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枞阳:打造宜居宜业家园
2014年,我县31项民生工程共投入10.45亿元,建设公租房1726套,建成乡镇公办幼儿园6所、村级公共电子阅览室3个、农村敬老院11所,改造农村公路危桥8座……一批批与百姓生活、医疗、保障、入学、就业、居住、出行等密切相关的民生工程相继实施,绘就出一幅百姓幸福生活的新画卷。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创新机制,高效实施,全面推进民生工程惠民政策落实。
老有所养
住在会宫镇中心敬老院的陶天贵说:“家里的生活条件比不上这里的条件,这里生活条件好,被子也给你晒,衣服也给你晒,让你每天都干净利落,住着很舒服”。除了日常起居不用操心,陶天贵每天还和大家一起看看报、看看电视或打打牌,有时还锻炼锻炼身体、参加院里的集体劳动,充实的日子让老人们愉快地度过每一天。2014年,我县新改扩建11所敬老院,这些新改扩建的农村敬老院设计合理,建筑新颖,是集养老、健身、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功能相对齐全的综合型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项目的实施有效解决了我县农村五保老人的集中供养问题。
一直以来,我县按照“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工作思路,多措并举,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通过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资金,努力提高五保供养标准,既能改善了农村五保老人的生活,也使五保老人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的温暖。2014年,我县为城乡低保户、农村五保户和重点优抚对象等缴纳全部或部分参保参合资金达157.879万元,共53577人受益。
病有所医
“这真是救命钱,为我们一家解决了实际困难,新农合的确是在给我们农民办实事呀!”4月初的一天,施小进拿到了新农合补偿资金。施小进因患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去年1月住进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共花费医疗费用65万元,新农合补偿40万元(其中大病商业保险20万元)让他喜出望外,因筹资标准的提高,仅这一年度就享受了40万元的补偿款,有效缓解了他住院治疗垫付费用的燃眉之急。
为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从2014年开始新农合结合大病商业保险和按病种付费工作,使广大参合农民的基本医疗得到了有力保障,从经济上得到了大力补偿。2014年,我县累计补偿1190149人,受益率达142%,其中大病商业保险10966人,受益率为1.3%。
2015年,我县继续实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等9项医疗方面的民生工程项目构建了城乡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实现了医疗保障从城镇到农村的全覆盖。
住有所居
春节前夕,县城居民张新兰一拿到新房子的钥匙,就满心欢喜地在家中打扫卫生,迎接新年的到来。张新兰是位下岗职工,有了保障房政策后,她递交了一份申请,没想到半年时间就拿到了新房钥匙,这让她发自内心的高兴。张新兰说,这个政策对我来说帮了一个很大的忙,如果没有这个政策的话,我买不起房子,就要到外面租房子,租房子现在也挺贵的。
近年来,为改善困难群众人居环境,我县结合经济发展状况、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中等偏下收入居民住房困难状况及城镇化建设需求情况,以改善群众住房条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棚户区改造作为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的重要内容,着力完善保障性住房的相关制度,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逐步形成符合县情的保障性住房体系,促进我县住房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
2014年,枞阳县新建公租房1726套,实施棚户区改造1876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1700户,解决了绝大部分中等偏下收入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学有所教、劳有所得……一个个民生项目的实施,让百万枞阳人民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2015年,我县实施32项民生工程,计划投入资金10.59亿元,截至3月底,已拨付资金4.3亿元。高春英 祝贺 2014年,枞阳县新建公租房1726套。都是什么样的人住了? 2014年,我县31项民生工程共投入10.45亿元,建设公租房1726套 都是些什么人入住了 很好 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