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上码头一“编外邮递员”义务“快递”18年
【核心提示】这个世界上,我们相遇的人太多,相识的人却甚微,素不相识的人也可以举手之劳温暖他人的一生。也许你不经意的举动,在你看来微不足道,却能为他人点亮一盏心灯。
人生,就像是一次旅行,而身边的感动,足以使之绚丽多彩,风光无限,使我们不虚此行。亘古不变,永垂不朽,在人生这部书上,感动谱写出辉煌的诗篇,动人心弦。
风雨中的一把伞,干渴时的一杯水,失败时一句鼓励的话语,都足以为需要帮助的人点燃温馨之火,照亮前行之路。
风光旖旎的枞阳县城南边,有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叫长河。这条河的北边,当地人称为老街上码头,据说这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的地方。丁光旭师傅是枞阳县城关供销社一名下岗职工,今年56岁,从1996年开始,他便与妻子在上码头边开了一家小商店。18年来,不论刮风下雨,不论寒冬酷暑,丁师傅坚持为对岸的600多名村民义务转送邮件。
长河相隔:雨雪天气
村民邮件无处着落
“为人古道热肠、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提起丁光旭,街坊邻居和长河对岸的枞南村村民都会竖起大拇指。从1996年开始,丁光旭不论刮风下雨,不论寒冬酷暑,坚持为对岸的600多名村民义务转送邮件。不计任何报酬,不图任何回报,不丢任何邮件,不误任何事情,承担起一个邮递员的工作和职责。
当上“编外邮递员”,源于当地特殊的地理位置。1996年,丁光旭与妻子在上码头边开了一家小商店,他家门前这条流淌的长河,虽然在地理位置上把两岸分割成了枞阳和枞南,但却隔不断两岸群众水乳 交融般的真情。处于安庆市偏远郊区,以蔬菜种植和水产养殖为主的枞南村和枞阳县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枞南村居住的人无论是上街卖菜或是打工、上学,购买生活日用品,都要从长河两边的渡口过渡到枞阳县城。于是,一条渡船将枞南村与上码头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直以来,枞南村村民都习惯将邮件接收地址写成“上码头渡船转枞南村”,邮递员只要把邮件送到渡船上,住在枞南村的人就能收到。可这也带来了很多麻烦和不便,特别是遇到雨雪天气,渡船不开,村民们的邮件就无处着落。
1996年的一天,一场暴风雨来临。此时,渡船停摆了,邮递员的信件无处着落。一惯乐于助人的丁光旭看到邮递员一副着急的样子,想了想后,就对邮递员说,把邮件放到我这里吧,我帮你送过对岸。
“枞南村的邮件只需送到我的家里,我负责送过去,交给收件人。”说到做到,丁光旭从此就义务承担起河对岸枞南村村民邮件的转送任务,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一名“编外邮递员”。这一送就是18年。
图为丁光旭乘渡船送邮件
一句承诺:风雨无阻
义务转送邮件18年
一开始的几年时间,由于丁光旭并不认识枞南村的村民,收到邮递员的邮件后,他便乘坐渡船到枞南村,挨家挨户进行询问,直到收件人签收为止。如今,枞南村的老老少少几乎都与丁光旭熟悉了。收到邮件后,丁光旭立即电话联系收件人,让收件人前来领取。一旦电话联系不上,他就及时过河送邮件上门,从不耽误村民们的邮件签收。有时遇到恶劣天气,渡船停开,丁光旭就骑着自行车从枞阳大闸来回绕行几十里,直到将一封封邮件投送到枞南村收件人的手中,心里才觉得踏实。遇到急件或贵重包裹,丁光旭立即乘船,在最快时间送达。多年来,枞南村的村民们都亲切地称丁光旭为“编外邮递员”。
枞南村村民方海燕仅3天的时间,就收到了孩子从外地寄回的包裹。邮件这么快就收到,她打心眼里感谢。方海燕告诉记者:“这么多年,一直都是丁师傅把邮件送到我的家中。不仅是我一家,还有全村人,他都是不厌其烦、无怨无悔的转送。”
枞阳县邮政局工作人员也感叹地说:“这么多年来,经过我们多次抽查和检查,结果所有枞南村村民的邮件都及时准确地投递到户,没有一起投诉事件发生。这一点,连我们的邮递员都难以做到,丁光旭却做到了。”
18个春夏秋冬、寒来暑往,丁光旭一直都是默默无闻做着没有任何回报的“差使”,坚守着自己心中的信念。有人说他多管闲事,有人说他自找苦吃,他都一笑置之。面对村民们的赞誉,丁光旭坦然地说:“一个人活在世上,不能光顾着自己,还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没有别的什么能耐,只能利用自己一点微薄能量,帮助大家做点小事,解决大家生活中的一点困难。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我非常快乐。”
“编外邮递员”:平凡朴实
更有乐于助人的朴素情怀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丁光旭曾是枞阳县城关供销社的职工。10多年前,由于企业改制,他从单位下岗。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他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利用自己过去的职业特点,在上码头边开了一家商店,商店主要经营一些日用品和化肥等农资。这些商品利润不高,他本着“薄利多销”的原则,卖出去的东西,童叟无欺、货真价实,赢得了周边的群众和对岸枞南村村民的充分信赖。
俗话说,品行不是一日修的。除了义务当“编外邮递员”外,这些年来,丁光旭做的好事数不胜数。邻居徐斌老人告诉记者,丁光旭家的电话常年免费为过往行人和周边邻居使用,不收一分钱。他还免费为过往行人和周边邻居提供开水、茶叶,小店成了大家信得过的公共驿站。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18年来,丁光旭所做的事情,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感人情节,但却有乐于助人的朴素情怀;虽然没有令人钦慕的金杯银杯,但却有让人称道的百姓口碑。丁光旭传递的不只是村民邮件,而是乐于助人的道德正能量;丁光旭走过的不只是乡间小道,而是厚德载物的文明康庄路。平凡朴实的话语,乐于助人的善举,让我们不禁对丁光旭的品质释然起敬。(黄达奇 高春英 张丽) 赞! 真正的好人好事 赞 赞一个 赞一个 挺好的, 邮政局也要适当考虑发点钱啥的 这个社会需要正能星 这个社会充满了正能量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