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律~网事随感
妙在不言中,会心今古同。一江春水绿,十里杏花红。造境原为上,探源岂必穷?还怜穿凿者,日日说雕虫。跋:近日网间看到某大师级人物与人论道,教人如何写诗(词)、如何品诗(词)。殊不知作诗无定法,评诗无达诂。流派之众,风格之异,不一而足。岂可以一具衡之?一眼鉴之?由是感慨,草此一律记之。 真厉害! 今日再读,真是百感交集。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古人诚不我欺也! 纷纷口屑入新词,竞向人夸胜竹枝。
梦得黄泉惊怒问:近来多少水牛皮? 晚清封疆大吏沈葆桢是林则徐的外甥和女婿,年轻时,即长于书法,善于吟咏。有一次,他作《咏月诗》,得妙句“一钩已足明天下,何必清辉满十分”,颇为自得。林则徐也欣赏这两句诗,但他品咂再三,总觉得诗境受到了局限,美中不足,于是他提笔改易一字,变为“一钩已足明天下,何况清辉满十分”,诗境顿显开阔,意味也更加深长了。中国读书人重诗教,因为诗可以言志,林则徐借机教诲沈葆桢,这岳父大人当得好,“一字师”也当得好。
用词要达意,不达意也造不什么境来? 嗯,渡航老师说得有理,稍改一下,意境会更好。言之有理!
回 大雅 的帖子
大雅:嗯,渡航老师说得有理,稍改一下,意境会更好。言之有理! (2014-12-04 20:05) images/back.gif“一钩已足明天下,何必清辉满十分”此乃隐士语;易一字”一钩已足明天下,何况清辉满十分”则成旷士语也。
就二者的内蕴看,在下更喜欢前者的内敛与不张扬。后者的旷达与张扬与在下的个性抵牾,故不取。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