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加速构建现代农业大格局
2014年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元年,全县上下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重点项目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现代农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连续两年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六大主导产业蓄势待发
县委、县政府立足枞阳实际,编制了粮油、棉花、家禽、生猪、水产品、苗木花卉六大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明确规定政策、项目、资金重点向主导产业规划区倾斜,引导企业等市场主体和资金、人才、技术、品牌等市场要素在规划区汇聚发力,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度,重点打造以陈瑶湖镇为中心的糯稻产业基地,建成水稻产业核心示范区20万亩、农业部高产示范片8万亩,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糯稻生产、加工和供应基地;以白荡湖、菜籽湖、陈瑶湖三大湖流域为中心的水产和水禽养殖加工产业基地,形成沿江优质珍珠养殖带、沿湖河蟹养殖带、中线地区优质鱼养殖带,建成白荡湖、连城湖、陈瑶湖三个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和陈洲圩省级珍珠标准化养殖示范区,白荡湖还被国家质监总局评为中华绒螯蟹标准化养殖示范区;以后山区乡镇为中心的枞阳黑猪养殖产业基地、以老洲镇为中心的枞阳媒鸭和土种蛋鸡养殖产业基地,建成省级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3个、市级示范小区10个;以麒麟镇为中心的苗木花卉产业基地,其产品远销江浙沪,祥龙生态观光园被评为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以义津镇和纺织服装工业园为中心的棉纺产业基地;以钱铺、雨坛、官埠桥、白梅等乡镇为中心的茶业和油茶产业基地。
新型农业主体千帆竞渡
以深化农村改革为抓手,加快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促进规模经营,仅陈瑶湖镇现有100亩以上种粮大户就达1200余户,在省内各地以及江、浙、赣、鄂等省市承包耕地40余万亩,拥有大型收割机、烘干机等各类农业机械313台套,每年有10万吨优质糯稻回流镇内加工销售。截止目前,全县耕地流转面积3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40%;规模经营水面面积13万亩,占可养水面34%;规模经营林地面积18万亩,占林地总面积30%。通过发展规模经营,以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为重点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促进了以“国字号”、“省字号”为主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的崛起。全县共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6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1家(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1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130.7亿元,同比增长21.1%,;培育农民合作社302家、家庭农场286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家、省级示范社3家;累计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个、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个、农业“三品”认证30个、省著名商标6个、省名牌产品6个。
农业招商引资强势推进
依托优势资源,强力推进现代农业招商引资,积极对接浙江海亮集团、江苏正兆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开展以商招商、特色引商,累计引进亿元以上现代农业项目3个,其中总投资1.5亿元的海亮集团枞阳有机农业生态养殖基地项目已开工建设,总投资2.9亿元的枞阳秸秆发电项目、总投资1亿元的白梅油茶种植基地项目正在洽谈,有望近期正式签约。总投资1225万元的老洲田间工程全部完工,建成高标准粮田2万亩。总投资1250万元的钱桥田间工程正在进行图纸设计,已进入招标程序,即将动工兴建。总投资520万元的元宝洲现代农业(小麦)示范项目全部完工。8个新建农技站(农技畜牧综合站)已竣工使用,基层农技推广条件明显改善,现代农业基础支撑得到夯实。
现代农业示范区活力迸发
县委、县政府以陈瑶湖镇核心区,会同省农业规划设计院编制了《安徽省枞阳县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2012-2020)》,以现有粮食加工企业为龙头,以优质糯稻生产上中下游产业为主轴,全方位打造立体产业链条,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组织申报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全镇培育粮食加工型龙头企业70余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11家,2013年粮食加工量达58.16万吨;培育各类农民合作社39家,其中粮食种植类25家、农机类8家,2009年被认定为安徽省粮食加工业示范基地,2010年被认定为安徽省糯米精深加工产业集群专业镇,镇内省级龙头企业-安徽缘酒集团生产的“缘”牌黄白酒2012年4月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省级龙头企业——安徽朝龙粮油公司生产的“皖瑶湖”牌糯米粉被认定为“国家绿色食品A级产品”。(周小兵)
赞! 哪天也能回来发展,我要做新一代的农民 为新一代农民点个赞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