为中心的桐东抗日游击根据地初显雏形。年底,桐东参议会再次召开,会议宣布将桐东乡联办事处改建为桐东区人民政府,王光钧任区长。下辖11个乡,116个保。区政府机关驻王家排。区政府的成立标志着挺进团开辟的以三官山为中心的桐东抗日游击根据地正式形成。
12月间,新四军三支队司令部通知挺进团返回皖南。当林维先正集中部队时,皖南事变发生了,挺进团返回皖南的计划没有实现。
正国难当头,国民党却倒行逆施,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全国各地掀起反共逆流。1941年1月6日,国民党背信弃义,在皖南泾县茂林地区以七个师八万余人,包围袭击我移师北上的新四军九千余人,新四军除二千余人突围外,大部被俘、失散或牺牲,造成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事变后,一部分新四军突围人员由杨汉林、阙中一率领,先后渡江来到桐东陈瑶湖地区,得到新四军三支队挺进团和中共桐庐县委的接应与安置。到月底,先后在长江边接应二、三百名新四军指战员,并安全护送到桐东水圩。突围人员来到桐东地区引起了日伪顽军对陈瑶湖地区的注意,日军误以为新四军军部也转移到桐东。2月9日凌晨,日军一一六师团纠集驻安庆、大通、枞阳镇等地日伪军3000余人,携带飞机、大炮、舰艇,向桐东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企图消灭挺进团和皖南突围来桐东人员。在日军强大火力下,挺进团部分未撤走的将士英勇反击。此役中,因二大队大队长方瑛、中共桐庐县委书记鲁生、二大队六连指导员吴中亚以及六连所属一个排未能及时离开水圩,遭敌包围。终因寡不敌众,在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后,二大队队长方瑛、县委书记鲁生、六连指导员吴中亚等40多位我党政军人员牺牲,部队蒙受重大损失。随后,日军疯狂扫荡陈瑶湖周围村庄,大肆屠杀平民百姓,600多人惨遭杀害。
继日伪军“扫荡”,国民党军五二八团一部也乘机闯入三官山、将军庙一带进行“清乡”,形势相当严峻。不久,桐庐县委书记李岩(鲁生牺牲后由李岩继任县委书记)在率领游击队向庐南转移中,和国民党部队遭遇,不幸被捕,林维先率二大队转移至庐江、无为一带活动,整个桐东地区只留下王光钧率领的游击队坚持斗争,桐东抗日游击根据地进入处境困难时期。
坚守根据地
1941年1月20日,皖南事变后不久,中央军委发布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并将华中各地新四军部队9万多人编成七个师。孙仲德的江北游击纵队、林维先的三支队挺进团及现有散布在皖南和已突围过江之皖南部队组建成第七师。3月,新四军第七师在无为县尚礼岗成立。新四军三支队挺进团改编为新四军七师挺进团,七师副参谋长林维先继续任团长。七师刚组建时不到两千人,其中挺进团就有七八百人。战斗在枞阳的新四军三支队挺进团发展成为组建新四军七师的主要力量之一。
七师组建不久,顽军调动大量兵力,配合日伪军进攻巢无抗日根据地和桐东、庐南、无为等地。为牵制顽军进攻,七师令挺进团挺进大别山,建立新的根据地,并与活动在湖北东部的新四军五师打通联系。3月中旬,七师挺进团离开桐东,挺进太(湖)、宿(松)、望(江)湖区,创建泊湖抗日根据地。
日军扫荡陈瑶湖地区以后,桐东根据地形势恶化,革命活动陷入低潮。4月15日,中共中央中原局在给七师政委曾希圣和十九旅旅长孙仲德的指示信中指出:“皖南及无为、庐江、桐城一带,在战略上有极重要意义……故我党军必须坚守皖南、无为及庐、桐阵地创立根据地,决不可轻易放弃。”七师挺进团离开桐东西进后,6月,七师师部又命令五五团团长谢忠良、政委黄火星、副团长黄彬等率全团500余人挺进三官山地区,执行恢复桐东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任务。五五团到达桐东后,团部驻桐东吴家桥。此时,王光钧率领的桐东游击队已发展到200多人,100多条枪,被编入五五团。9月,五五团长途奔袭庐江双庙土顽章淦部,击毙为害桐东人民多年的顽首章淦。
在七师五五团恢复桐东抗日游击根据地同时,中共舒无地委派组织部长林立返回桐东,组建中共桐庐潜怀中心县委,林立任书记。桐庐潜怀中心县委的任务是,恢复桐庐潜怀原有阵地,广泛发动群众,壮大和培养革命力量,发展党组织,积极创建军事据点,扩大革命武装,向西南敌区发展,坚持敌顽后方游击战争。
5月30日至6月2日,中心县委在无为戴家店召开会议,着重研究了配合五五团恢复桐东根据地问题。6月,桐东区参议会在桐东青山头周家祠堂召开,重新成立桐东区人民政府,选举民主人士章道元为区长,桐东区抗日民主政府得以恢复。在七师五五团和桐庐潜怀中心县委努力下,桐东地区的抗日游击武装迅速发展。到9月份,桐东地区已建立起13支游击队,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新四军七师桐庐潜怀游击总队。五五团也获得了发展,游击总队的两个连被编入五五团,壮大了五五团的力量。与此同时,中心县委加强了党的政策宣传,扩大根据地的声势,编辑出版《新桐东》小报。
10月,七师地区党政军委员会副书记何伟在桐东水圩召开会议,宣布撤销桐庐潜怀中心县委,在桐东和桐西分别成立桐庐县委(属舒无地委领导)和桐怀潜中心县委(属鄂皖地委领导)。贾士珍任中共桐庐县委书记,林立任中共桐怀潜中心县委书记。
经过五五团和地方县委的努力,桐东地区革命浪潮高涨起来,使邻近的国民党桂军深感不安。11月,桂顽一七六师五二八团在土顽4个大队配合下,大举进攻三官山地区。经6天激战,五十五团失利,撤退到无为根据地休整,桐庐县委机关也转移到无为南部二十四圩,桂顽在三官山一时得手,桐东地区再次沦为游击区。
重返三官山
1941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华中局致电七师,指出国际形势正在向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战线的方向发展,要求七师“用一切力量在敌后、在敌顽夹击中艰苦坚持斗争”,指示“在七师地区没有如华北、华中那样广大的敌后地区,因此,除无为外,只能建立小块的敌后根据地”。明确“沿长江两岸向西发展与五师含接”为七师主要发展发向。根据这个指示,在五五团离开桐东以后,七师派人重返桐东,继续创建桐东抗日游击根据地,坚持桐东敌后抗日,打通与五师的联系通道。
1942年4月,中共桐庐县委改为中共桐庐无县委,何志远任县委书记,隶属皖中区党委领导,县委机关由无为迁回桐东水圩。桐庐无县委先后恢复和成立了桐东、桐南、桐西和庐南区委等党组织以及桐东游击大队。
五十五团撤出后,以三官山中为心的桐东游击根据地人民经常遭受国民党桐、庐县常备队和顽军五二七团的清剿和洗劫,热切盼望新四军重新回到三官山。1942年4月,林维先就提出,桐东位置非常重要,但在桐东没有部队,游击队力量小,无法反击敌人进攻。1942年9月初,七师派李德安率五八团第二营重返桐东,配合中共桐庐无县委重新组织游击队,开展敌后游击战,恢复桐东游击根据地。为尽快打开工作局面,9、10月间,二营和桐东游击大队两次远距离夜袭驻孙家畈土顽江子龙大队、驻枞阳镇的土顽陶洪恩大队,获得全胜。后又消灭会宫土顽丁爽飞大队两个班和会宫乡公所、砖桥区公所和附近三个乡公所之敌,基本消除了驻三官山附近的土顽的威胁。到年底,游击队已发展到200余人。桐东游击大队与江南铜陵游击大队遥相呼应,控制了长江两岸,正如七师党政军委员会负责人傅秋涛在1942年8月七师参谋会上所指出的,“桐城、铜陵的两个游击大队,像是两个蟹钳,钳住了长江两岸,对于我们以后向西、向南发展,有着极重要的意义。”
五八团狠狠打击了周围横行一方的国民党地方土顽,深得老百姓的拥护。战士们每到一处,白天帮助乡亲们打扫卫生、挑水、干农活,晚上同他们一起座谈,军民情同鱼水。两三个月后,经过桐东地区党政军民的共同努力,以三官山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又重新活跃起来,各地均恢复了农抗会、青抗会、妇抗会等群众抗日组织,乡乡组建游击武装。到10月底,七师五八团已基本完成了配合桐庐无县委恢复桐东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任务。
再战陈瑶湖
1943年2月,新四军七师进行整编,将所属一个旅(第十九旅)四个团(五五团、五六团、五七团、五八团)以及七师所在地区的地方武装,扩建成沿江、含和、皖南、巢湖四个支队,一个独立团、一个保安大队。并在巢无中心区根据地周围,成立三个地委,即沿江地委、皖南地委、和含地委。其中在巢无以西的长江两岸建立沿江地委,林维先任地委书记。3月,中共沿江地委在无为尚礼岗成立,同时成立沿江支队和沿江军分区。沿江地委、沿江支队和沿江军分区活动区域包括今天枞阳县域。
沿江支队成立后,支队首长林维先、黄先、傅绍甫亲自率领桐东大队和独立大队进驻桐东,重新控制了三官山和陈瑶湖一带,并以桐东为依托,展开对周围地区钱豁然、江子龙、丁爽飞、刘东雄等国民党土顽以及钱桥区公所的沉重打击,取得了重大进展。桐东根据地得到进一步稳固。
与此同时,桐东游击大队被编入沿江支队后,桐东地区再次组织起桐东游击大队,黄建华任大队长。此后,沿江支队桐东大队配合当地游击队,积极向庐江砖桥、昆山和桐城的孔城、罗昌河、杨树湾等地顽军和区、乡公所之敌进攻,摧毁2个区公所,3个乡公所,俘敌50余人,打烂了敌后方的坛坛罐罐,逼得乡下顽军纷纷逃向城里,驻城的常备队不敢远离县城。桐东大队的运动游击,搅得顽军不得安宁,只好加强兵力来应付。6月,沿江支队积极争取驻桐东的国民党县常备队大队长章开如率部100余人起义。8月,沿江支队集中独立大队、桐东大队、桐西大队以及收编的刘东雄部,攻打驻孙家畈计国祥的联防队,大获全胜。
9月,根据新四军军部关于七师向西发展、打通与五师联系的指示,黄先、胡继亭、何志远率沿江地委机关、沿江支队司令部从无为西进至桐东陈瑶湖一带。此前沿江货管局已从无为西南乡湖陇马家庄转移到桐东陈瑶湖西岸凌家花园、叶家村一带。同年秋,刘东雄再次叛逃投靠国民党,被委任为桐城县独立警保大队大队长,重新拉起一支与新四军为敌的土顽武装。10月,沿江支队独立大队二营一连在后方钱家祖庄一带活动,与国民党顽军一七六师五二八团遭遇。由于力量悬殊,一连虽经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全连100多人仅有10余人幸存。11月,沿江支队独立大队在破罡街重创刘东雄部。同月,沿江支队副司令傅绍甫率10余人,攻打钱桥区公所,处决了敌区长和区员。
1943年12月,沿江支队再次整编,成立白湖团、沿江团、独立团。至此沿江支队拥有3个主力团,桐西、桐南、东流3个大队及数个游击队。枞阳区域为沿江团、独立团活动范围。
1944年1月,国民党桂顽一七六师五二八团集结大量兵力进攻桐东根据地,在经过对陈瑶湖区的长期封锁与围剿后,于2月发起猛攻。12日,沿江支队参谋长、沿江团政委胡继亭在陈瑶湖反顽战斗中牺牲。在桐东驻了6个月的中共沿江地委机关和沿江支队司令部在桐东遭遇失利后,撤离陈瑶湖地区,将工作中心转移至长江以南,沿长江向西发展,向皖南敌后推进。少数留在枞阳的我党政军干部和游击武装,在新四军主力向江南发展之后,坚持枞阳地区的抗日斗争,直到抗战胜利,奉命北撤。
1943年9月至1944年2月,中共沿江地委、沿江支队和沿江军分区在枞阳地区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日伪顽夹击的严重形势下,顽强抗击日伪军的“扫荡”和“清乡”,有理、有利、有节地反击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磨擦,在捍卫巢无中心根据地、巩固和扩大江北游击根据地、打通新四军七师和五师之间的联系等方面,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抗战期间,枞阳县沿江地区,由陈定一开创和领导的游击武装也在不断发展,成立了桐南游击武装,在枞阳沿江一带打击日伪顽军,创建桐南抗日游击根据地,建设民主政府,直到抗战胜利。 县史志办 汪学华 牢记历史,不忘国眦,奋发图强,保家为国。时刻准备,打倒日本。 我县境内抗日志士也不少啊 家父就是在陈瑶湖王家排参加革命的。
回 美丽乡村 的帖子
美丽乡村:家父就是在陈瑶湖王家排参加革命的。 (2015-06-16 15:15) images/back.gif革命的后代 感谢分享
回 美丽乡村 的帖子
美丽乡村:家父就是在陈瑶湖王家排参加革命的。 (2015-06-16 15:15) images/back.gif革命二代。。。。。。。。。 自古到今,枞阳籍的能人志士确实不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