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为和 发表于 2009-1-10 23:42:12

《常回家看看》是歧视女性“罪证”?

   开栏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客观、理性公正。
 

 
   背景:在日前召开的女性维权交流会上,武汉大学罗萍教授炮轰歌曲《常回家看看》歧视女性。比如,“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都是歧视女性的“罪证”。而爸爸却在歌词中同儿女谈工作,还享受捶背揉肩……

    东方早报发表赵登岩的文章:单就字面意思,罗教授的理解并无偏差。然而,既然是赏析歌词,就应该运用歌词赏析的常识。尽管随着文化艺术的发展,歌和诗表现为唱与不唱的不同形式,但追溯起来,现代的歌词也是由古代的诗词歌赋转化而来。古诗文中,上下两句或者是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互相呼应、阐发、补充,说的是一件事,这种修辞方法叫互文,在古诗文中是常见的。《木兰诗》中那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岳阳楼记》中那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前者不是说“将军都战死沙场,士兵多年后回到故里”;后者也不是说“不因外物好而喜,不因个人失而悲”。作为沿袭,“互文”这种修辞手法在现代歌词中同样俯拾皆是。比如,歌曲《月亮之上》中有句“东边牧马,西边放羊……”,难道要被延伸理解为东西两边水草分布不均,要分别被用来牧马和放羊?专家学者有权利对事物做异于常人的观察和解读,但这要建立在尊重常识、常理和公众智商的基础上。罗教授所指暗含歧视女性的《常回家看看》,不过是用了“互文”这一修辞手法,何必做那么刁钻的解读?

    小蒋随想:这让我想到两个字——矫情!为女性争取正当权利没有错,但是,如果非要将母性的东西视为不平等,非要认为男女的社会角色完全可以互换,那只能说是“为了找茬而找茬”。说白了,上帝造人就是有不同分工的。最简单的例子,男人的力气通常比女人大,所以男人比女人更善于干体力活;女人相对于男人心细手巧,所以在纺织与刺绣上就是比男人更胜一筹。“妇女能顶半边天”,首先天是塌不下来的,即便真的塌下来,也是由女人所生的男人或女人一起顶。一些女权主义者还称:女人生孩子也是不平等,为啥不能让男人生孩子?很抱歉,这是上帝安排的。即便要“换位”,也要等科学创新,“人造人”会引起啥伦理之争那是后话。另外,我也替男同胞“抱屈”一下:凭什么不少女孩找男朋友与老公,都要求男方有房、有车、既幽默、又不失稳重、既要事业有成、还要有闲工夫陪女朋友?如果男同胞想对此进行“换位要求”,又有多少可行性?

滨江松 发表于 2009-1-11 03:07:37

何须找茬?真是吃饱饭撑的!

coco 发表于 2009-1-11 08:18:38

,常回家看看是多实在的一首歌啊,还真是没事找茬呢

方恒 发表于 2009-1-11 09:27:00

吃饱了没事干.

Anonymous 发表于 2009-1-11 10:44:31

武汉大学罗萍教授,可能是个只会玩嘴皮子的书呆子吧。

幸福 发表于 2009-1-11 11:46:14

引用第4楼匿名会员于2009-01-11 10:44发表的:
武汉大学罗萍教授,可能是个只会玩嘴皮子的书呆子吧。
就是!!!

Lenovo 发表于 2009-1-11 12:08:01

罗狗屁!--

轻舞飞扬 发表于 2009-1-12 08:27:50

引用第1楼滨江松于2009-01-11 03:07发表的:
何须找茬?真是吃饱饭撑的!

海阔天空 发表于 2009-1-12 12:32:37

引用第2楼coco于2009-01-11 08:18发表的:
,常回家看看是多实在的一首歌啊,还真是没事找茬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常回家看看》是歧视女性“罪证”?