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了哥 发表于 2015-2-24 13:12:37

寻梦,在哲人方东美故里——杨湾

方东美(1899-1977),图片:百度百科·方东美

羊年春节前夕,15年2月8日(古历腊月20日)出差到杨湾,第一次踏上这块寻常而又不寻常的土地。

窄窄的小街,琳琅满目的商品,店家、行人和车辆演绎着亘古以来的小镇热闹风情。





作为枞阳县人,第一次来到本县下辖的古镇杨湾,既高兴又感慨。高兴的是终于有机会来看看,感慨的是岁月如流水,今天的杨湾已无民国及民国以前的杨树湾(杨湾旧名)味道。





彼时的杨树湾是菜籽湖水系重要交通枢纽(连接桐城至枞阳及大江南北),城乡商品集散地。四乡八邻,商贾云集,有“三桥不及一湾”(麒麟桥义津桥钱家桥三地商贸繁华程度都不抵杨树湾)之说······今天的杨湾,由于水路运输的衰落,陆路的兴起,杨湾人有点失落地说,现在是“一湾不及三桥”了。





1899年,方东美出生于这块土地上的一户诗书人家。14岁入桐城中学,后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再后来留美专研西方哲学。1924年博士毕业后回国,执教于高等学府,继续深研,整合中西生命哲学,自成一家,蔚为大观。他承续五四时期受极大冲击的“国故”,继续着冯友兰、梁漱溟、熊十力们坚守中华固有文化的努力。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主张落实儒家的人生价值,以不断提升生命的意义,从而达到拯救现代人类的目的。”(百度百科·方东美)

1947年方东美去台湾大学依旧执教哲学,一去不返,终生没有再回过故土。遗憾!

然而,令人欣慰的是,五十年杏坛栽培,迄今方门不少弟子已经成为大中华区乃至海外华人世界新儒家传人。如刘述先、唐君毅、成中英、陈鼓应、傅佩荣等。

梁实秋和钱理群不约而同地说,中国文化第二大名门是方氏(孔府第一)。而枞阳方氏,方以智,方苞,方东美等无疑是中华文化灿烂的星宿,其来有自,光耀千秋。

当代中国文化三大思潮(主义),马列主义、西方自由主义和新儒家成三足之势。他们既博弈激烈,又和谐互补,正在决定着中国前行的方向以及未来实现之梦。

今天,来到大哲方东美的故里,莫名的兴奋,莫名的惊讶,诚惶诚恐······虽然这块土地,已经物已变人亦非,但是承接先秦唐宋以降的中华文化血脉的桐城派,她的根深深地扎在杨湾,扎在桐枞大地,余绪流传,绵延不绝,用易经上话说是“生生不息”的。

今天的中国文化建设,中国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构,离不开血脉里固有的儒教分子。且看,这些年国内外兴起的国学热即可为证。









寻梦杨湾,足踏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方东美故里,足够喜悦,足够钦羡。“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身为枞阳小子,足踏杨湾,因枞阳杨湾有方东美,自感渺小,又自感骄傲!

最后,以方东美在抗日战争前夕对中学生的一句著名演讲词作结吧:

“他们(中国先哲)遭遇民族的大难,总是要发挥伟大深厚的思想,培养广博沈雄的情绪,促我们振作精神,努力提高品德;他们抵死为我们推敲生命意义,确定生命价值,使我们在天壤间脚跟站立得住。”

附:
安庆晚报:方东美:熟悉而陌生的大师 章宪法
http://aqdzb.aqnews.com.cn/aqwb/html/2014-12/05/content_354306.htm

北方国际 发表于 2015-2-24 15:04:26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海鹰视听 发表于 2015-2-24 15:07:54

岁月如流水

0794 发表于 2015-2-24 17:09:24

借问挂面何处有 牧童遥指杨树湾

多多鱼 发表于 2015-2-24 20:14:17

“他们(中国先哲)遭遇民族的大难,总是要发挥伟大深厚的思想,培养广博沈雄的情绪,促我们振作精神,努力提高品德;他们抵死为我们推敲生命意义,确定生命价值,使我们在天壤间脚跟站立得住。”

爱艺 发表于 2015-2-25 13:20:34

记得我小时候经常上杨湾街去卖鱼。

何休 发表于 2015-2-25 19:36:51

社会在发展,杨湾在变化。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寻梦,在哲人方东美故里——杨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